全國政協委員蔡國斌:探索兩岸醫療合作新空間(上)

時間:2009-03-12 13:35   來源:台灣網

 

全國政協委員蔡國斌:探索兩岸醫療合作新空間(下) 

 

 

主持人:各位朋友、網友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收看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海峽飛虹和台灣網視聽中國頻道聯合推出的“兩會”特別節目《“兩會”看兩岸》系列訪談,我是主持人高楠。在今天的節目當中,請到的嘉賓是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瘢痕治療中心教授蔡國斌先生,也歡迎我們聽眾朋友們登陸網站www.chinaradio.cn台灣網來跟我們進行互動。您的祖籍是臺灣,出生在大陸,回去過臺灣嗎?

 

蔡國斌:由於兩岸歷史的原因,我是2005年第一次回去,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待,父親、母親他們都等到去世了也沒有回去過,到我這裡2003年開始申請,因為兩岸種種原因要現實身份到2005年才批下來。去年正好又去了第二趟,在臺灣過了一個新年,1月7號才回來。

 

主持人:在臺灣怎麼樣?

 

蔡國斌:臺灣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寶島,這個寶島資源非常的豐富,而且氣候也非常好,臺灣身處在亞熱帶地區,但臺灣島的周圍物産極其豐富,過去我父母在的時候臺灣才三、四百萬人,現在已經兩千三、四百萬人了,島上的居民生活還是很不錯的。

 

主持人:通過你的了解,臺灣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和大陸是否有差別?或是相似地方?

 

蔡國斌:相似的地方還是很多,畢竟用同一種語言,寫同一種文字,大家同樣的面孔,同一種遺傳。最大的親切感就是臺灣一去了以後並不感到陌生,看到那個山川美景,包括阿里山、日月潭以及臺東太平洋海岸,風光旖旎,確實很迷人,非常非常好。

 

主持人:我相信從你小的時候就聽到父母講的這些事情了。

 

蔡國斌:我父母小的時候還在日治時期,日本在臺灣統治了五十年,在臺灣推行了殖民文化教育,這個造成了今天我們臺灣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的歷史性原因。

 

主持人:經過這麼多年以後你去臺灣看了和你想像中是一樣的。

 

蔡國斌:所以沒有陌生感覺,正是你所説的回到了家的感覺,我們希望臺灣早日回歸,這個寶島是上帝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個瑰寶,真是希望有一天回到我們的懷抱。

 

主持人:説到“兩會”,現在的“兩會”進程過半了,您這次是臺聯界別的,在今年臺聯界別都提出了哪些提案?

 

蔡國斌:臺聯界政協委員,在“兩會”之前做了大量的調研,他們關注點有兩個:第一,是按照胡錦濤總書記的方針儘量做好促進兩岸交流的工作。第二,是對在大陸生活工作的臺商、生活在這裡學習在這裡的臺生,要寄予很多的關心要解決他們的困難和問題。去年包括我們做過的長三角、福建的調研,特別是在天津、北京地區,我們和臺商、臺生都有很深的接觸,要了解他們所遇到的麻煩和問題,特別是金融危機來了以後對他們造成了什麼影響,這是我們委員非常關心的,也希望在這方面為他們出點力把他們有些合理的願望反映上去。

 

主持人:也就是説你們的提案都是你們之前調研得出他們需求什麼?

 

蔡國斌:我們提案主要集中幾大方面,第一個從政策導向上,要給政府出一個政協情況的反映;第二個,真正把臺灣同胞在他們經商、學習遇到的麻煩和問題,要真正的反映上來,還有建議和意見提出來;第三個,對待兩岸的發展上我們促進哪一方面的工作,實際大家在這幾方面有很多建議。

 

主持人: 您今年的提案是什麼?

 

蔡國斌:今年的提案有跟大家共同提的維護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這方面的建議,還有臺生、臺商在大陸生活工作遇到什麼問題,比如:金融危機的出現,以及人民幣的升值,尤其臺灣中小企業特別是生産加工型企業,帶來了轉型的困難,這個事情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援。特別是政府政策出臺上給他們一些傾斜,使廣大的在大陸經商的臺商能夠感覺到大陸對他們的照顧和溫暖。

 

主持人:這些提案一般是怎麼形成的?來源是哪?

 

蔡國斌:一個是對事業的關注,因為我們作為出生在大陸的臺灣籍青年和人士,從成長的過程中間,我們怎麼更好的為促進祖國統一做出貢獻,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這個方面,我們自己做的點點滴滴的工作,儘管很微小,但是能把臺胞的意願能反映過去,讓國家的惠臺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實,使島內的人民也能體會到大陸惠臺政策的溫暖,這是我們所要做的工作。而這工作的基礎而是要了解臺情、了解民情,而且特別是搞好調研,以及國家的政策、法規和發展趨勢,從這個角度去反映。

 

主持人:就像您剛才説的,在幾個月之前你們組成了代表團,分別到全國各地去做調研,也是從中了解了很多情況。

 

蔡國斌:我們不僅要做大陸經商的臺商和學習的臺生這方面,我們也負責島內。去年年底,我們作為大陸的醫師訪台團赴島內,和島內的同行進行交流,也了解島內的醫療狀況,全民健保實施過程,和他們談論了更多的問題,總之在溝通交流中間兩邊更密切一些。

 

主持人:之前的提案落實的情況怎麼樣?

