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教育體育

觸摸改革開放三十年變遷 義務教育實至名歸 圖

時間:2008-12-16 14:13   來源:中國青年報

 身邊的點滴變遷

    ——記者觸摸改革開放30年

   資料圖片:2008年3月13日,甘肅省臨澤縣第一小學學生放學回家。新華社記者張錳攝

  【關鍵詞】 義務教育 兩免一補

  這個故事曾廣為傳播:2003年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出現在湖北代表團,闡述了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在與代表們合影的時候,周洪宇借機將《實行義務教育完全免費制應自農村始》的建議呈交給了總理。

  “農村義務教育這個問題的確很重要,你提得很好,很及時。”周洪宇記得當時總理微笑著説,“我會帶回去研究處理的。”這個“研究處理”的結果在3年後成了令人興奮的話題。從2003年開始,連續3年,在全國兩會上都有近1/4的人大代表簽名要求修訂義務教育法。

  義務教育本身包括“免費”的意思,為何還要在前面加上“免費”二字,許多人感到不解,有人甚至認為這是一個“病句”。殊不知,這個帶有重復意思的名詞恰恰體現了義務教育在中國的艱難處境。

  熟悉中國教育狀況的人士都很清楚,在一段時期內,社會主義中國義務教育的相當一部分承擔者是農民和企業,而非政府。義務教育在農村籌措的資金估算下來有幾千億元。而企業辦學也曾經幾乎佔到城市教育規模的40%。借的錢總有還的一天。

  新中國從未否認它要推行義務教育的責任。實際上,在它成立的第7個年頭,教育部就印發《十二年教育事業規劃綱要》,提出“7年內在全國基本上普及義務教育”。1986年4月12日,又頒布專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但是,這項任何國家的政府都無法回避的義務,當時在中國仍然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猶如吊在高空的蜜桃,你我怎麼也夠不著。

  此後的近20年,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政策的主導下高歌猛進,國庫日益豐裕,但還是很難看到政府有將免費義務教育提上日程的跡象。與政府的低調形成鮮明對應的是,民間的呼聲開始匯成一股不可輕視的力量,撞擊著無數人的心。許多人可能才知道,讀書原來不應該花錢。

  從2001年開始,人們逐漸熟悉了一個新名詞:兩免一補。意指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雜費、免書本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但它距離真正的免費義務教育還有5年。

  直到200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以鄭重承諾的方式回應民意,扛起了政府的責任,宣佈從2006年起用兩年時間,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並稱“這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必將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教育部官員聲稱“實行城市義務教育尚沒有明確時間表”的17個月後,中央政府出人意料地決定,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至此,義務教育實至名歸。

編輯:楊麗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