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生慣養的一代"——孩子比我們想像的堅強

時間:2008-05-23 17:24   來源:--新華網 

  

      在昆醫附二院14歲的男孩跟記者做笑臉 記者 張悅/攝

      

      家園被毀,小孩子也承擔起操持家務的責任 (圖片來源 新華社)

      

      年齡大點的孩子帶著更小的孩子唱歌舒緩心理壓力 (圖片來源 新華社)

  

      震災中的孩子,沒有放鬆學習 (圖片來源 新華社)

  如果沒有這場災難,他們是一群“活得輕鬆”的人——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在父輩的蔭護下快樂成長;如果沒有這場災難,他們是一群“被慣壞”的人——他們多是獨生子女,集全家幾代人的關愛于一身,強調自我價值和個性張揚;如果沒有這場災難,他們是一群“被質疑”的人——許多人吃著洋快餐長大,喜歡在虛擬網路遊戲中快意恩仇……

  一直以來,1980年以後和1990年以後出生的青少年,是讓社會寵愛和疑慮的群體。

  然而,當“512”汶川大地震發生時,災難中這個年輕的群體經受了短暫人生中最嚴峻的考驗。在廢墟的煙塵中,他們勇敢、獨立和堅強的青春形象,令人刮目、流淚,更令人喝彩。

  孩子們在短暫的驚恐後表現出來的堅忍、樂觀,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料。

  北川中學,孩子們在坍塌的廢墟下同聲歌唱:“幸福和快樂是結局!”為了生存,他們喝下了平時用來寫字的墨水!

  在都江堰,在汶川,在德陽,廢墟中的孩子們身處絕境,卻朝著正在營救他們的人呼喊:“叔叔阿姨快出去,這裡危險!”

  工具簡單,救險進展緩慢。就在大家著急之時,孩子突然唱起了兒歌:“兩隻老虎跑得快……”事後,天真的孩子説:“我唱歌就不會覺得痛,你們聽我唱歌就不會覺得累。”

  這是我們平時認為“嬌生慣養”的一代孩子嗎?但是,一場大災難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中華民族擁有讓人多麼自豪的下一代!

  週全是來自江油市江油中學的一名高三學生,這次地震中他毫發無損,但週全的媽媽卻因為一根倒塌的電桿砸到了頭部造成頸椎骨折。為了能讓媽媽早日康復,週全陪同受傷的媽媽一起來到石林進行治療。“由於地震,我們四川的高考向後推遲了1個月舉行。雖然我們學校現在無法復課,但我自己來這裡的時候已經帶了一部分復習資料。現在正好是自己復習衝刺的時間,地震雖然會對復習有所影響,但這個影響並不大。我依然不會放送自己的學業。我一定要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績,來感謝這麼多關心和幫助我的好心人”。

  這些曾經被擔心“缺乏社會責任感,過度沉湎于個人世界”的中國年輕的一代迅速成熟起來,勇敢地承擔起沉重的社會責任。

  “我相信一定會有人來救我的!”因為堅強,16歲的梓潼縣女孩李倩文從汶川地震中撿回了生命。此次地震中,她不幸 傷到了頸椎,昨日上午,在母親的陪伴下,她隨著200多名傷員,從四川油江市轉到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地震傷員病區住院治療。

  “如果我沒有受傷,現在一定在災區救援的第一線!”當問及康復後的最大願望時,小倩文表示她想做一名志願者。“這次災難讓我看到了太多的好人,我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目前,小倩文已經和貴陽的一家希望小學取得了聯繫,希望日後可以去做志願者,幫助貧困的孩子們讀書。

  姚陀,17歲,是一名高二的學生,陜西籍的他在陜西咸陽考完會考後,積極投身到志願者的報名活動中,結果,西安的名額已滿,姚陀感覺到自己有勁沒處使,於是跑到昆明報名,當知道自己可以參加以後,他高興得蹦了起來。“地震發生後,每次看電視,媽媽就哭得稀裏嘩啦,有一次,我看見一直嚴肅犀利的爸爸,也在偷偷地摸淚,那一刻,我覺得,我一定要為他們做些什麼。”姚陀説:“儘管自己是獨生子,但是給爺爺喂飯、倒水什麼的自己會,而且聽從醫生的安排做事,自己是個男孩,晚上守著爺爺睡覺,自己也能夠挺住。”

  除了在地震現場奮不顧身的少年英雄,在昆明,時刻關注災情的“80後”“90後”們,也表現出了對抗震救災真誠的關切,他們參與的方式具有強烈的個性化風格和務實、理性色彩。

  “早就在電視上看到了四川人民在地震中所遭受的災難,我們也很想幫助一下災區的人民。”就在災區傷員剛被送到醫院後,在傷員所在的病區就出現了一群年輕的身影。他們穿梭在每個病房之間,給剛到達的傷員倒水、送飯,替他們把行李放好。這些年輕人不是相關部門專門組織的志願者,他們全都是附近石林實驗學校的高一學生。而他們前來為傷員服務也不是學校的安排,全都是這幾名學生自發的行為。

  作為這次行動的發起人,李嬌嬌同學表示這次一共有7名同學主動前來醫院照顧四川災區的傷員。“明天我們就要進行月考,所以很多的同學都不能過來照顧傷員。不過等考試一結束,我們學校就會組織更多的同學前來醫院做志願者,因為這些四川來的傷員是我們的同胞,我們都是一家人。” (黃凱 徐偉明 戴龍寶)

編輯:李艷波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