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在經歷一場歷史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

時間:2008-02-04 10:10   來源:人民網

 

中國氣象局局長 鄭國光
 

  一、1月10日以來我國發生了50年一遇的大範圍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災害

  1月10日以來,我國天氣形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去冬以來的晴暖、少雨天氣轉變為低溫、多雨雪天氣。這次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主要由四次天氣過程造成,發生的時間段分別為1月10日至16日,18日至22日和25日至29日,31日至2月2日。這次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長,長江中下游及貴州雨雪日數為1954/55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大值;冰凍日數為歷史同期次大值。其中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凍天氣是1954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程度最嚴重的,貴州43個縣(市)的凍雨天氣持續時間突破了歷史記錄。江淮等地出現了30—50釐米的積雪,貴州、湖南的電線結冰直徑達到30—60毫米。

  總體上看,這次氣象災害具有範圍廣、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災害影響重的特點,很多地區為50年一遇,部分地區百年一遇,屬歷史罕見。

  範圍廣。持續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影響了貴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廣西、重慶、廣東、浙江、福建、四川、陜西、江蘇、雲南、甘肅、河南、青海、西藏、山西、上海等20個省(區、市)。

  強度大。1月10日以來,河南、四川、陜西、甘肅、青海、寧夏6省區降水量達1951年以來同期最大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最低氣溫降至-6—0℃,日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接近。武漢和長沙兩市已連續半個多月日平均氣溫接近或低於0℃;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和貴州5省大部的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2—4℃,湖北中東部、湖南大部、貴州東部偏低達4℃以上;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貴州、甘肅、陜西平均氣溫均為歷史同期最低值,江西、重慶、寧夏為次低值。江南、華南及西北大部地區過程最大降溫幅度達10—20℃,其中華南西北部超過20℃。浙江暴雪是1984年以來最強的一次,安徽和江蘇的部分地區積雪深度創近50年極值。

  持續時間長。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月31日,長江中下游(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及貴州日平均氣溫小于1℃的最長連續日數僅少於1954/55年,持續時間為歷史同期次大值;長江中下游及貴州雨雪日數超過1954/55年,為歷史同期最大值;冰凍日數接近1954/55年,為歷史同期次大值。其中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凍天氣是1954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程度最嚴重的。

  災害影響重。持續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給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廣西、貴州等20個省(區、市)造成重大災害,特別是對交通運輸、能源供應、電力傳輸、通訊設施、農業生産、群眾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和損失,受災人口達1億多人,直接經濟損失達400多億元,農作物受災面積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已經超過去年全年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近期世界範圍內也出現了類似的氣象災害

  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全球正處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發期,包括極端暴風雪和冷凍災害的頻繁襲擊。

  今年1月29日至31日,一場極為罕見的強烈暴風雪天氣襲擊了素以氣候溫暖著稱的地中海東部的中東國家,敘利亞和黎巴嫩交界處積雪厚度超過1米,狂風掀起地中海大浪高達10米左右,惡劣天氣造成以色列國內航班停飛,並有數十人凍死街頭。1月8日,伊朗遭到十多年來最大降雪影響,北部和中部積雪有55釐米厚,至少造成21人死亡、88人受傷。1月中旬,阿富汗遭遇罕見的全國範圍持續降雪並引發雪災,一些地區積雪深達2米,60多人死於山區雪崩和交通事故。另外,在1月11日伊拉克也降下了100年以來的第一場雪。

  去年11月底至12月初,北美西北部沿岸高壓脊異常發展,引起北極冷空氣向南暴發,與來自副高南側的熱帶暖濕氣流交匯,造成暴風雪襲擊美國中西部和東北部以及加拿大東部地區,受其影響,美國部分機場關閉、航班延誤或取消、公路交通癱瘓,緬因州北部積雪厚度達到51釐米。

  2007年1月中旬,美國西部、中部和東北部受暴風雪和大幅度降溫影響,有68萬戶家庭或商店斷電,65人在惡劣天氣中喪生。與此同時,1月17—18日,強風暴“西裏爾”席捲了歐洲北部地區,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荷蘭、波蘭、捷克和匈牙利等多個國家遭受嚴重影響,至少有47人死亡,同時導致大面積斷電和交通中斷,上萬人出行受阻。此次災害的強度和影響範圍以及造成的人員傷亡均為近年來北歐地區所罕見。

  三、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氣象災害的主要原因

  近20天大氣環流異常是造成這次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根本原因。近期大氣環流異常形勢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今年1月以來,中高緯度歐亞地區的大氣環流呈現西高東低分佈,這種環流異常型已持續19天,是多年氣候狀況的3倍以上,為1951年以來該環流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有利於冷空氣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連續不斷入侵我國。其次,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亞偏強偏北,強大副高的位置穩定維持在我國東南側的海洋上空,並多次向西伸展,使冷暖空氣交匯的主要地區位於我國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第三,青藏高原南緣的南支低壓槽活躍,是近十多年來少有的,促使暖濕空氣沿雲貴高原不斷向我國輸送。第四,在冷暖空氣交匯區,由於暖濕空氣位於上部,形成對流層中低層穩定的逆溫層,是大範圍凍雨出現的主要原因。上述這種穩定的大氣環流異常形勢組合自1月中旬初以來已經維持了20多天,造成我國東部地區出現罕見的大範圍持續低溫雨雪冰凍天氣。

  拉尼娜事件對這次災害的發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進入拉尼娜狀態後迅速發展,至2008年1月,已連續6個月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個月累計強度最強的一次。入冬以來,我國出現的降水異常分佈特徵和歷史上較強拉尼娜事件發生後的冬季氣候特徵非常相似。這種情況表明,當前的拉尼娜事件是影響我國東部大範圍持續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後期災區天氣階段性轉好,但仍需防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

  根據中央氣象臺最新的預報結果,今年2月4—5日,南方地區將有一次弱的降水過程;6—9日,南方大部地區的降水將階段性停止,以晴好天氣為主,但氣溫仍然較低,積雪和冰凍仍難以融化。因此,要繼續做好防範低溫積雪和冰凍災害,並要警惕雨雪之後的大霧天氣的影響。北方地區天氣晴好,有利於物資向南方運輸。災區要利用天氣轉好的有利時機,抓緊做好煤電油運和救災及災後恢復工作。

  氣象部門將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進一步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和災害影響評估工作,主動及時向各級政府、部門和公眾提供氣象服務,為奪取抗災救災的最後勝利做出貢獻。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