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文化藝術

時光,見證中國舞蹈事業的成長

時間:2009-07-21 12:45   來源:中國文聯網

  逝水如流年,往事待追憶。在共和國慶賀自己第一個甲子之年時,中國舞協也迎來了自己的60華誕。1949年7月21日,中華全國舞蹈工作者協會成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擁有了舞者的聯盟。隨後,中國舞協幾易名稱,1954年更名為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1960年改為中國舞蹈工作者協會,直至1979年定名為中國舞蹈家協會。四度名稱更替,每每處在歷史年代的節點,體現了一個人民團體的社會職能、特定目標、行為規範等諸多方面的微妙變遷。60年風雨路,中國舞協始終如一地追隨著黨的指引,追隨著祖國成長的方向,發揮著舞蹈行業排頭兵的作用。在黨和國家中心任務中有舞協挺直的身板,在舞蹈理論思潮上有舞協智慧的火光,在各類舞蹈賽事上有舞協公正的身影,在民間文化外交上有舞協獨特的作用,在舞蹈教學培訓上有舞協傑出的貢獻……可以説,新中國舞蹈的繁榮與進步避不開“中國舞協”這四個字。

  60年來,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舞協的歷史軌跡,與時代發展的步伐同步,大致經歷了3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奠基初創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舞蹈界迫切需要培養舞蹈創作與表演隊伍,提高理論水準。按照黨和政府“大力發展人民新藝術”的指示精神,中國舞協積極推動了深入生活向民族民間舞蹈學習的熱潮,組織舞蹈工作者深入基層,挖掘傳統,參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各項大型活動,在舞蹈界初步樹立了業內組織者的形象,開始了新中國的舞蹈建設工作。

  專題講座和田野采風、舞蹈會演是當時舞蹈工作持之為繼的重要抓手,中國古代舞蹈史講座、拉班舞譜學習班等多個有影響力的主題講座相繼召開,全國舞蹈創作會議、秧歌交流講習會等大小會議悉數登場。在當時的舞協主席吳曉邦的主持下,開始有計劃地逐步蒐集、整理和編撰大量來自舞臺和田間地頭的舞蹈藝術文字、圖片及音像資料,為我國舞蹈藝術科研積累了十分豐富和珍貴的文化資源。如吳曉邦先生就曾多次率隊赴江蘇、山東等地,蒐集道教舞蹈資料,成立孔廟古樂舞整理籌備委員會,歷時4個月蒐集整理祭孔樂舞,編印了《曲阜祭孔樂舞》一書,並拍攝了相關的電影資料片。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深受百姓喜愛的舞蹈者,以賈作光為代表的著名舞蹈家,以毛相、馮國佩等為代表的著名民間藝人,在社會上有非常廣泛的影響。中國舞協為推廣宣傳這些藝術家做了大量工作,效果突出。與此同時,舞協幹部積極下鄉參加農村文化工作隊,深入各行各業基層生産一線體驗生活,全國各地出現了以舞蹈表現現實鬥爭生活的創作熱潮,許多省市隨後舉辦了大量群眾業餘舞蹈會演活動,可以説當時是我國群眾舞蹈開展最熱烈、最活躍的時期。

  上世紀60年代,中國舞協集中當時的舞界精英創辦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份專業的舞蹈刊物《舞蹈通訊》,隨後又創辦了《舞蹈叢刊》、《群眾舞蹈》、《舞蹈》等刊物,結合著時代的焦點熱點問題,開展了多方面的討論,有效地彌補了舞蹈理論平臺的缺失。各種刊物圍繞如何繁榮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舞蹈創作,促進舞蹈藝術風格流派的多樣化等問題,展開探討爭鳴。“舞劇藝術規律、特徵”、“舞蹈形象”、“舞劇中的啞劇”等問題的提出和討論不僅引起了業界的濃厚興趣,也解決了許多當時舞蹈界的困惑和探詢,對當時乃至後來的舞蹈創作思想産生深遠影響。

  6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舞協工作受到“十年動亂”的影響,刊物停刊,工作停滯,理論失聲,組織力受到很大破壞。十年“文革”,中國舞協深受其害。

  第二個時期:調整恢復期

  結束了“文革”的冰霜侵襲,乾枯了十年的舞蹈藝術之花又開始逐步鮮活起來。1978年6月2日,根據中宣部指示,中國舞協正式宣告恢復,以吳曉邦為組長的中國舞協籌備組負責恢復重建工作。隨後,中國舞協各省分會開始逐一正式恢復工作或成立,截止到1981年西藏舞協的成立,形成了全國各省市舞協一盤棋的組織格局。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舞協迎來了多個自身的突破。80年代期間,為了儘快恢復舞蹈藝術創作水準,中國舞協主席吳曉邦奔走大江南北,開辦創作培訓班,各地舞協分會積極響應,一時蔚然成風,整個組織力量凸顯。同期,舞蹈編導學會、表演學學會、舞蹈史學會、民族民間舞蹈研究會等十大學會或研究會相繼成立,有聲有色地開展了大量工作。

  1980年,由文化部、中國舞協聯合舉辦的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在大連舉行。這次比賽被公認為在中國20世紀舞蹈發展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81年4月,中國舞協作為中國委員會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舞蹈理事會,這是中國人第一次以集體身份正式進入世界舞蹈界官方的視野。1981年9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整合》總編輯部成立,這是被譽為“修建文化萬里長城”的浩大工程,為搶救、保護、弘揚優秀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重書一筆,也培養了一大批舞蹈理論評論工作者……在全國文藝工作全面復蘇的階段,中國舞協雄姿英發地高調站在了第一線。就在全國高校文科教材編寫工程中,中國舞協負責中國舞蹈史編寫組,此書也已經成為教科書的經典範本。這一系列的舞蹈藝術組織、整理、研究工作,對舞蹈學科的體系化、科學化可謂功不可沒。從80年代開始,中國舞協引進了國際標準舞的教學和比賽,對全國舞蹈格局影響至深。在這一時期,更多的舞蹈走出了國門,更多的舞蹈寫進了歷史,舞蹈工作向規模化、體系化拓展,中國舞協也逐漸成為當時引領中國舞蹈界的強音。

