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人大政協九屆五次會議-政協要聞
政協要聞


 

楊驥川: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建議
 
 
  來源:      日期:2002-03-11 10:40

  人民網北京人民大會堂3月9日訊 記者毛宇峰、詹新慧、方緒曉、楊菲報道:今天下午,在政協九屆五次會議舉行的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楊驥川委員作大會發言。他發言的題目是《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建議》,發言內容如下: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關係到人民群眾健康、生命安全的大事,也是關係到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國家聲譽和社會穩定的大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較長時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農藥、獸藥、動植物激素、飼料添加劑和化肥的使用不斷增加,致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形勢十分嚴峻。對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切實採取措施,否則,將有可能演化成為繼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之後我們所面臨的第四大問題。

造成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過去的政策導向原因,也有現實的人為因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工業“三廢”及城鎮居民生活廢棄物排放增多。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的超量施用,致使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二、農業生產和質量管理控制方式落後。我國農產品生產多以農戶為單位,生產分散且規模小,農戶之間、地區之間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差異較大。使農產品全過程質量監控存在一定難度。加上產銷銜接情況復雜,管理分散,絕大部分供應商缺乏產品質量安全合格證的出具能力,農產品缺乏質量標識規范,一旦出現問題,無法追本溯源並依法追究當事人的責任。

三、部分地區從領導到生產經營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體係建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夠,質量安全措施落實不到位。更有甚者,一些農產品的生產和經營者唯利是圖,置消費者生命健康于不顧,超量使用違禁農藥和添加劑,坑害消費者。

四、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行業標準不完善,缺乏制約和威懾力。

針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狀況,國務院十分重視,要求“十五”期間進續抓好生態農業示范縣建設,力爭改變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狀況。農業部正式啟動了“全國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了《無公害蔬菜安全要求》、《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等8項有關農產品安全質量的國家標準。各地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京、津、滬等無公害農產品試點城市都成立了由主管市長任組長的協調領導機構,並根據當地情況研究制定並堅決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專項規定。

盡管如此,由于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尚處在起始階段,我們應當充分估計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遠性,特別是農業生態環境的治理更非一朝一夕之事。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統一思想認識,加大宣傳力度。要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加強宣傳,讓全社會認識到加強農產品質量的安全關係列全國人民的健康和生命,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要針對當前突出的農產品有害物超標問題,向農民推廣普及安全使用化肥、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和動植物生長激素等知識,對農民進行農產品安全質量專業培訓,從生產環節把好農產品安全質量關;要從源頭、從基礎抓起,抓重點,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持久作戰,持之以恆。

二、加強領導,改革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是各級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建議國務院授權成立跨部委的農產品安全委員會或明確由農業部牽頭並合理劃分經貿、衛生、環保、質檢、工商等部門的管理權限,真正做到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從生產、加工、包裝、貯運、銷售和進出口各個環節嚴格監管。地方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領導,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係與檢驗檢測體係,嚴把市場準入關。要參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等國際組織的標準和周邊先進國家和地區(如香港)的標準,結合我國實際,逐步制定農產品的安全質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和檢測方法,並制定相應的生產操作規程。對于一些嚴重超標的“污染”農產品,堅決禁止流入市場,逐步建立起無公害農產品的市場體係與銷售氛圍。

四、加快立法步伐,加大執法力度。要建立重在防范、以科學為基礎的農產品安全法律係統,要在對現有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認真清理的基礎上,重點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制定工作,並與《食品衛生法》做好協調銜接工作;當前首先要解決有關蔬菜生產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完善和執行問題,同時加快農藥、獸藥、飼料、肥料、農用激素和動植物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使其能真正管住、管好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工作;對置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不顧、唯利是圖的非法生產、銷售高毒、高殘留農藥和“瘦肉精”之類行為;或使用上述違禁藥品和添加劑並造成嚴重後果者,必須依法嚴懲,決不姑息,並追究當地政府主要領導的責任。

五、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要充分考慮生產、流通環節防治工作的需要,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性補貼政策,包括國家對推廣低殘高效農藥、獸藥的補貼,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科技攻關的投入;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檢測檢驗體係建設,以及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建設的投入;當前重點是加大對快速檢驗、檢測設備的研究、開發的投入,盡快解決農產品質量檢測與管理手段落後的問題;要利用市場機制,全面推行優質優價政策,通過基地建設,技術培訓和市場專銷等措施,充分調動農民生產安全優質農產品的積極性。

六、加強和擴大試點工作。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項長期、艱苦、復雜的係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由“點”到“面”的過程,要抓好京、津、滬及深圳等地無公害行動計劃和農業生態示范縣的試點,及時對試點經驗進行總結,逐步推廣到全國。當前要集中力量解決好蔬菜中有機磷類農藥殘留、豬肉中“瘦肉精”殘留以及茶葉中農藥的殘留和重金屬超標問題,並盡快見到成效,以取信于民,在此基礎上再按輕重緩急,逐步擴大項目和范圍。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