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的簽訂預示兩岸經貿開啟1+1>2的新局面

時間:2010-08-10 10:4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8月4日至6日,80余位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在西安參加第十九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會上,兩岸簽署經濟框架協議(ECFA)的影響是關注焦點。與會者認為,“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開啟1+1>2新局。

  6月29日,兩岸兩會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兩岸經貿關係在正常化、制度化的道路上邁出來之不易的一步。“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關係走勢如何?仍值得關注。

  從量的增多到質的轉變

  “6月上旬,大陸的臺企聯和106個臺商協會在島內主要媒體上刊登大篇幅廣告,呼籲馬當局儘速與大陸簽署ECFA。各界關切,由此可見一斑。”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説。

  ECFA的簽署對島內經濟的意義,潘錫堂用4個字概括——“惠臺良多”。“除可擴大兩岸經貿規模外,臺灣投資環境可馬上獲得改善,吸引外資來臺投資。與此同時,臺灣也可望走出經濟被‘邊緣化’的困境,重新與亞太區域乃至全球經濟接軌。”

  ECFA的簽署不僅對島內經濟,對兩岸的經濟關係發展也將産生重大影響。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這樣評價:兩岸從1949年到現在60多年中,從未進行過這麼全面深入的協商談判。原來所簽署的協議一般只涉及個別行業,如“三通”協議,但ECFA的協商內容涉及到兩岸的眾多行業和領域。“ECFA的簽訂,標誌著兩岸邁向了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道路,兩岸經濟融合從此走上了康莊大道。ECFA的簽署,也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定重要的物質基礎。”

  “具體來講,‘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往來的變化體現在:一是雙方可以優勢互補,聯手到國際市場上競爭,為兩岸經濟發展開創更好的前景。二是憑藉ECFA這個平臺,兩岸可以進行經濟結構、産業結構的調整,對産業的分佈、産業鏈的連接作出新的考慮。三是兩岸經貿關係的許多單向性,包括人員、投資、技術合作以及金融領域的合作等,都將朝雙向性發展。”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蔡瑋具體分析指出。

  “因此,ECFA簽署後兩岸經貿發展絕不僅僅是量的增多,而是質的轉變。”臺灣東海大學教授楊開煌如是説。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