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記者陳斌華、楊希偉) 今天下午,全國人大臺灣團的代表聚集在五洲大酒店的會議室里。他們用帶著濃重鄉音的普通話,熱烈討論著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
在國家最高層次的政治生活中,定居大陸的臺灣同胞扮演著相當活躍的角色。“兩會”會場中,不時傳來25名臺籍全國人大代表、57名臺籍全國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聲音。他們為國家大政方針、社會民生出謀劃策,也為臺灣同胞、臺商、在大陸就讀的臺灣學生代言。3月8日,當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來到全國人大臺灣團參加討論時,代表們紛紛就改善海峽兩岸關係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當天向江主席建言的范增勝,已當了將近20年的全國人大代表。他提出的一些建議曾得到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和採納。他說:“這20年來,我一直在忠實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雖然我的議案並沒有全被政府部門接納,但我感到很滿意。”
1986年,范增勝投下全國人大會議上第一張反對票,在當時引起相當的轟動。范增勝說,剛開始當代表時還是舉手投票,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會堂里開始有了表決器。隨著民主、法治意識的不斷提高,對于表決中出現一定數量的反對票、否決票,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他說:“我對人大越來越有信心。”
“兩會”一年只有一次,而臺籍人士參政議政更多的是在地方或日常事務中。臺盟中央主席張克輝已數不清自己進過多少次中南海。作為民主黨派領導人,他經常參加由江澤民主席主持的有關黨和國家重大事務、重要人事安排的協商會議。在首都北京,女副市長林文漪可謂家喻戶曉。在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也有一位臺籍副省長汪毅夫。他們兩人都是由學者轉入政壇。
到目前為止,曾任和現任省部級職務的臺胞已達25人。此外,還有47名人大代表、196名政協委員活躍在省一級人大和政協中。
3月8日,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燈光輝煌,林毅夫與另外4位政協委員就“市場經濟與社會信用”問題舉行記者會,會後成為了媒體追逐採訪的對象。這位土生土長的臺胞,是經濟學界的後起之秀。在MBA教育界,林毅夫主持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赫赫有名,學生多是黨政幹部、國企“老總”等。
在大陸臺胞中,比這位青年經濟學家更孚名望的還有4位院士,他們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玉芬、李家明、蘇紀蘭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椿萱。像全國人大代表陳蔚文、魏麗惠這樣擁有教授、高級工程師、主任醫師、研究員等高級職稱的臺胞全國還有45名。他們在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祖國大陸廣闊的舞臺,讓懷揣一顆愛國赤子之心的臺胞找到了用武之地。1977年在美國學成後毅然選擇到大陸工作的臺灣學生吳國禎,如今已是清華大學教授,還擔任了臺盟中央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等社會職務。他對自己當初的抉擇,至今沒有懷疑過。他說:“祖國一天比一天好,變化太驚人了。我回大陸已20多年,是十分美好和難得的人生體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