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中國人,應該把學到的知識奉獻給祖國”
與臺灣團的許多“第二代臺胞”代表相比,范增勝可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老家在臺灣省桃園縣。畢業于臺灣海洋學院航運管理係的他,曾經在基隆港務局任職,1970年,范先生離開臺灣到日本留學,1973年赴美國繼續深造。1980年,響應鄧小平同志留學生回國參加建設的號召,他放棄了在美國的優越生活舉家遷回祖國大陸。也許有人會問,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作出這樣的選擇?范先生的答案很簡單: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把學到的知識奉獻給祖國。
回國前,范增勝在申請書上寫到:“我是學港灣管理的,我認為在祖國四化建設中,海港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希望有機會為祖國的港灣事業力盡綿薄。”于是,他被分配到了上海港務局工作,一幹就是20多年。剛剛從上海港務局副局長的職位上退下來的他,目前仍擔任局長顧問的工作。說到上海港,他高興地說:“到去年為止,上海港的總吞吐量已經名列世界第三,集裝箱吞吐量633.6萬標準箱,是世界第五大港。”這數字他記得如此清楚,言談中掩飾不住的自豪。
光陰荏苒,一轉眼20多年過去了,眼看著我們的祖國逐步擺脫貧窮落後而走向繁榮,變化之大、發展之快,令范增勝代表感慨萬千。他說:“當年回國的時候,很多同學和朋友都不理解,說我是有小車不開回來騎腳踏車、擠公共汽車。剛回來的時候,我擠公共汽車光飯盒就擠扁了三個。但數年以後,上海和全中國的巨變讓朋友們驚嘆,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老范,還是你有眼光,若幹年後我們也跟在你後頭到大陸來!’”
“我是‘硬脖子’,心直口快,有什麼講什麼”
採訪前就聽說,范代表是臺灣團里出名的有個性的人物,能說、敢說而且頗有見地。據說,當年江澤民主席和朱總理擔任上海市領導的時候,當著他們的面范代表同樣直言不諱。“我是客家人,人家說客家人都是‘硬脖子’,心直口快,有什麼講什麼,”范代表笑著說,“不過,我的動機是善良的,我的原則是對國家和人民負責。”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是他客家人的個性使然,也是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的職責使然。做了20年的全國人大代表,范增勝老早就得出了一個結論,只要自己的意見是中肯的、正確的,是對國家和人民有利的,就會得到領導的重視。已經連任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他說:“只要人民信任我,支持我,我將義無返顧地繼續履行人民代表的職責。”
“推動兩岸交流,加強兩岸來往,我責無旁貸”
談到臺灣問題,范增勝代表說,目前,在世界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先後成立了120多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引起了全世界華人的關注。現在,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切,讓祖國大陸和海峽對岸的同胞都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近幾年,兩岸經濟貿易發展迅速,2001年兩岸貿易額已超過300億美元,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也更加頻繁。
“當年回國之初,我心里有兩個目標,一是參與祖國四化建設,二就是促進兩岸人民的交流和往來,”范代表說,“在我接觸的人當中,去臺灣訪問過的大陸人回來後都有共同的感覺,臺灣人民淳樸、熱情、好客而且非常友善;而臺灣人到祖國大陸參觀訪問後,也改變了對祖國大陸的不客觀的有偏見的印象。我認為,兩岸人民將成為推動兩岸交往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將不遺余力促進兩岸人民的交流和來往,讓祖國大陸同胞了解臺灣的情況,也讓臺灣同胞了解祖國的發展、取得的成就和中央政府的對臺方針政策,因為我們之間需要交流,需要互相增進了解來消除誤會。這一切,我責無旁貸。”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祖國早日實現統一”
在臺灣生活了31年,在國外呆了10年,在祖國大陸也已22年,特殊的經歷和身份,使得范增勝代表除了日常的本職工作之外,還要擔負大量的社會性事務。在他的名片上,除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上海港務局局長顧問”之外,還有一個頭銜:上海市僑聯副主席。
范增勝代表的太太林明月女士也是個大忙人,擔任全國臺聯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每年春天,兩個人都是一起來北京參加“兩會”。提起同為臺灣桃園縣老鄉的太太,范代表的臉上滿是掩飾不住的幸福:“結婚31年以來,我們始終互敬互愛,互相關懷。從去海外留學到回歸祖國大陸,我們兩個一直相依相伴,感情十分融洽。”
“在全國范圍內,夫婦兩個一個是全國政協委員一個是全國人大代表的,恐怕為數不多,”范代表說,“我感到非常驕傲。我們夫婦都在為國家的統一事業和經濟建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作為臺灣籍同胞,能親自參與祖國的經濟建設,並且看到她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也非常欣慰。今天,看到孩子在健康成長,祖國在不斷進步,我們很高興。”
“如今,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祖國早日實現統一。兩岸同胞攜手,共同締造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范增勝代表這樣告訴記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