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閱兵專區

共和國13次大閱兵:開國大典震撼 84年女兵亮相

時間:2009-08-25 09:23   來源:文匯讀書週報

 

 

  共和國13次大閱兵

  閱兵,歷來是一個國家展示實力、鼓舞士氣的重要軍事儀式,對於彰顯國威軍威,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過的13次大閱兵。選摘自《縱橫》雜誌2009年第8期,作者咏慷。

  一、1949年開國閱兵——揭開了中華民族開天闢地新紀元

  1949年開國大典時的盛大閱兵盡人皆知。然而,有些讀者或許不一定清楚,在開國大典的閱兵之前,北京市的前身——北平,還曾經舉行過兩次頗具規模的閱兵式。

  1949年2月3日,北平舉行了盛大的人民解放軍入城式。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彭真,華北軍區司令員兼平津衛戍區司令員聶榮臻,中共北平市委副書記、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兼北平市市長葉劍英,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和政治委員羅榮桓,以及華北、東北的其他高級將領在前門箭樓上檢閱了入城部隊。

  威武雄壯的入城閱兵式開始了,三輛綠色的裝甲車作為前導,隨後緊跟著的是幾輛裝有大喇叭的宣傳車。裝甲車編隊數量雖不很多,但也有小型的、中型的、大型的……摩托化炮兵編隊裏,十輛卡車載著炮手和彈藥手,牽引著大口徑榴彈炮,一輛接著一輛。再後面是震天撼地的坦克車隊,這些機械化的武器裝備,是人民解放軍戰鬥力的縮影。

  隨著“嘚嘚”的激越馬蹄聲,以馬匹顏色編隊的騎兵由遠而近。騎手松持馬韁,手中有節奏揮舞的馬刀寒光閃閃。給整個入城閱兵式殿後的是步兵編隊。他們步伐整齊,口號嘹亮,槍刺如林。那戴皮帽的官兵來自白山黑水。他們按帽子皮毛的顏色列隊。

  這威武雄壯的入城閱兵式,預示著古都北平開始了歷史上真正的春天……

  大約五十余天之後,3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黨中央書記處的“五大書記”,在首任北平市長葉劍英的陪同下乘火車抵達市郊的清華園火車站。他們一下火車,就受到久候在站臺上的彭真、聶榮臻等的熱烈歡迎。

  3月25日下午3時,毛澤東等黨的領袖在西郊機場進行了進京後的第一次閱兵。

  毛澤東等“五大書記”身穿解放區那種厚厚的棉褲、胖胖的棉鞋、羊毛外露的大衣,乘坐一輛美國造的老道吉防彈車,檢閱了整裝肅立的一個步兵師、一個炮兵師、一個裝甲兵師,大約3萬餘人,還有穿著各式各樣服裝的北平市工、農、商、學各界代表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其中包括為和平解放北平古都作出貢獻的傅作義將軍。

  如果説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的入城閱兵式,給了古都居民耳目一新的感覺。那麼,西苑機場的閱兵,則使眾多的群眾代表和民主人士更直接地感受到共産黨的力量。

  1949年10月1日,震撼世界的時刻終於來到了。

  15時整,擔任開國大典司儀的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莊嚴宣佈:“開國大典現在開始!”

  禮炮聲中,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並用他那濃重的湖南鄉音向全世界莊嚴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

  隨後,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這是我國人民軍隊創建以來第一次最隆重、最莊嚴的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登上閱兵車,開始了空前盛大的閱兵式。他由閱兵總指揮、華北軍區司令員兼平津衛戍區司令員聶榮臻陪同,乘閱兵車先後檢閱了排列在東長安街的海軍部隊、陸軍步兵師、炮兵師和戰車師、西長安街的騎兵師。一直檢閱到外國領事館聚集的東交民巷,才返回天安門城樓,用他洪亮的聲音宣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要求全軍指戰員堅決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鎮壓他們的一切反抗和搗亂行為。

