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6日電 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活動新聞中心今日舉行發佈會,介紹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農業發展的成就。中國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指出,60年來農業農村發生了巨大的歷史性變化,實現了重大的歷史性跨越,“三農”發展已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
陳曉華介紹,農業農村的歷史性變化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在農産品供給方面,主要農産品已經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餘。我國糧食的總産由1949年的11320萬噸增加到2008年的52850萬噸。中國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穩定地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糧食、蔬菜、水果、肉類和水産品等都多年居世界第一。
二是農業發展方式方面,農業發展已由粗放生産到不斷提高集約化水準。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0%,特別是農業機械化快速推進,2008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已經達到45%,比1978年提高了24.8個百分點。
三是農村經濟結構方面,農村經濟已由第一産業為主到三次産業協調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2008年鄉鎮企業的增加值佔GDP的28%。農産品加工業方興未艾,農業産業化經營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農民工已經成為産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是農民收入方面,農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1949年到2008年,全國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已由44塊增加到4761元,其中1979年到2008年年均實際增長7.1%。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率先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五是農村體制機制方面,農村經濟制度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全面放開農産品市場和價格,徹底取消農業稅,逐步建立農業補貼制度。目前,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業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法律制度和支援保護政策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六是城鄉關係方面,城鄉經濟社會由二元結構到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公共財政和公共服務的陽光開始更多地照耀農村。農村水、電、路、氣和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民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同時,農業對外開放不斷深化,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四大農産品進口國和第五大農産品出口國。
陳曉華説,“三農”發展已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特別是今年以來,儘管遇到國際金融危機和特大乾旱等不利影響,農業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夏季糧油喜獲豐收,農業各行業協調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陳曉華指出,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穩定發展,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應對各種挑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增加農村的消費和擴大內需創造了重要的條件;農村改革的偉大實踐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農村安定和諧,為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保持社會大局的穩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他同時亦表示,當前的農業農村發展還面臨許多矛盾和困難。(據人民網文字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