  第三個時期:跨越創新期

  進入90年代,經過前期的鋪墊,舞蹈隊伍越來越壯大,舞蹈藝術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舞蹈創作領域思維活躍,觀念更新,呈現出了多元文化格局。特別是十六大以來,中國舞協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積極文化政策,強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帶來的歷史機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實施舞蹈事業跨越式發展戰略。這一切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評獎辦節為推手,繁榮舞蹈事業。1996年,經中宣部立項、中央“兩辦”批准,全國性專業舞蹈評獎——中國舞蹈荷花獎創立,自創建以來已成功舉辦6屆,成為中國專業舞蹈藝術最高成就的專家獎,以其導向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在國內外産生了廣泛影響,成為一定時期內全國新創作的舞蹈劇目的一次集中檢閱,一次最高水準的比拼。迄今為止,“荷花獎”已推出了以《雲南映象》、《風中少林》、《媽勒訪天邊》、《閃閃的紅星》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作品,見證了楊麗萍等著名舞蹈家的又一次傳奇,涌現了趙明、丁偉等優秀的跨世紀中青年舞蹈編導群體,推出了劉震、楊雲濤、武巍峰等一批肢體表現力強、頗具才華的青年舞蹈表演藝術家。“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則是中國舞協樹立的另一品牌,自1998年創立至今已舉辦4屆,突出強調“童心童趣童真”,反對成人化和技巧化,鼓勵孩子們充分感受舞蹈與生俱來的真善美,已經成為全國少兒舞蹈最具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大型展演活動。近些年來,中國舞協創辦和參與主辦了“中國舞蹈節”、“中國秧歌節”、“淮南國際少兒藝術節”、“龍船調藝術節”,“中國民間歌舞盛典”等。

  進入21世紀,尤其近5年來,中國舞協更是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行業”概念得到空前放大,行業意識已經完成了從概念到實質的轉變,在政策、行業和協會自身各個層面得到落實,對行業和協會的影響也更加突出。其一,行業龍頭“強者恒強”。經過多年積累,中國舞協已經具備一定影響力,尤其是在專業舞蹈領域,觸角將更深更廣,如《舞蹈》雜誌全面改版,在經營理念、編輯方針上開始大膽鎖定市場,強化舞協的資源優勢;2008年開創性地涉足國標舞領域,以創新意識的國標舞表演節目取代了競技性的比賽;改進荷花獎比賽方式,充分借助網路、電視等多種媒體立體化、多元化宣傳賽事,強調社會傳播性、嚴密的操作性以及高效的互動性……近期由中國舞協承辦,與上海歌舞團合力打造的《舞臺姐妹》,也正是中國舞協在新時期定位行業領軍人形象的探索。從行業領軍到行業推手,再到行業主力,導向性的精品創作將帶動整個舞蹈行業創作的大繁榮。其二,開拓疆界出比較優勢。專業領域之外,社會舞蹈同樣可以在産業化進程中體現出比較優勢,贏得發展空間,所涉及前景廣闊。2007年成立的中國舞蹈家協會社會舞蹈教育委員會是中國目前首個將行業管理納入正式議程的組織,是市場經濟與産業文化協調發展的新模式,致力於廣泛團結社會舞蹈教育各方面的工作者,加強行業監督和管理。其主抓的中國舞協“中國舞蹈考級”,是代表一定教學水準的行業性認證。通過中國舞協和省、市級舞協開辦教師培訓及考試,以網路認證、公告、推介等方式,介紹每一位註冊教師,達到推動舞蹈教師規範化進程這一目標。而早其一年便啟動的“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是中國舞蹈家協會根據黨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建設新農村、服務新農村”的指示精神,為廣大農村少年兒童量身定做的以舞蹈素質教育為主要手段的美育工程。截至2008年11月,中國舞協已在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開辦教師培訓班150余個,培訓農村教師近5000人。工程真正惠及千萬農村少年兒童。其三,全新項目孕育光明前景。探索行業管理重要舉措之一是多方合作,項目創新。2007年創辦了快速通告行業資訊、行業動態、行業管理、行業規矩的《中國藝術報中國舞蹈》,策劃組織了首屆“中國秧歌節”、首屆“中國淮南國際少兒藝術節”、首屆“中國花鼓燈歌舞節”……與央視、中國音協合作推出“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這是繼1953年舉辦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之後,中國舞協以視聽媒體為平臺,保護中國傳統舞蹈文化遺産的重要嘗試,再次掀起一次向民間文藝學習的高潮。幾次大動作,舞協的社會美譽度提高,盈利能力提升,龍頭地位得以鞏固,而整個舞蹈界作為一個集體也從行業管理探索中受益匪淺。中國舞協也基本實現了從微觀上抓具體工作,轉變到從宏觀上抓全國舞蹈行業的管理,積極發揮了行業管理部門的統籌、協調、聯絡、服務的作用。

  無疑,中國舞蹈家協會的盤子越做越大,涉獵的學科領域越來越廣,發出的聲音越來越響,昔日的“天馬舞蹈藝術工作室”已是物去人故,但血脈裏流淌著吳曉邦先生“為人民而舞、為人生而舞、為時代而舞”精神的中國舞協正以它嶄新的姿態譜寫著中國舞蹈新的華章。

編輯:楊麗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