  精彩的分列式開始了。

  聶榮臻乘先導車率海、陸、空三軍受閱部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檢閱。

  鮮紅的綢面上輝映著“八一”兩字的莊嚴軍旗由四名威武精幹的戰士護衛,雄赳赳地走向天安門前。

  緊接著一個個方隊正步通過天安門檢閱台。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雄壯節奏聲中,海軍方隊走在最前面。它是由東北海軍學校和華東海軍艦隊各1個排組成的。緊接著是步兵第一九九師和衝鋒槍、輕迫擊炮、重迫擊炮、戰防炮、山炮各1個營接受檢閱。前面方隊中,指戰員們胸前挎著的都是清一色的美制斯登式、湯姆式衝鋒槍,後面陸續出現的是輕機槍、重機槍、輕迫擊炮、重迫擊炮……當時的武器裝備主要都是從戰場上繳獲來的。接下來是炮兵第四師以75毫米野炮、105毫米榴彈炮、150毫米榴彈炮、37毫米和75毫米高射炮的編隊通過天安門。緊跟其後的是戰車第一師方隊。

  由8000多名指戰員組成的12個步兵方隊過後,行進過來威武雄壯的騎兵方隊。

  當戰車方隊進至天安門廣場時,空軍的戰鬥機、蚊式機、教練機共14架,分別以雙機、三機編隊,在會場上空由東向西飛行受閱。當時,北京南苑機場只有17架飛機,為了完成受閱任務,第一次飛過天安門的9架P-51戰鬥機又繞彎飛了第二圈。為防止敵人襲擾,這些受閱飛機上還帶著槍彈,這是史無前例的。其中的P一51戰鬥機和蚊式戰鬥機各兩架飛越復興門後,即升至10000至12000英尺處,擔負北京、通州、良鄉、大興上空的警戒任務。

  二、1950年國慶閱兵——創建每年一次國慶閱兵基本模式

  把閱兵列為國慶大典的重要內容,是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出的決定。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1959年國慶10週年,每年在天安門廣場都有一次大規模的國慶閱兵。

  1950年10月1日那天,北京天安門廣場,第一次舉行了週年性的國慶大閱兵和盛大群眾遊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等在天安門城樓檢閱了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乘車檢閱部隊後,向全軍發佈命令。他指出,在全國的土地上,除西藏、臺灣以及澎湖、金門諸島外,中國人民基本上完成了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社會安定,人民過著和平的生活。但是,由於美帝國主義侵略臺灣和我們的鄰邦朝鮮,嚴重威脅著我們的和平生活。因此,全國武裝部隊和民兵必須進行充分準備,為解放全中國而鬥爭,為保衛我國神聖的領土、領海、領空而奮鬥。

  這次,我軍的武器裝備與開國大閱兵相倣。參加閱兵式的部隊有:陸軍第一九九師,炮兵第三、第八訓練基地,騎兵第二、第三師,戰車第一旅,中央公安縱隊,海軍、空軍和各大軍區的代表,全國的民兵代表等,共24209人。此次閱兵最壯觀的一景是騎兵部隊駕馭1900匹白馬以6路縱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三、1951年國慶閱兵——給全國人民鼓舞士氣的重大盛典

  到了1951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進行了一年。

  1951年10月1日的天安門廣場大閱兵,是給全國人民鼓舞士氣的重大盛典。這天出席檢閱的,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各界人士將近一萬人。

  閱兵式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代總參謀長聶榮臻任總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乘檢閱車檢閱了全體受閱部隊。

  檢閱後,朱總司令登臨檢閱台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給全國武裝部隊和民兵的命令,要求進一步加強國防建設,鞏固祖國國防,熟練掌握新的技術,學會諸兵種聯合作戰的本領,提高現代軍事科學和指揮藝術的水準,為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國防軍而奮鬥,為完成統一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奮鬥,為保衛祖國安全,保衛祖國神聖的領土、領海、領空而奮鬥,為保衛東方與世界和平而奮鬥。接著進行武裝部隊的分列式檢閱。

  中國人民如今已擁有現代化的國防武裝,這是中國人民力量劃時代的發展。

  四、1952年國慶閱兵——民兵方隊構成新的亮麗風景

  雖然在1951年的國慶閱兵式中,曾經出現過華北老解放區民兵的代表,但他們畢竟人數有限,未成規模。而到了1952年的國慶閱兵式中,民兵方隊的出現,構成一幅新的亮麗風景。

  1952年參加國慶典禮的各界人民達50萬人。毛澤東主席親臨檢閱。

  10時整,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佈慶祝典禮開始。

  閱兵式開始,朱德總司令乘車閱兵。閱兵後,朱德總司令登臨檢閱台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給全國武裝部隊的命令,要求全軍指戰員,時刻提高警惕,緊緊掌握手中武器,熟悉和精通業務,不斷提高文化水準和軍事政治知識,加強組織性和紀律性,發揮艱苦耐勞、廉潔樸素的優良作風,為解放臺灣、鞏固國防、保障國家建設順利進行而奮鬥。

