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原名不叫林東海”,72歲的政協委員林東海豐富的人生經歷深深吸引了我。
林東海原名陳昭德,生于臺灣彰化。1947年參加了臺灣“二.二八”起義,為避免國民黨的迫害,17歲的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呆了一年,其間在地下黨的學校讀書,慢慢受地下黨的影響,開始支持共產黨的事業。1948年受香港地下黨的委托,護送三名到香港避難的南京地下黨負責人回大陸解放區,其中一位還是著名詩人何其芳的愛人。為了保證安全,他們走水路經韓國仁川,然後在青島附近登陸,一路顛簸了半個月才到了西柏坡。之所以讓他護送,是因為他懂日文,而在韓國日文也能行的通。為了避免臺灣方面對他家人進行迫害,香港地下黨建議他改名字。于是他就把名字該成“林東海”,之所以叫“東海”,因為從香港到韓國途中經過東海。到西柏坡之後,他又參加了軍事大學,後來成為第一批赴朝志願軍……,現在的林老已經是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常委委員。
臺盟的界別特點使林老的話題集中在了臺商上面。林老介紹了臺商在大陸的發展情況:在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的臺商由于對大陸的投資環境不了解,有些擔心。投石問路,摸著石頭過河是他們當時的心態。有許多臺商是採取與港商合作合資的方式來到大陸,有的甚至直接就在香港注冊後以港商的名義來到大陸。初期的投資主要是集中在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不高的行業,像制傘、制鞋。10幾年來,臺商投資的領域越來越廣,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投資區域也從最初的珠江三角洲向長江三角洲轉移。
林老分析認為,臺商投資有群體性特點,一個行業進來就容易帶動其他行業進來。而且臺商不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賺了錢就走,而是如果投資環境穩定的話,他們就會扎下根來長期經營。這是臺商的一個特色。
林老說,10幾年來,祖國大陸的發展世界矚目,對臺商來說,投資的硬環境、軟環境都有了很大的改進,使他們投資經營更加方便,社會安定、安全讓他們可以放心居住。他們親身體會到改革開放20年來我們國家的確強大起來了,大陸更適合發展、適合生活。這就是對祖國最大的向心力。
林老介紹說,好多臺商今年都把全家接過來,留在大陸過春節。他們也覺得祖國大陸的春節也很熱鬧、內容也很豐富。
林老認為,臺商在大陸10幾年的發展一方面使他們受益匪淺,另一方面也為祖國建設貢獻了力量。他們也是改革開放的參加者,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改革開放20多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有他們一份功勞。我們對臺商的定位應該是“手足情”,對他們要有認同感,不要當做外人。朱總理在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向港澳臺同胞表示感謝,這里面的含義不是空的,是一種認同。
另外,臺商還是促進海峽兩岸人員往來的重要紐帶之一,要好好重視,發揮他們作為橋梁的作用。政協方面除了在認識上肯定之外,對他們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應當給予一些社會活動的參與機會,政協、人大、政府的負責人有時間就請他們座談座談,逢年過節溝通感情。讓他們自己樹立起一種主人翁感,不是覺得被人另眼相看。
林老表示,明年他可能就要從現在的位置上退下來了,退下來之後他還要利用他老臺胞的身份,廣泛聯係臺商,為促進兩岸的進一步交流多作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