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人大政協九屆五次會議-政協要聞
政協要聞


 

張聖坤: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來源:      日期:2002-03-11 10:40

  人民網北京人民大會堂3月9日訊 記者毛宇峰、詹新慧、方緒曉、楊菲報道:今天下午,在政協九屆五次會議舉行的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張聖坤委員代表民盟中央作大會發言。他發言的題目是《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言內容如下:

社會保障作為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和億萬城鄉居民基本民生問題的一種制度,一直受到舉國上下的關注。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探索,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以與城鎮就業相關聯和國家負責、單位包辦、板塊結構、封閉運行的傳統保障制度,正逐漸地被責任共擔、社會化、多層次化的新型社會保障制度所替代。

然而,就整體而言,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依然滯後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依然面臨著立法滯後。統放不分、資金短缺等方面的難題。在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城鄉居民對社會保障制度的信心不足,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後可能會帶來短期失業高峰的背景下。這種局面更顯嚴峻。因此,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係建設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目前,我國在社會保障改革中存在著以下幾個主要問題:立法滯後影響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資金嚴重短缺影響著社會保障制度的成長;制度不健全將有可能導致新的社會矛盾。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建議:

一、將社會保障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來建設。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縮小社會不公平、化解城鄉居民的生活風險、促進整個社會經濟協調、穩定、健康發展。應當看到,加入WTO以後,我國的產業結構和勞動者的就業格局將被重構,就業壓力持續擴張和失業率持續上升將難以避免,收入分配差距還在持續擴大,人們對社會保障權益的要求正在加大,因社會保障缺位而導致的社會矛盾有增加趨勢,一些隱性的問題正在顯性化,如在鄉村工業化和非國有經濟發展進程中,因缺乏勞動保護而遭受身體或健康損害及職業病的勞動者數目很大,並可能在數年或十年後進入職業病群發時期。因此,我國事實上進入了一個社會風險被持續放大或者說是不太穩定的時期。這一基本判斷決定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確立和健全化,應當成為我國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一項最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二、在明確責任的前提下盡快實現政府職能到位。目前制約社會保障改革進程的關鍵不是資金不足而是責任歸屬問題。責任歸屬不清損害了有關各方的積極性,最終造成社會保障成為中央政府的事務。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以穩定為由在社會保障方面向中央或上級政府討價還價。因此國家應將分清責任作為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關鍵性措施來推進。

一是要盡快分清社會保障的歷史責任與現實責任,合理化解歷史欠賬,為新制度的確立創造條件,為統一費率奠定基礎。

二是要盡快分清政府責任與民間責任,在明確界定政府責任並確實承擔起這種責任的同時,調動非政府組織和市場分擔相應的社會保障責任。

三是要盡快分清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責任,迅速扭轉中央政府壓力日益增加,地方政府多半缺位的格局。

三、加快立法步伐,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化建設。立法先行是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普遍奉行偷的原則。我國社會保障改革中出現的許多問題與立法的嚴重滯後密切相關。加快社會保障立法步伐已經成為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基本條件。國家應盡快制定《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社會福利法》等社會保障基本法律,明確社會保障的性質、政府的責任與國民的權益,同時對制度的運行進行明確規范。

四、重視監管和服務,健全社會保障體係。目前,在社會保障的監管體係與服務體係方面還需要花大力氣改進。國家應當盡快按照專業、權威、多重的原則構建健全的社會保障監管體係,以切實維護社會保障制度的安全;同時按照社會化、網絡化和方便服務對象的原則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服務體係,以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化的客觀需要。

五、實現多元籌資,緩解資金短缺的局面。一是盡快形成針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穩定的財政撥款增長機制。國家有必要對財政收入增量確定一個固定比率用于社會保障,同時明確將利息稅、個人所得稅、遺產稅等用于社會保障,以確保政府真正擔負起主導社會保障改革的責任。二是繼續通過國有股減持、資產置換、土地拍賣等方式變現部分國有資產,以補償中老年職工養老基金的不足。三是強力推進社會保險擴大覆蓋面工作,同時規范繳費工資基數。四是發行特種國債,專門用于社會保險改革,將養老保險的歷史負擔和未來幾年內必然出現的對失業保險基金需求的增長壓力,分散在較長時期內。五是將社會保障基金(主要是個人賬戶基金)與資本市場有機結合,確保基金增值,同時應重視資本市場的風險。

六、重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被長期忽略,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一個缺陷。農村人口同樣需要社會保障。盡管這種需要與城市居民存在著差異,但對生活安全保障和分享經濟持續發展的期望是一樣的。尤其在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實際上已經離開了土地後,這種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國家為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承擔相應的責任是應該的。

在社會保障領域,學習國外的經驗是必要的,但不可能照搬照抄,由于社會保障制度要受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應當多做國情調研。應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政策進行必要的檢討,做出相應的修正與調整。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