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然黑暗中不滅的光亮--汶川地震基層黨員幹部群像

時間:2008-06-06 11:1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成都6月6日電(記者張嚴平 劉大江 張麗娜)“是黨員幹部的全部站出來!”這是5月12日汶川地震之後,北川陳家壩鄉鄉黨委書記趙海清喊出的第一句話。

  回憶起地震之初,他説:“地震那一刻,地搖山崩,飛沙走石,漆黑一片,等睜開眼,鄉辦公室的一樓沒了,二樓變成了一樓。

  當他冒著滾滾塵煙衝上大街,看到鄉政府所在的龍灣村已被夷為一片平地。他扯著嗓子高喊:“是黨員幹部的全部站出來!”

  一個,兩個,三個……五個……十五個……所有活著的黨員幹部,沒有一個臨陣脫逃。就是這樣一支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隊伍,成了陳家壩鄉在最黑暗時刻的光束。

  他們最先救起了鄉小學校大部分倖存的孩子,又翻山越嶺趕到大山另一邊的村莊搶救傷員、轉移災民。老弱傷殘無法行走,他們便用脊梁背,山路難行,背不起,他們就把人捆在身上,從山上往下爬,一爬就是十幾個小時,從早晨爬到天黑。

  13日瓢潑大雨的那個晚上,趙海清和幹部們把災民安頓在臨時搭建的棚子裏,他們則背靠背在大雨中坐了一夜。他説,那是他生命裏最漫長而寒冷的夜晚……

  那天傍晚,鄉派出所那輛警車上的收音機忽然有了信號,終於聽到黨和政府的聲音,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哭了。

  當記者見到趙海清時,他正與幾個鄉幹部在大山深處一片安置返鄉民眾的藍色帳篷前,打仗一般地穿梭著。

  36歲的趙海清個頭不高,戴副眼鏡,眼裏滿是血絲,嗓子沙啞,頭髮亂蓬蓬地豎著,一隻褲腿卷到膝蓋,一隻褲腿踩在腳底,白色的汗衫在泥灰與汗水之下,早已不見了本色。

  他講了震後陳家壩鄉的慘痛。全鄉因山體大面積嚴重滑坡,致使500多人遇難、1500多人失蹤、上萬人無家可歸。

  他講了軍隊如何幫他們打通道路,救治傷員,疏散群眾。

  他念叨不停的是眼下返鄉民眾生活的安置,有多少人沒有帳篷,還有多少家沒有鍋,麥子收了多少畝,油菜子收了多少斤,能種的地還有多少……

  他講了很多很多,但只字沒有説到他的家。直到記者輕輕地提了一句,他的眼圈一下子紅了,嘴唇張了張,一聲哽咽,淚如雨下。

  這個看過去像一個大孩子似的男人,在地震中失去了3位至親的人——父親,母親,5歲的兒子;妻子重傷住院,雙腿面臨截肢。

  他掏出手機,給記者看他兒子的照片,那是一個大眼睛一副頑皮模樣的男孩子。

  這個從師範學校畢業當過老師的人説,地震後,他想到了北川的家,多想趕回去,哪怕給妻兒、給父母伸出一隻臂膀。然而,他心裏很清楚,危難時刻,陳家壩鄉一萬多幹部群眾更需要一個帶頭頂事的人。

  他不願想、不願打聽家人的消息,只是拼命地工作……直到他從朋友打來的電話裏得知妻子重傷住院,得知兒子和父母全部遇難。

  那個晚上,他帶著一包紙,在月色裏悄悄爬上一塊岩石,面朝北川的方向跪下,給死去的父母重重地叩了三個頭,一張一張地燒光了紙,雙手捧著存有兒子照片的手機慟哭……

  趙海清低下頭,抹了一把眼淚,抬起頭來説:“逝者已去,活著的人一定要好好地活著。我還有一個責任,就是要讓陳家壩的鄉親好好地活下去!快樂地活下去!”

  在這片遭遇災難的土地上,像趙海清這樣的鄉村基層黨的幹部太多太多了,他們在痛失親人的同時,臂膀間挽起了更多鄉親的安危。

  在都江堰向峨鄉,在地震襲來時,鄉黨委面對遇險的幹部、親屬,做出了一個果斷而痛苦的決定:“先救學校的娃娃!”60多名娃娃得救了,8位鄉幹部和4位幹部家屬卻失去了第一搶救時機。

  在什邡市仁和村,村黨支部書記周輝在母親遇難後,來不及回身瞻望,便衝上廢墟,組織全村黨員幹部成立了“黨員自救隊”。4天后,他把母親的遺體埋葬在山岡的一棵大樹下,用兩塊磚頭做了個記號,含淚説道:“媽,等把鄉親們都安頓好了,我再回來看您老人家。”

  在北川縣柳林村,這個與外界封閉數日的小村莊廢墟之上高高飄揚著一面紅旗,上面寫著“共産黨員抗震救災突擊隊”;地裏的麥田全部收完,玉米已經下種,村裏的孩子們都進了臨時搭建的“戰地小學”。

  在最危急的時刻,災區的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們,就是這樣臨危不懼、奮不顧身,衝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在災難中傳遞愛的奉獻和力量,為民眾帶來信心和勇氣,挺起了中華民族心手相連、共克時艱的堅強脊梁。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