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文化藝術

拿<新華字典>做國禮? “大辭書”背後的強國夢

時間:2009-08-28 13:15   來源:人民日報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20世紀70年代,有外賓來訪,把他們國家出版的大百科全書作為國禮,可我們卻只能回贈一本小小的《新華字典》。在那個“書荒”的年代,“大國家、小辭書”的現實,讓我們很尷尬。

  在人類文化史上,大百科全書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大學”、“人類知識的寶庫”。 它被公認為“一切才智之士的知識背景”,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化面貌,代表一個國家的實力和形象。因此,很多人認為“大百科全書事關國家科學文化和政治榮譽”。

  沒有自己的大百科全書,曾是中國人心底的隱痛。早在清末民初,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就萌發了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意願。可是,戰亂頻繁、財力匱乏、科技文化落後的現實,讓人壯志難酬、空留嗟嘆。中國的知識分子只能“乞靈于外籍”,在科學文化領域也要仰人鼻息。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知識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出版自己的大百科全書,填補文化和心靈的空白,成為熱切期盼。

  任何偉大的時代,都離不開文化的奠基。十年浩劫之後,中國在百廢待興之際啟動大百科全書工程,就是為了推動改革開放,為了振興中華。小平同志曾三次接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領導和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客人。1979年第一次接見時,小平同志説:三十幾年了還沒有搞這件事,現在應該開始做。後來又強調:“這項工作同四個現代化有關。”小平同志將美國友人贈送的《不列顛百科全書》贈給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他還親自為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題寫社名,親自審定大百科全書的一些重要條目,殷切之情,溢於言表。
 
  盛世修典,仁人志士的百年祈願變成了現實。中國大百科全書“融古今中外知識,揚中華民族風采”。經過15年編纂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于1993年面世,結束了泱泱大國沒有大百科全書的歷史。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稱讚其“內容之廣,用功之深,有如蒼穹”。而今,歷經13年修訂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注重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成就、新經驗,注重反映人類科學文化的新進展、新變化,注重反映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遺産的新發現、新認識,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新貢獻。

  《不列顛百科全書》享有不可替代的權威,是因為愛因斯坦、居裏夫人等10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為其撰寫詞條。《中國大百科全書》,也將中國的學術 “大家”“名家”聚集麾下。僅第二版的修訂工作,前後就有3萬多人參加,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就有1100多人。眾多學術泰斗用大手筆、大智慧、大氣度,展示了中國科學文化發展的新高度。

  “大中國,大辭書”,一部大百科全書的動人故事,標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文化建樹,也折射出五千年中華的強國夢想。2006年4月,胡錦濤主席訪問美國時,把《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圖書作為國禮贈送給耶魯大學。中國的大百科全書,不僅為中國的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援,也成為國際舞臺上展現中華文明的載體。國禮,是對《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最高讚譽。(唐宋)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