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災救災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 戰鬥仍在繼續

時間:2008-02-21 08:38   來源:新華網

  2月17日,解放軍官兵冒著雨雪將電線桿抬上山。當日,成都軍區某部百名官兵在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搶修遭受凝凍災害的青穗輸電主幹線。這條線路是三穗縣連接國家電網的主要通道。新華社發(黃震 攝)

  新華網北京2月20日電(新華社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 春風已然漸起,冰雪還未消融。戰鬥在抗雪救災一線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構成了這個寒冬裏最早的一抹春色。

  爬冰臥雪,只因人民有難;揮汗如雨,全為人民所需。截至2月17日,全軍累計出動救災官兵84.6萬人次、民兵預備役人員218.5萬人次。

  從抗雪救災到重建家園,戰士們的一雙雙手,辟出了通往“孤島”的路和橋;一枚枚軍徽和警徽,點亮了災區的漫漫長夜。

  今天,戰鬥仍在繼續。

  人民的呼喚就是軍人的命令。從星夜馳援到千里轉戰,子弟兵不惜代價、不講條件,以打仗一樣的反應速度和精神狀態投入抗災救災

  “早上出門看到部隊在除冰,我一下子就放心了。”南京市民姜國華説。

  部隊聞令出動,在南京這座積雪沒膝、一度成為“溜冰場”的城市裏,“尖刀連”、“突擊隊”的紅旗處處飄揚。

  “這些就像戰爭片裏‘飛奪瀘定橋’‘渡江作戰’的戰鬥場面一樣,讓人熱血沸騰。”姜國華説。

  面對突襲我國南方的這場冰雪,和平時期的中國軍人打響了自1998年抗洪以來最大規模抗擊自然災害的戰鬥。

  1月30日接到緊急調用軍用飛機運送救災物資的請求後,解放軍總部立即終止了4架軍用飛機正在執行的軍事任務,將其分別調往西安咸陽機場和山西長治機場,裝載災區急需的棉被、棉衣、蠟燭等救災物資。機組從接到命令到起飛,僅用時40分鐘。

  “這個反應速度,達到了戰鬥起飛的要求。”軍隊處置突發事件領導小組辦公室陳哲明中校説。

  空中千里機動,地面數百里開進,在冰封雪埋、無路可走的地方連夜步行軍。在一支支火速馳援災區的部隊中,駐桂、駐粵某集團軍是直接從訓練場奔赴破冰戰場的,第二炮兵某工程技術總隊數百名技術尖兵則是從各自的探家路上返回、在6個小時內集結完畢的……

  和軍人一樣集結在雪災一線的,還有眾多的軍用裝備。

  在合安高速公路廬江段,解放軍駐皖某部派出坦克、裝甲車開路;在安徽廬江,廣州軍區某集團軍工兵團裝備不久的新型破障車,擊穿了綿延數公里的冰層;在滬寧高速公路南京段,南京軍區某防化團的燃油射流車噴射出的巨大火焰,瞬間融化了殘冰……

  在全力打通交通要道的同時,一輛輛野戰炊事車開進了火車站、高速路,為滯留的旅客熬薑湯、做飯菜,一支支解放軍、武警和民兵預備役小分隊擔負起了搶修電網、護送運鈔車、救送病人的特殊任務。

  南京軍區某摩步旅副旅長曹炳和説:“在這場雪災中,我們的官兵經受住了各種各樣的考驗,這將是我們軍旅生涯中難忘的一頁。”

  人民的家園就是軍人的戰場。從融雪破冰到重建家園,救災官兵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在災情最嚴重、條件最艱苦的地區連續作戰幾十天

  除夕前夜,發電機的轟鳴聲回蕩在江西省婺源縣木坦村的山溝裏。

  就在村民們準備用晚餐款待為山村送來光明的部隊官兵時,他們卻消失在暮色中,又緊急趕往下一個搶修點了……

  冰雪中,與惡劣天氣進行反覆的拉鋸戰;冰雪過後,部隊來不及休整又轉戰各地,幫助災區群眾重建家園。災情發生至今,很多部隊已經在一線連續戰鬥了幾十天。

  比冰更強大的是鐵、是火,比鐵與火更強大的,是救災官兵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

  從打通京珠高速到南京長江二橋,從搶修貴州電網到郴州電網,每一場硬仗、惡仗、險仗,都是子弟兵衝鋒打頭陣;每一個災情最嚴重、條件最艱苦的地區,都留下了子弟兵的綠色身影。

  在南北大動脈的咽喉——京珠高速韶關北段,廣州軍區兩個集團軍派出突擊力量南北夾擊。雨水、汗水濕透軍衣,寒風又把軍衣凍成了“盔甲”。8個小時後,當他們在零下5攝氏度的嚴寒中開鑿出一條能通行的道路時,路旁的積雪超過了頭頂;

  在南京長江二橋,曾創造我軍城市攻堅作戰範例的“臨汾旅”從接到命令到部隊出動僅用時12分鐘。即使在雪災最嚴重的時期,二橋也保持著通行不斷線的奇跡;

  長沙警備區派出官兵和車輛協助地方政府搶修電網。道路難行,官兵們每人扛著上百斤重的維修器材,在雪中艱難跋涉10多個小時,送到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頂;

  井岡山市人武部組織官兵背糧。官兵們在鞋上綁上草繩,每人背著20多公斤糧食在陡峭的冰山上負重而行。兩天兩夜之後,當30000多公斤“救命糧”送到受困村民家中時,人們燃起鞭炮歡呼:“老紅軍的部隊又回來了!”

