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關係步入制度化合作

時間:2010-07-01 08:22   來源:人民網

兩岸經濟關係步入制度化合作
——ECFA解讀

  6月29日下午2時30分,山城重慶。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分別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和兩岸智慧財産權保護合作協議上簽字,而後互換文本。熱烈的掌聲、炫目的閃光燈,又一次見證了兩岸歷史性的時刻——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從此開啟新篇章。

  12條“高速公路”,通向了ECFA的順利簽署

  從2008年6月,兩會重啟協商機制,雙方已經簽署了12項協議、達成兩項共識

  29日上午,兩會領導人第五次會談。9時,陳雲林與江丙坤準時到場,相視微笑,準備開始。需要鏡頭的記者們急了,強烈要求兩人握手拍照,兩人只好起身握手,笑著讓記者“擺拍”。

  第五次會談,沒有生分客套,只有老友重逢;少了行禮寒暄,多了親切默契。致辭結束前,陳雲林忽然透露,他和江丙坤有一個共識,就是從本次會談開始,不再安排參訪活動,改為年度交流時另行安排。

  從2008年6月,兩會重啟協商機制,雙方已經簽署了12項協議、達成兩項共識。江丙坤把12項協議比喻成“12條高速公路”,“加快了兩岸的經濟發展,增強了兩岸人民的福祉,使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一步向前邁進”。同時,12項協議協商過程中,雙方達成的默契、累積的互信,同樣是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最複雜、最全面、幾乎涉及經濟活動方方面面的ECFA,能在半年時間內達成協定,正是基於這個良好的互動基礎。

  2005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首次提出兩黨將共同“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呼籲兩岸可以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但是受困于臺灣特殊政治環境,這份有利於兩岸經濟發展、尤其關係臺灣未來的重要協議,甚至一度在名字上糾結不休。兩岸很多有識人士大聲疾呼、大力推動,一些臺商和臺灣工商團體甚至自掏腰包,在島內媒體刊登大幅廣告,直言ECFA對臺灣至關重要,才在2009年底確定商談日期。

  僅僅半年時間,兩岸代表團三次工作會談交換意見,兩輪預備性磋商確定內容,用江丙坤的話説,“頂住了時間和業界的壓力,排除萬難”;用陳雲林的話説,“‘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雙方“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終於如期完成了簽署。

  這好比長途貨運,沒路障了,也不收稅了

  ECFA不是只有清單上那個項目才受惠,而是惠及廣泛,從配套、周邊到帶動其他産業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包括序言、5章16條及5個附件,主要內容就是加強雙方在經濟、貿易和投資方面的合作,促進雙方貨物和服務貿易進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資及保障機制,以及建立合作機制。

  “簡單地説,這好比長途貨運,沒路障了,也不收稅了。”對外經貿大學臺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曉紅解釋。

  大陸是臺灣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夥伴及第二大進口夥伴,經貿關係相當密切。此前,有學者稱ECFA是臺灣的“維他命”,有媒體稱ECFA是臺灣經濟的“補骨湯”,可以想見這一協議對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江丙坤表示,ECFA的簽署對臺灣經濟有莫大幫助。加上此前的12項協議,縮短了兩岸時空的距離,挾地理優勢、文化優勢,以及兩岸間優勢互補的産業結構,給了臺灣經濟一次升級轉型、脫胎換骨,再創經濟奇跡的機會。

  華曉紅評價,“協議充分考慮了兩岸的經濟社會現狀,大陸顧及臺灣的弱勢産業、中小企業利益,充分釋放了善意。”以協議“早收計劃”中大陸開放18項臺灣農産品為例,海基會秘書長高孔廉在記者會上透露,18項農産品平均關稅13%,以2009年數字,産品總金額約200萬美元,對臺灣中南部農漁民相當有幫助。

  僅從“早收計劃”看,華曉紅説,大陸老百姓恐怕很難體會臺灣石斑魚便宜了的好處,受惠較多的應是大陸製造業。因為大陸從臺灣進口的以中間産品居多,零部件成本降低,將使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更有競爭力。

  不過,華曉紅甚至不贊成用“讓利”這個詞。她説:“從初期看,雙方開放未必完全對等。但這是一份具有戰略意義的經濟協議。ECFA給兩岸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制度性保障,保證雙方雙向開放,打通貿易屏障、降低流通成本,讓彼此資源獲得最佳配置,從而增強了雙方的競爭力。”

  重慶市臺商投資協會會長黃錦勳説得更乾脆:“如果只看到ECFA早收計劃,就太狹隘了。”黃錦勳在大陸經營廚衛家電,有人問ECFA簽署後,他們公司有沒有受惠,“我説,這問題錯了。ECFA不是只有清單上那個項目才受惠,而是惠及廣泛,從配套、周邊到帶動其他産業。所以,不管其中有沒有我們的項目,我都會受惠。舉例説,開放紙張、印刷,降低他們的成本,就可以帶動包裝、廣告等成本降低,哪個企業沒涉及?”

  説到ECFA,在大陸耕耘了18年的黃錦勳喜悅溢於言表:“可以這麼説,兩岸只要和平發展,兩岸經濟合作形成良性迴圈,我就可以滿懷歡喜、期待未來。”

  可以兄弟聯手賺世界的錢了

  重點不在於他賣我什麼,我賣他什麼,而在於整合後的區域,共同在全球産業分工中佔據有利位置

  在ECFA協議研議過程中,南開大學張伯偉教授負責通過數量研究評估兩岸産業走向,臺灣同樣有學者做此研究。張伯偉説:“我們雙方的結論是一致的,就是如果不簽署ECFA,兩岸經濟不整合,雙方都會受損,當然,臺灣受損的程度要大一些。”

  張伯偉認為,去年全球金融危機令美國等金融服務強國意識到,實體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勢必傾注較多力量發展製造業,全球製造業競爭將日趨激烈。世界原有分工格局被打破,突顯了兩岸區域整合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張伯偉説,兩岸簽署ECFA,不只是靜態上的優勢互補,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動態上的産業整合。他認為兩岸産業結構有條件整合,以資訊産業為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先是大陸生産軟碟,臺灣生産硬碟;隨後,大陸生産硬碟,臺灣生産主機板,晶片依靠進口;再其後,大陸生産主機板,臺灣生産晶片。這種産業分工主要是由市場趨動的,兩岸同文同種、大陸人力資源豐富,成為吸引臺商的重要力量。

  “但是市場趨動畢竟沒有主動趨動效果好。就資訊産業來説,臺灣的研發優勢與大陸的製造優勢,還沒有達到更高層次。如果兩岸實現經濟整合,可以形成合體一起向上提升。因此, ECFA給兩岸民眾帶來的最大福利不是關稅降低,重點不在於他賣我什麼,我賣他什麼,而在於整合後的區域,共同在全球産業分工中佔據有利位置。”張伯偉十分樂觀,“到時,我們真的就可以如連戰先生所説,兩岸兄弟聯手賺世界的錢了。” (孫立極)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