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 -- 經典中國·輝煌60年

江蘇太倉港:六百年老碼頭再現風華成"百國碼頭"

時間:2009-09-03 13:50   來源:中新網

  中新社太倉九月二日電 題:江蘇太倉港:六百年老碼頭再現風華

  中新社記者 韓勝寶

  六百年前,這里旌旗獵獵、舟楫滿江。鄭和船隊從這里七下西洋。但如曇花一現,幾百年間,太倉港不再進入航海家的視線。

  江蘇省太倉市委書記浦榮皋說,鄭和七下西洋使太倉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起錨地和中國古代對外開放的航標,從一個濱海小村落發展成為揚名天下的“六國碼頭”,成為溝通亞非各國重要的樞紐港。

  但令人遺憾的是,僅僅過了幾十年,就不再有龐大的鄭和船隊,太倉帆檣林林、貿盈市集的盛況,也隨之銷聲匿跡、蕩然無存。如今,沉寂了六百年的太倉港,終于再次成為遠洋巨輪的錨地。

  浦榮皋說,目前,太倉港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合港,也是海峽兩岸首批直航港口。近三年太倉港累計投資六十四億元,已建成各類泊位四十八個,開辟了包括臺灣間接航線在內的七十一條國際國內航線,與一百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往來。六百年前的“六國碼頭”,六十年來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國碼頭”。二00八年,太倉港完成貨物吞吐量四千多萬噸,集裝箱吞吐量近一百四十五萬標箱。全球前二十強集裝箱班輪公司中已有十七家在太倉港開展業務,直接從太倉港進出口貨物的企業已近一千三百家。

  截至二00八年底,太倉累計批準來自世界五十六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投資企業近三千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投資項目二十七個,形成了歐美、日韓、港臺三大外資企業集群。太倉也是中國德資企業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已引進投資超過十億美元、年產值近一百億元的一百三十多家德國企業落戶,並成為德國企業投資中國的首選地,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 太倉沿江基礎產業加速集聚,已初步形成石油化工、電力能源、高檔造紙和倉儲物流四大產業板塊,臨港產業已佔到全市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

  浦榮皋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初期,太倉曾是一個“隱世”的江南小縣,如今,綜合實力位居中國百強縣(市)前十位,成為江蘇省首批全面小康達標的縣級市。六百年前太倉成為“六國碼頭”得益于明朝政府當時的對外開放政策;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太倉成為“百國碼頭”,同樣得益于中國政府的改革開放,太倉見證了中國兩次對外開放。 (完)

編輯:楊笑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