  “軍人就得不怕累、能吃苦。”武警貴州總隊新戰士孔兆祥説,小時候在電視裏看部隊抗洪的畫面,就隱隱約約地知道了當兵意味著什麼。

  像孔兆祥一樣,許許多多10年前為抗洪大軍而感動的孩子們,今天成為了人民軍隊的新成員。而他們“服務人民”的第一課,就是在抗雪救災的一線完成的。

  “我宣誓:視人民為父母,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嚴守紀律、英勇頑強、不畏嚴寒、不懼艱難!”2月15日,武警貴州總隊2000多名官兵再次踏上奔赴災區、重建家園的征程……

  人民的歡樂就是軍人的幸福。從火車站到高速公路,不回家的子弟兵們守護著萬家團圓的冰雪新年

  回家,回家!

  當罕見的冰雪與中國傳統的春節相重合,回家,成了這個冬季裏最牽動人心的主題。

  上下32公里山路的苗王坡,是連接貴州銅仁地區東西5縣的咽喉之地。15釐米的結冰加上10釐米積雪,一度擋住了上萬人回家的路。

  這場被銅仁軍民稱為“決戰”的除冰戰鬥有多艱難,銅仁軍分區政委牛福貴閉口不提。他唸唸不忘的是苗王坡通車的時刻——農曆臘月二十六的下午,所有車輛鳴笛緩行,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從車窗探出頭來,向官兵們揮手致意。一輛輛大客車裏響起同一個歡呼聲:“回家嘍!”

  回家,回家!

  官兵們用雙手在京珠高速上開出了旅客回家的路,用身體在廣州火車站築起了保護群眾的“墻”。但他們回不了家,他們無怨無悔地捨棄了自家的團圓。

  1月28日12時許,剛吃完午飯的“硬骨頭六連”所在部隊炊事班長趙寶魁,突然接到上級緊急命令:迅速趕往杭州火車站,援助滯留旅客。

  僅穿了件單衣,趙寶魁和戰友們就把4輛野戰炊事車開到了滯留旅客中間。熬薑湯、下餃子,通宵達旦地工作。

  一位女孩塞給趙寶魁一張紙條:“你們是冬天裏的一把火,讓我們在冰雪中感受到溫暖。老兵,向您致敬!”

  女孩並不知道,如果不是執行任務,趙寶魁早已回到了老家。

  當兵9年來,趙寶魁從來沒有在河南老家過春節。今年的休假報告已被批准,他決定早些回去,多陪陪幾天前早産的妻子。

  但,在火車站一待就是9天9夜,他接到撤回的命令,已是除夕中午……

  在數十萬救災子弟兵中,有多少人把自己家裏受災的消息埋在心底,有多少人推遲了婚期、取消了休假,又有多少人沒有來得及跟妻兒解釋、就從探家路上直奔災區!

  不回家的子弟兵們,守護著這個特殊春節的萬家團圓……

  人民的關愛就是軍人的勳章。從攜手戰鬥到十里相送,人民群眾對官兵的厚愛深情,是一代代子弟兵服務人民的不竭動力

  “我們要像當年支援井岡山的紅軍一樣,支援親人解放軍。”江西省永新縣曲白鄉小枧村村支書賀青山説。

  當解放軍要來這裡搶修電網的消息傳開,這個位於井岡山深處的村莊沸騰了。村民們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讓官兵們住;從電網搶修點到駐地來回一趟要3個多小時,人們便承擔起了給山上的官兵送午飯的任務;每天搶修電網歸來,官兵們發現,部隊駐地已被打掃得乾乾淨淨,一些村民還送來了大米、蔬菜、木炭……

  2月15日18時30分,隨著最後一根塔基材料安全運上山頂,南京軍區入贛部隊搶修電網九江大會戰圓滿結束。部隊撤離九江時,人們在路上搭起了“凱旋門”,自發排成兩千米的長隊送別官兵。

  這情景,讓官兵們忘記了嚴寒,忘記了抬著900多公斤的鐵塔立柱上山的疼痛。這情景,讓官兵們再次回到了1998年抗洪大軍告別九江時萬人空巷的那個夏天。

  從紅軍當年走過的紅土地,到抗洪大軍曾鏖戰的長江沿岸,在部隊馳援救災的每一片冰雪災區,人們都牽掛著子弟兵。

  南京軍區緊急調集1.2萬名官兵,增援江西省電力設施損毀嚴重的地區。江西省政府決定,從省財政中拿出專款,為每一名抗災救災官兵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合肥的老百姓自發組織了“讓親人歇一歇”活動,他們在清掃冰雪的現場搶過官兵手中的鏟,把一身泥水的官兵拉進自家暖和暖和;

  南昌開展了“我隨親人守大橋”活動,在每座大橋上,都有戴著“小紅帽”的志願者和武警官兵一同戰鬥……

  這樣的溫暖,這樣的深情,在人民軍隊的征程上,總是時刻相伴。

  這融冰化雪的溫暖,這生死與共的深情,就是人民給予子弟兵最耀眼的勳章!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