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蔡國斌:探索兩岸醫療合作新空間(下)

時間:2009-03-12 13:42   來源:台灣網

 

全國政協委員蔡國斌:探索兩岸醫療合作新空間(上)

 

 

主持人:您是怎樣把政協委員的身份在平時的工作中體現出來的?

 

蔡國斌:政協委員要從事一線工作,這樣更好地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同時拿出自己的意見,政協委員不是高高在上的職業和榮譽,最主要是一種責任。這種責任要求我們醫生在工作過程中間接觸很多社會問題,比如説病人看病的時候,為了昂貴的醫療費甚至把家裏的房子賣了,把自己家的牲口賣了,湊錢給孩子治病,這些孩子不是燒傷的病人,要不就是先天畸形的病人,比如生下來沒有耳朵的,都是非常痛苦的。遇到這種情況,我們盡全力去保證他們得到最大的醫療成果,在過程中我付出很多,當我了解他們的情況以後,我們盼著社會再進步一些,老百姓再富一些,看起病來再簡單一點。當然這個看病貴是一個體制問題、歷史遺留問題,同時是體制改革遇到的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政府投了這麼多錢,包括公共衛生體制建設,我們每年都增加了很多很多的錢,GDP的值也達到了歷史最高水準,我們醫療設備是建國以來最好的設備,我們的醫生隊伍是最好的醫生隊伍,這樣我們還是滿足不了廣大人民的健康需求,這對醫生實際是個挑戰,特別是對衛生行業同仁也是機遇,我們怎樣迎接好、面對好這件事情。我的工作針對每個人,每個人的工作效率直接影響社會穩定。

 

由於醫療官司和醫療糾紛所引起社會不安分因素,這兩年是逐漸增多,我在這裡呼籲大家,醫生是個經驗積累學習漸進的科學,他不是突飛猛進的發展,每個人會對醫學做出貢獻,醫生是責無旁貸的當事人,病人本身也是對醫學貢獻的資料積累,而這些積累為下個病人作更好的準備,我們西醫的進步和中醫的進步都是靠這種積累上來的。一個偉大的醫學家,他在很多病人中吸取營養,醫生應把病人當作最好的老師,經常換位思考,病人應把醫生當為知己,創造一個良好的醫療環境,對我們整個社會和諧、穩定,對醫學發展史都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們醫生踏踏實實做工作,在這裡頭要把自己當病人,把病人當老師,這樣會把角色轉變好。

 

主持人:您認為作為政協委員,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政協工作對臺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蔡國斌:我們在臺聯界開創了一個機制,政協委員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基本原則,這個制度委員要盡責盡職。第二個機制是學習制度,委員並不是天才,要不斷學習來提高自己,特別要閱讀大量的實事新聞、政治文件、提高理論水準這些方面。第三個調研機制,我們取得任何東西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據,對政府來説有所交待,對我們政協委員職責來説儘量地完成好使命。第四個我們對臺灣同胞特別是兩岸交流方面要積極推動,不管在任何方面我們都要工作,儘管臺聯界委員少,但使命不會少,力量不能小。我們臺聯組十幾個委員,大家非常和諧,互相之間都為每一個提案的出臺和建議的完成出謀劃策,一個人的提案匯集了全組的智慧。

 

主持人:經過了你們共同的努力,提的問題結果怎麼樣?

 

蔡國斌:很好啊,要是説成果我們不敢説,但是很多建議被採納、被吸收,化作我們政府的行為,比如説《臺灣投資保護法》的實施,實際不管是臺聯組,還是我們其他界別的委員、我們的黨和政府都給予了大量調查研究,出臺了實施細則。目前由於《勞動合同法》的出臺、人民幣的升值、金融危機,很多傳統加工型企業面臨轉型困難的時候,我們又在這方面調研,為法律的出臺和細化提出自己的建議,我想不是轟轟烈烈而是滴水成河,我們每一份提案都完成一份使命,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間,臺聯界別的力量是很小的,我們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援,特別是百姓的理解。很多企業為了我們的調研,和政協組織上下磋商,他們非常辛苦,但是我們完成的時候,榮譽和光環帶到我們頭上,這是大家的,不光是我們自己的。

 

主持人:您對兩岸的未來有什麼展望?

 

蔡國斌:兩岸展望從經濟交流非常活躍,從兩岸“三通”基本實現以後,我認為臺灣企業和大陸企業雙向交流投資都可以,這是非常好的積極成果,這個積極成果取決於兩岸人民的不斷努力,特別是大陸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這個發展是綜合國力最大的提升,我們的位置讓臺灣同胞得到了認可。説明黨和政府顧及臺灣同胞,把大局放在了首位,特別是兩岸發展主題。所以未來將會更好,我不擔心今天更不擔心明天,我只相信未來。(稿件提供:海峽飛虹)

 

 

 

  相關連結

  

  點擊進入>>2009兩會特別報道

  

  點擊進入>>更多兩會視頻

  

  點擊進入>>“兩會看兩岸系列訪談節目

編輯:羅旭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