  接著進行武裝部隊的分列式。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乘車率領武裝部隊進入廣場,通過檢閱台前,向西行進。

  這一年的國慶閱兵式,公安部隊首次參閱。

  五、1953年國慶閱兵——人民軍隊正規化建設的成果展示

  1953年的國慶節,我國已經取得抗美援朝鬥爭的偉大勝利,基本上完成了各種社會改革,勝利結束了經濟恢復時期的工作,從而穩步地開始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這一年也是國家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

  毛澤東主席檢閱了保衛祖國和平建設的武裝部隊和首都40余萬從事和平建設的各界群眾的遊行隊伍。

  閱兵式開始。朱德總司令乘車駛過整隊而立的部隊前面,檢閱並向他們致節日的祝賀。閱兵後,朱德總司令登臨檢閱台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給全國武裝部隊的命令。他指出,抗美援朝戰爭已獲得了偉大的勝利。今後我們的任務,就是為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而奮鬥。我們國內已進入了有計劃建設的新時期。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也已獲得重大的成績,人民解放軍的威力正在不斷地增強。世界範圍內,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和我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亦正在一天一天地發展著。

  接受檢閱的部隊共11035人,組成48個方隊和若干個飛行梯隊。這次由京津衛戍區副司令員兼華北軍區參謀長楊成武指揮。注目凝視著的人們發現,率領受閱方隊正步走過天安門的,竟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副總參謀長張宗遜!

  火箭炮兵方隊第一次出現在受閱隊伍中。

  六、1954年國慶閱兵——受閱部隊的編成出現了新的變化

  1954年10月1日,為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週年,首都50萬人舉行了盛大閱兵式和示威遊行。毛澤東主席偕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

  上午10時舉行了閱兵式。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彭德懷第一次接替朱德,在華北軍區副司令員楊成武的陪同下,乘敞篷汽車檢閱了陸、海、空三軍部隊。然後向全軍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

  此次閱兵歷時63分鐘。受閱部隊共10384人,從人數上看,遠不如開國大典閱兵的19248人多,但此次閱兵軍種、兵種齊全,武器裝備機械化程度有了較大提高,編成出現了新變化。

  這一年的國慶節,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檢閱了有女飛行員參加的戰鷹方隊。

  七、1955年國慶閱兵——換裝授銜後的將士仿佛群星燦爛

  1955年10月1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週年,首都各界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毛澤東主席等在閱兵前來到天安門檢閱台上。

  上午10時,北京市市長彭真宣佈首都慶祝國慶大會開始。閱兵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元帥乘閱兵車從天安門出發,由閱兵總指揮楊成武上將陪同,檢閱陸、海、空軍各部隊。檢閱部隊後,彭德懷元帥登上檢閱台,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官兵發佈了命令。他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的頒布和實施,為我武裝力量建立了強大的兵源後備,軍官服役條例的施行和軍銜的授予,更鼓舞了全體軍人的愛國心和榮譽感。

  參加閱兵式的部隊組成27個方隊和若干個飛行梯隊。受閱部隊有:軍事學院、石家莊步兵學校、第四炮兵學校、南京工兵學校、第一坦克學校、第十航空學校、大連海軍學校、青島海軍學校、陸軍3個軍、炮兵4個師、坦克2個師另2個團、傘兵教導師和空軍航空兵部隊等,共10314人。

  各國駐華使節和應邀參加中國國慶活動的50多個國家、2000多名外賓觀看閱兵式。這次閱兵式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實行軍銜制、換穿新式服裝後的第一次國慶閱兵,人民解放軍的威武軍容産生了良好的影響。

  八、1956年國慶閱兵--滂沱大雨中行進更增戰鬥豪情

  1956年10月1日,首都舉行國慶7週年閱兵式。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檢閱了解放軍部隊和群眾遊行隊伍。

