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人大政協九屆五次會議-政協要聞
政協要聞


 

甘子釗: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四點意見
 
 
  來源:      日期:2002-03-08 10:51

    人民網北京人民大會堂3月8日訊 記者廖玒、宋麗雲、王倩倩、潘健報道:今天上午,在政協九屆五次會議舉行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甘子釗委員作大會發言。他發言的題目是《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四點意見》,發言內容如下:

我們黨三代領導集體都很重視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江總書記多次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江總書記又說“基礎研究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先導和源泉”,是科學技術持續發展的基礎。最近幾年,我國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有很大發展;設立了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增大了自然科學基金的投入;在國家創新體係的建設和國家教育振興計劃中,加大了對基礎學科建設的支持;各個方面對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重視和支持都得到加強。研究工作也取得較多的進展,取得了一係列引人注目的成果。但是,與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地位相比,與我國面臨嚴峻的國際競爭和挑戰的局面相比,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現況和對國家的貢獻都是很不夠的。甚至是遠遠落後的。即使是和前蘇聯在體制、經濟狀況和指導思想都存在著嚴重問題的上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時的基礎研究相比,我國的落後情況也是不容諱言的。作為多年來一直從事基礎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的人,深深感到科學工作者需要反思,需要鞭策,不能把落後情況只歸結為客觀條件,只歸結到領導和社會環境身上。當前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一、深入認識基礎研究的意義和作用,爭取適當增大投入。

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包括純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兩者都是以認識自然現象,探索自然規律,增加人類知識為目的的科學研究;但是前者的主要推動是學科本身或者相關學科發展的需求,評價的標準主要是看成果在人類知識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後者是圍繞重大應用目標或發展某種應用技術的需要,評價的標準主要是在實現應用目標和發展技術中的作用。兩者是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兩者是有區別的,前者是後者的基礎,但後者對前者常常會有重要促進,這也是經常相互轉變的。特別在當代自然科學中,更是這樣。我們應該強調基礎研究這兩個部分的根本上的一致性,兩方面要加強聯係和相互幫助,而不要片面地強調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近幾年較過去有相當大的增加,但是基礎研究在整個科學技術研究中的比例該是比較低的,和國際上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一些有重大長遠戰略意義的領域。如果考慮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大國地位,考慮到我國必須有獨立自主的經濟和國防體係,就更感到是這樣。

基礎研究對人類社會的文化和教育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我們要深入學習江總書記多次強調的科學在提高全民族素質、發揚科學精神上的作用的指示。在經歷了與“法輪功”為代表的偽科學、反科學邪教組織和思潮的嚴重鬥爭後,我們對這點的認識就更加深化了。

二、深入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適當集中力量,力爭在有長遠戰略意義的重大方向上有所突破。

江總書記多次強調在基礎研究上要貫徹“有所謂,有所不為,選準方向,突出重點”的原則,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承認我們一直沒有貫徹好。我想,這中間首先是要提高科學工作者的認識,提高科學工作者的責任感,要組織好選擇方向的戰略研究,使它真正成為各個方面對有關科學問題的探討,而不只是科學信息的匯集和國際動態的談論,更不要變成是進行“熱點炒作”,各方來“爭錢爭物”。要承認科學方向的選擇是有風險的,是不可能“百發百中”的,只要真是面對重要科學問題,真是認真地做了,就總有所得,總比盲目的“隨風轉”好。幾十年來,我們作過多次規劃,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教訓,應該實事求是地具體總結,以利于以後的工作。

三、當前影響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的一個大問題是普遍存在的急于求成心態和浮躁風氣。

搞基礎研究,用中國人慣用的話是“做學問”,是切忌急躁的。需要持之以恆,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深入鑽研,常常是要好多年甚至是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有實質上的進步,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可是,在目前我們的研究隊伍中,在各級領導部門和社會輿論上,相當普遍存在一種急于求成的心態,一個項目立項還不到一兩年,不少參加工作的成員還來不及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和閱讀必要的文獻,便要檢查有多少創新點、閃光點?有多少世界水平成果?會有多大經濟和社會效益?有了一點成果,就要反復論述,層層宣傳,多方包裝,惟恐說小了,估計低了;此外,還有各種年度總結,階段檢查,中期評估,專題調查……弄的上上下下都受不了。這不僅增加了研究人員的負擔,影響了研究工作的深入,而且在我們隊伍中,特別是青年同事中造成一種浮躁的學風,助長了自吹自擂、不求甚解,甚至弄虛作假的作風。這種危害是很大的而且影響是長遠的,不下決心克服這種狀況,基礎研究是沒有希望的。

四、科研管理上過于行政化,以及由此造成的過多的非業務幹擾也是當前存在的一個要注意的問題。

毫無疑問,事實已經證明,改革科技體制、轉換運行機制、推動觀念更新對我國整個科學技術工作的偉大而深遠的意義,這些努力現在和今後都要繼續堅決貫徹下去,而且還要不斷創新和發展。但是,科學研究本身是屬于個體和一個群體的創造性活動,它的成功和體制、機制、指導思想、觀念上的改革並不是完全等同、一一對應的。對以探索未知自然規律為目標的基礎研究更是如此。具體科研課題的成功首先和主要決定于從事研究工作的個人和團隊的努力和創新精神,不能簡單地把具體課題的成敗都歸結到體制、機制、模式、觀念等上去,尤其是在我國已經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改革,改革的爐子也是完全正確的條件下,當前也應強調各科研實體和個人的實幹和具體的創造。前蘇聯科學界在應該說是很不好的體制下也取得相當傑出的成果是一個值得思考的例子,我前面講到科技工作者應該反思就有這個意思。

當前,我國科技管理上過于行政化,過于強調領導機關、指導思想、運行機制等的作用,骨幹業務人員的非業務負擔過重,特別是一批較年輕的學術帶頭人的負擔就更重。本來,科研實體的主要領導者應該主要是從事學術領導,但是現在他們難以做到。科技領導機關的隊伍實際上是越來越大,領導機關的主要經歷不能放到制定政策、進行規劃、宏觀管理和協調服務上,而是放在具體課題管理、財務管理、行政事務以及各種活動上。從這些年來參加一些科技組織管理工作的經驗看,這已經開始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認真加以解決。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