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4日訊 記者楊文雯報道:“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方針,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積極調整經濟發展中的非和諧之處。”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沙振權代表說:“境外直接投資(FDI)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但是犧牲了市場並沒有換來自主的技術;中國是世界制造大國,不是制造強國;中國企業無法與世界上的大型跨國公司匹敵等等。這些隱患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予以防范。”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拉美國家如巴西、阿根廷走了一條“外資主導型”的開放道路,外資的進入的確令拉美國家的GDP在短時間內高速增長,但是當全球產業的風向一轉,跨國公司紛紛把投資從拉美抽出轉向其他勞動力更為低廉的國家後,這些國家迅速出現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中國內地的成長是否會步“拉丁美洲化”的後塵,逐步淪為歐美跨國企業的代工廠與附庸,並最終失去獨力發展經濟的可能性?這是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對中國經濟的一種憂慮。
沙振權代表以零售業和汽車工業為例,講了他的憂慮:零售行業中,外資更受歡迎,而國內企業在擴張時往往受到限制,面臨被外資壟斷的危險,國外一些連鎖經銷商有可能成為中國本土零售企業的終結者;在中國,也許沒有任何別的行業像汽車工業這樣依賴合資模式,但合資20年,至今沒有開發出一款走向世界的自有品牌,而韓國堅持自主開發道路,用了同樣的時間就把韓國品牌的汽車推向了世界。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境外直接投資(FDI)是流入中國的外資最主要的部分。截至目前,中國已累計吸收FDI近5000億美元,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推動力之一。沙振權代表認為:“簡單地把中國和拉美比附是草率的,但在拉美的前鑒之下,在新的戰略機遇時期,如果外資企業在中國享受著優越于本土企業的政策優惠,這種不公平的競爭長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中國的企業將沒有機會成為本國經濟的主導力量。”
中國的GSM基站市場是400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只有6%是由中國企業提供的;中國的手機產業被外國廠商賣芯片賺走將近100多億美元,而2004年手機做得最好的國內企業才掙了7億元人民幣。沙振權代表說,雖然中國已經號稱是世界制造大國,但是,我們不是世界制造強國。中國在電子產品以及其它一些日常消費品的制造技術和制造能力方面已完成了積累的過程,在生產能力方面已居世界領先地位,但在技術開發能力方面還非常脆弱。“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更多地集中于制造成本上,在原創技術的開發方面還處于非常落後的階段。”
沙振權代表建議,一要制定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開發的政策機制,形成以中國企業為主的產業鏈,提高中國企業的經濟增加值,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新的拉動力量。二是國家有關部門應充分利用中國加入WTO初期提供的政策保護手段,從產業政策、稅收政策和國家採購幾個方面給予有可能形成重大突破性的領域和企業以適當的支持,幫助這些企業將制造優勢轉化成技術優勢,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世界制造強國之列。三是大力推進制度建設,以法律解決市場爭端而不是用政府幹預的手段。四要建設公平的競爭平臺。中國的民企今天仍在許多方面待遇不僅不如國企,也往往不如外資。例如,在廣東向國企開放投資運營的行業超過80個,向外企開放的超過60個,但向民企開放的卻只有40多個。五是減低對外資的依賴程度,尤其是沿海地區,這就需要鼓勵當地的投資欲望,政府可以在有關稅收政策和其它配套政策上建立鼓勵本土投資者積極投資的機制。六要加大力度保護知識產權。
《華南新聞》 (2005年03月15日 第一版)
(責任編輯: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