  彭德懷元帥在閱兵總指揮楊成武上將陪同下,檢閱了受閱部隊,然後登上天安門城樓,宣讀了國防部的命令。

  此次閱兵是13次國慶閱兵中唯一一次在大雨中進行的。那天的北京從清晨就下著雨。受檢閱的隊伍在雨中進行的時候顯得分外精神飽滿。

  由於天降大雨,這一年的國慶節沒有受閱的航空兵飛過天安門上空,但從解放軍檔案館解密的《1956年國慶節首都閱兵空軍序列圖》可以看出,當時空軍部隊是做了認真準備的。

  九、1957年國慶閱兵--國産戰鬥機升空為“一五”告捷

  1957年的國慶閱兵式,接受檢閱的部隊共7064人,是歷次國慶閱兵中人數最少的一次。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又站到天安門上。應邀來訪的有關國家領導人也上天安門參加了檢閱。此次閱兵的一個亮點是,國産噴氣式轟炸機、殲擊機第一次接受檢閱,有的飛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建立過功勳。整個閱兵歷時50分鐘。

  十、1958年國慶閱兵--天安門與海防線的炮聲遙相呼應

  1958年10月1日,首都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9週年盛大閱兵和160萬人群眾遊行。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在天安門城樓檢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群眾遊行隊伍。

  10時,北京市市長彭真宣佈首都人民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9週年大會開始。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元帥在閱兵總指揮楊成武上將陪同下,乘車檢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各部隊。接著,他向全體陸海空軍講話。他説,中國人民解放軍堅決擁護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外長關於臺灣海峽地區局勢先後發表的聲明。臺灣和澎湖列島,自古就是中國領土,金門、馬祖更是我國的內海島嶼。我們一定要收復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解除對我國大陸和沿海地區的直接威脅;我們完全有權採用一切適當的方法,在適當的時候,解放臺灣和澎湖列島,實現我國的統一。

  轟鳴的禮炮聲響起來時,不由得使人聯想到前一天福建前線的炮聲。

  十一、1959年國慶閱兵--共和國在勝利與曲折中不斷前進

    1959年10月1日,為慶祝國慶10週年,在北京舉行盛大閱兵和70萬群眾參加的遊行活動。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等登上天安門城樓檢閱解放軍受閱部隊和群眾遊行隊伍。

  這次國慶閱兵規模空前,受閱部隊共有11018人,各種火炮144門,坦克和自行火炮99輛,汽車240輛,各型作戰飛機165架,共編為29個方隊和6個航空兵飛行梯隊,展示了人民解放軍建設成就和良好形象,取得了圓滿成功。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

  十二、1984年國慶閱兵--改革開放後國防力量的首次展示

    1981年3月10日,中央軍委副主席鄧小平指出:不能説閱兵式、分列式是形式主義,它對部隊作風培養有實際意義,通過閱兵式、分列式把軍隊擺一擺給大家看,也可以密切軍民關係,對加強軍隊訓練也有作用。3月18日,總參謀部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通令全軍,恢復軍隊內部的閱兵。12月,中共中央決定,1984年10月1日舉行國慶35週年閱兵,也是共和國第12次大閱兵。

  改革開放給國慶閱兵增添了新的內容。

  1984年5月7日,北京站走出一隊皮膚曬得黝黑的女兵。看上去年齡一般大、身材一般高,步伐矯健,格外引人注目。

  這是國慶35週年受閱女兵方隊奉命進京的第一次"亮相"。

  天安門城樓作為閱兵慶典的主席臺,再次得以修繕。在這次修繕中"金龍和璽"彩畫重現,古紅漆代替了使用多年的"廣紅"。

  上午10時,廣場上由12000人組成的軍樂隊高奏國歌。28響禮炮響徹雲霄,五星紅旗在廣場中心的旗桿上迎風飄揚。

  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乘坐閱兵車出天安門,過金水橋。閱兵總指揮秦基偉乘檢閱車,請鄧小平檢閱部隊。10時23分,他們檢閱受閱部隊之後,分列式開始。

  一個有趣的現象引人注意:受閱部隊在這一天全部換上了新式軍裝;而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高級將領們身上,穿的還是舊式的確良軍服。這個細節似乎在向人們無聲地透露:我們的軍隊和當時的整個國家一樣,正處於變革的交替之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週年國慶閱兵,是在中國人民經過"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之後,全面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勢下舉行的,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國防力量大展示。

  這次國慶閱兵,規模大,裝備新,機械化程度高,是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閱兵式。接受檢閱的各種飛機、火炮、坦克、導彈等先進武器裝備,全都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基本實現了機械化、電子化、自動化,它們代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水準,標誌著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閱兵中海軍導彈部隊方隊、空軍地空導彈部隊方隊和戰略導彈部隊方隊尤為引人注目,特別是戰略導彈部隊是首次向全世界亮相。

  十三、1999年國慶閱兵--中國與受閱方隊一起邁向新世紀

  在人類即將步入21世紀、我們的人民共和國進入"知天命"之年的重要時刻,迎來了偉大祖國50華誕的光輝節日。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於199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13次國慶大閱兵,亦稱世紀大閱兵!

