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江澤民對臺八項主張發表十一周年
字號:
臺大教授:大陸對臺政策因時制宜使臺胞感受善意

  時間:2006-01-28 09:25    來源:     
 
    中新網1月28日電 臺灣大學教授張麟徵在今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上撰寫題為《紀念八項主張 前瞻兩岸關係》的文章說,檢視大陸對臺政策,軌跡清晰。戰略上,長期以來都沒有改變;戰術上,卻可因應環境變化而做調整。文章稱,大陸對臺政策戰術上“因時制宜”,已“確實使臺灣人民感受到善意”,從臺灣最近的選舉結果、民調、對陳水扁元旦談話緊縮兩岸政策的高度不滿中可以得到印證。

  文章說,歲月如梭,轉眼江澤民八項主張發表已屆11年,雖說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本質上還是有所不同。

  八項主張出臺時,“臺獨”主張在臺雖已不乏市場,李登輝的狐狸尾巴也隱約可見,但是還打著“國統綱領”,遮遮掩掩。經過李登輝的訪美、“兩國論”、“政黨輪替”、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公投制憲”等震蕩後,兩岸關係的本質已從當初的“制度之爭”,轉變為“統獨之爭”。

  檢視大陸對臺政策,軌跡清晰。戰略上,長期以來都沒有改變;戰術上,卻可因應環境變化而做調整。自1978年以來,“一個中國”、“和平統一”始終是大陸對臺政策的主軸。八項主張中強調的一中原則、和平統一、反對各種形式的“臺獨”等,不脫這一主軸。胡錦濤主政後,政策也沒有改變,胡錦濤的四點意見中除了重申前三項主張之外,只在因應環境變遷下,特別突出了“寄希望于臺灣人民”這一點。預料在未來,這樣的政策內涵也不會改變。

  戰術上因時制宜,是因為這10年來臺灣政治情勢變化驚人,李登輝的“虛統實獨”換成了陳水扁的“反統真獨”,戰術不得不做調整。在政策主軸不變的前提下,大陸這一兩年對臺政策靈活度增加,能因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策略。對臺灣人民則軟得不能再軟:凡是大陸能主動給予,不需臺灣“公權力”配合的,如對臺商貸款、臺生同等收費等,無所不給。凡是有益于兩岸人民交往的,如直航、開放觀光、贈送熊貓、農產品免關稅登陸等,不管臺灣放不放行,都繼續推動,展示誠意。這些策略確實使臺灣人民感受到善意,從臺灣最近的選舉結果、民調、對陳水扁元旦談話緊縮兩岸政策的高度不滿中可以得到印證。

  對“臺獨”則軟硬兼施。硬的一手是:制訂《反分裂國家法》,為“臺獨”量身定做一個牢不可破的框架;外交反制,使“臺獨”無法從國際上尋求支援。雖然陳水扁對這些作為十分反彈,但是由于執政形象與績效雙雙跌落谷底,再加上大陸實力的磁石效應,已經無法藉此在島內炒作,也很難在國際上掀起波瀾。至于對“臺獨”軟的一手則是:一再聲稱,不管過去說過什麼,做過什麼,只要回到“九二共識”、“一中原則”,一切好談。雖然陳水扁及基本教義派還是頑石一塊,但是民進黨中務實之士已有不同的響應,策略效應相當正面。

  2005年是關鍵的一年,不僅大陸的對臺政策在戰術上轉調成功,而且還有引起世人關注的連宋大陸行。兩者相乘,不僅在大陸掀起了一片臺灣熱,臺灣也掀起了一片大陸熱,使一向在兩岸議題上不太敢表態的臺灣民眾,逐漸說出真實的感受,對大陸不再都是敵意。

  兩岸關係現在也許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期。陳水扁如果頑石難化,拖過兩年,換人換黨執政的可能性極大。國民黨對“一中原則”有共識,對改善兩岸關係也做了相當正面的承諾,譬如維持現狀、直航、加強經貿交流等,如果上臺,兩岸關係必有一番新局。

  其實,兩岸民間交流對改善關係貢獻更大。也許真的像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傅立民所講,“兩岸之間的私企和個人接觸正幫助臺海建立一種機制,談判可能對(兩岸)統一不再必要,這個由下到上民間的積累過程最後會匯集到官方層面”。“臺灣問題正出現一個更有利(于和平)的轉機,統一有可能發生”。我們期待傅立民口中這個默默進行的“珊瑚工程”早日完成。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