 

蔡國斌:政府和各個部門寄予了很高的重視,對臺聯界別的提案,大部分都作了答覆,有的好操作的都做了落實,大家也知道《臺灣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出臺,也是徵求了很多意見,同時也吸納了很多新的不同觀點和思維,使操作更容易。最主要是胡總書記講話精神指導著我們,特別是我們政府全力促成兩岸發展做出了很多努力,這個使我們感覺到很有信心。

 

主持人:您是一名醫生,您認為兩岸目前的醫學交流互動的怎麼樣?您覺得還有哪些可以發展的空間?

 

蔡國斌:兩岸醫學交流近幾年是非常活躍的,在九十年代初,兩岸交流一年才有一兩個團,主要在中醫界,或者在國外開會時碰到。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大陸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所以我們兩邊接觸的就多了。兩邊的交往一年達到十多萬人次,我們這個大陸代表團已經去了好多批次了。到我們這批,應當説兩岸交流促進會這個方式第一次出去,所以在交流上也無所顧忌,而且談得非常愉快。我們參觀了奇美醫院、慈濟醫院、正嚴法師慈善醫院,還看到了很多社區醫院、以及地區醫院,這感覺到臺灣的全民健保發展到今天實際是有很多經驗是可以交流的。我們大陸也有很多優勢,第一個我們有中醫藥的優勢,在兩岸交流的時候我們有名家在這裡。在西醫交流方面臺灣主要臨床醫學上有很多從歐美回來的,兩邊對比,大陸不僅在臨床醫學很發達,特別在生物醫學方面我們有長足的進步,我們搞的生物工程生物培養以及細胞工程、基因工程這方面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氣的,很有位置的,這樣兩方結合只有好處。所以我們希望這種交流越頻繁越多越深入越好。

 

主持人:就您了解兩岸醫學方面在哪方面還有發展空間?

 

蔡國斌:發展空間,一是管理模式,西方的管理模式在臺灣用的比較普遍,這個管理模式可以借鑒的地方,我們醫院還沒有做到,所以我們在這方面要加深交流和學習。第二個在醫療領域的進度方面,很多技術採用和進度積累,我們有龐大的市場我們有巨大的病人群,我們有很多經驗積累,這個交流對臺灣是非常好的。第三個兩邊體制不一樣,臺灣所用的全民健保由當局買單,但是現在出現了巨大的債務虧空,這樣的話他能維持多久?大陸在醫療體制改革方面,我們借鑒了很多國外的經驗,同時發展了我們中國特色的醫療。比如説我們在城市開展以社區為中心的醫療網路建設;在農村開展新型合作醫療為主體的,由政府、集體、個人三方籌資的新型醫療體制;在國家衛生部醫改為中心,對工業醫院醫療補償,包括補償機制建設、設備投入的支援、以及各個政策方面的改善;但是,還達不到像國家包起來的成果,所以,在醫療改革過程中將會有一段時間。如果兩邊通過交流,互相採用新的方式,最後我認為是人員交流,臺灣的醫生可不可以來大陸當醫生,大陸醫生可不可以到臺灣學習一段,醫學的交流往往是人類醫學進步的開始,所以我們希望,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做好了交流,對人類是最大的貢獻,特別是對中華民族的身體健康、民族復興將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就像臺灣的王永慶先生在大陸建了一個長庚醫院,這個醫院請來了臺灣醫生,您認為這種形勢對大陸醫療是否有幫助?

 

蔡國斌:這是一件好事,原來是想在北京建,最後是在廈門建了一個,王永慶先生生前也關注兩岸交流,到廈門這個醫院建成,應當説是很好的開始。長庚醫院在臺灣屬於私立醫院,它不是公立的醫院,私立醫院有私立醫院的性質,私立醫院在我們國家我所知道在陜西有個很大的醫院投資了九個億,在蘇州有一個也是九個億左右,這些醫院是比較大的。在東莞也有私立醫院,其他的都很小,而長庚醫院經歷了多年,同時在臺灣各地都有它的分院,現在開始往大陸,我認為長庚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互相交流當然是件好事。

 

 

 

  相關連結

  

  點擊進入>>2009兩會特別報道

  

  點擊進入>>更多兩會視頻

  

  點擊進入>>“兩會看兩岸系列訪談節目

編輯:羅旭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