  10月1日10時整,隨著大會主持人一聲令下,60門禮炮分28門為一組交替鳴放出50響,宣告慶典開始。

  走過260米紅色地毯鋪就的通道,國旗護衛隊在國旗桿基座前一字排開,持槍面向天安門城樓肅立。升旗手接過國旗,右手朝天一揮,一道燦爛的紅霞便脫手招展在金秋的微風中。

  全場肅立,悄然無聲,天安門城樓對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軍樂團指揮臺上,穿軍禮服、戴白手套的總指揮于海抬起了雙臂。10時04分,隨著于海雙臂有力地一揮,激昂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立時響徹雲霄,全場數十萬人同聲高唱起激越高亢的國歌。

  身著中山裝的江澤民主席乘國産紅旗牌檢閱車,在閱兵總指揮、北京軍區司令員李新良的陪同下,檢閱了由42個威武雄壯、軍容嚴整、裝備精良、精神抖擻的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和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民兵預備役部隊組成的地面方隊。

  檢閱部隊後,江澤民主席登上天安門城樓發表了重要講話。

  接著,閱兵分列式開始。

  率先走過天安門的,是由共和國三軍儀仗隊組成的方陣。

  軍旗手是儀仗大隊的優秀分隊長宋月強。他高擎著迎風飄揚的八一軍旗,在陸、海、空三軍156名官兵的護衛下英姿勃勃地正步前進。緊隨護旗方隊之後的,是國防大學學員組成的將校軍官方隊。他們來自全軍15個大單位。

  徒步第三方隊是全軍陸軍院校的代表--石家莊陸軍學院的學員方隊。徒步第四方隊是全軍海軍院校的代表--大連海軍艦艇學院的學員方隊。

  徒步第五方隊是全軍空軍院校方隊。徒步第六、第七方隊分別是北京軍區兩個集團軍組成的方隊--他們嚴整的軍容,威武的氣勢,使人們領略到我軍野戰部隊的全貌……

  17個徒步方隊,近6000名官兵步起步落,威武雄壯、整齊劃一。

  這是50年來13次國慶閱兵中兵種最多的一次。這一天,人們幸運地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誕生的四個新兵種--海軍陸戰隊、特警部隊、預備役部隊與飛行員方隊,第一次昂首闊步地亮相在天安門前。

  由坦克、步兵戰鬥車、裝甲輸送車、牽引火炮、自行火炮、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艦艦導彈、地空導彈、地地導彈等409台(輛)地面重裝備組成的25個鋼鐵方陣,獻給共和國母親一首和平、自由、獨立、尊嚴的壯歌。

  在25個車輛方隊裏,車載的四個倚天長劍方隊護衛其後。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繼1984年國慶35週年第一次走出歷史帷幕之後,今天又一次向世人揭開神秘的面紗。人們驚訝地發現:與15年前相比,今天中國長劍變小了,變短了。正是這種變化,中國戰略導彈部隊實現了歷史的跨越:體積小了,威力卻增大了,機動性能增強了!它昭示著我軍戰略導彈部隊已經形成核常兼備、高度機動、遠中近配套,具有雙重威懾、雙重打擊的力量,在全球戰略均衡中舉足輕重。

  天安門上空,戰鷹矯健,10個空中梯隊組成的強大機群超低空呼嘯而來。25架涂著迷彩的直升機、107架新型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穿雲破霧,陸海空航空兵首次聯合編隊受閱。與以往歷次天安門大閱兵不同的是,這10個梯隊不僅規模最大,而且是由空軍、海軍、陸軍三個軍種的航空兵組成。

  12時05分,國慶50週年慶典活動結束。

  這一年國慶大閱兵的特點十分突出,是我軍品質建設的時代飛躍,是我軍戰鬥力的歷史性突破。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