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經濟科技

共和國科技檔案:從“搖把子”到可視電話

時間:2009-09-16 10:31   來源:科技日報

  從“搖把子”到可視電話,見證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快速發展的軌跡。

2009年4月30日,山東淄博張店區鐵路小學的學生在網通展覽館體驗可視電話。

  從“搖把子”到轉盤電話,從按鍵電話到可視電話,從按級別配置到有錢就能裝,從裝電話機花5000多元到100多元,電話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

  小小電話縮短著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的距離。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優,電話,不僅見證著尋常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更見證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快速發展的軌跡。

  從按級別配置電話到有錢就能裝電話,從裝電話機花5000多元到100多元,這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我國的改革開放和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

  一個黑匣子,頭部倒挂話筒,側面伸出個小搖把

  在10歲的光景,我第一次見到了電話,那是部手搖式總機轉接電話,俗稱“搖把子”。那年學校放了暑假,我到父親辦公室玩耍,一眼瞧見了大木桌上擺放一個黑色方匣子,頭部倒挂著話筒,側面伸出一個小搖把。父親走到木桌前,左手死勁按住話筒,右手飛快轉動搖把,“嗚-嗚-嗚-”,黑匣子一聲緊似一聲地嘶鳴,他拿起話筒,拉長嗓門:“總機、總機,我是鄭公渡糧管所,請挂一下汪家叉糧站啦……”呼叫完畢,放回話筒,約摸過了一袋煙的工夫,黑匣子“叮鈴鈴-叮鈴鈴”地尖叫起來,父親急忙抄起話筒:“是汪家叉糧站嗎?我找王主任啦……”

  在北京工作多年的陳先生,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出生在鄂湘交界一個有著百十戶人家的水鄉集鎮,父親在區糧管所當小職員,母親在鄉里務農種田。第一次見到電話的情景讓他一輩子也忘不掉。

  鑫剛建築裝飾工程公司的杜先生,與新中國同齡人。他上小學時對手搖電話的記憶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們村的小學校離村部不遠,上小學的時候經常去溜達,轉到村部辦公室裏老想擺弄桌子上的電話,有時碰到幹部們正在打電話,那時使勁搖、大聲喊,有緊急情況幹部們也是急得頭上直冒汗,無奈是想聽話的人距離太遠,沒辦法只有求助於電話再搖。那是我們村幾千口人唯一的一部能夠與外界聯繫的電話機,那時就想:太神啦!有一根線就能與很遠的人説上話,俺家裏什麼時候也安一部這樣的電話有多好,這只是童年的幻想。

  從新中國成立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國農村使用的都是這種手搖電話機。多年從事通訊領域研究的北京交通大學張思東教授解釋説,這種電話機是沒有號碼的,在打電話時,要先用力搖動手柄,只有叫通了電話總機以後,把你要呼叫的對方單位名稱告訴總機話務員,然後總機話務員再把你的電話線與被叫單位的電話接通,之後雙方才可以進行通話。

  他介紹説,1949年,我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到1978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不及世界水準的1/10,佔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擁有的話機總數還不到世界話機總數的1%,每200人中擁有話機還不到一部,比美國落後75年!交換機自動化比重低,大部分縣城、農村仍在使用“搖把子”,長途傳輸主要靠明線和電纜,即使在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長途電話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時後才能接通。

  從手搖到撥盤再到按鍵電話突顯通訊技術快速發展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後,發達國家開始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發展,世界向資訊時代邁進。恰好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資訊的需求使社會對電話的需求增大。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加快了電信基礎設施的建設,程式控制交換取代了人工、步進、縱橫交換,交換機性能大幅提升,裝機容量迅速擴大,電話開始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對於電話的演變,張思東教授告訴記者,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電話通信還處於很落後的狀態,撥號電話只在大城市有而在廣大農村還是使用磁石式電話機,磁石式電話機主要由送話器、受話器、手搖發電機、電鈴等幾部分構成。每台電話機旁邊都安放著兩個很大的乾電池,這種電話機是沒有號碼的,打電話時,要先用力搖動搖把,要通了電話總機以後,把你要呼叫的對方單位名稱告訴總機話務員,然後,總機話務員再把你的電話線與被叫單位的電話線接通,之後雙方才可以進行通話。如果是對方忙,一時打不通,過些時間,再重新要,所以很不方便。

  進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電話通信有了很大的改進,電話機由原來的手搖電話改為轉盤電話,不再需要使用乾電池了,每台電話機都有一個數字轉盤和一個固定的電話號碼,打電話再不用先呼叫總機由總機話務員轉接了,使用電話機打電話時只要根據對方電話號碼的數字按順序一下一下撥就行,撥通後就可以直接與對方通話了。這時的電話雖然有了重大的改進,但功能還是很簡單,只局限于打電話和接聽電話,連重撥和查閱的基本功能也不具備。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數字轉盤電話被數字按鍵電話取代。打電話更加快速便捷。與此同時,電話機的功能越出越多,如記憶、免提、重撥、存儲等等,話機樣式也不斷推陳出新,從單一的方塊外形,單調的顏色變得越來越人性化、個性化。還出現了各種卡通造型,甚至開始時髦舊時撥盤電話以及復古的中世紀電話造型。許多家庭還用上了無繩電話機。

  近10年來,我國的固定電話業務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1999年7月固定電話用戶總數突破1億戶,其中由1992年的1000萬到1996年的5000萬隻經過短短4年時間,而再到1億則僅用了不到3年時間。

  此後的固定電話的發展經歷了2001年和2003年兩次突飛猛進的發展。2001年取消了電話初裝費後,一時間固話安裝之風盛行全國,固話的發展也進入了普及階段。到2003年10月底,我國固定電話用戶達到2.55億戶。到2008年3月底,我國固定電話用戶數為3.61億戶。

  可視電話:聞其聲見其人“變天涯為咫尺”

  電話作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以其方便、快捷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但普通電話機只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希望在通話的同時能看到對方的音容笑貌成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願望。

  伴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可視電話閃亮登場。

  1999年,我國首部自主開發的可視電話在杭州誕生。在杭州遠見智慧數字設備有限公司,撥通連接在普通電話線上的多媒體可視電話,電視顯示屏上立即出現雙方清晰的彩色圖像。

  緊接著,2000年8月在上海誕生了可視電話鎮。在上海九亭鎮,首期安裝了300戶可視電話。該鎮一位村幹部在談到可視電話的好處時説,裝了可視電話,以後開電話會議效率就更高了;親朋好友間的交流、聊天喜怒哀樂盡現,因而更加自然、融洽。

  2004年,國內首臺公用網可視電話誕生,第一台可以在公用電話網上使用的可視電話“捷視寶”由中國彩電總公司研製成功。這款可視電話採用分體式設計,可以直接在普通固定電話上使用。用戶使用這部可視電話,其費用與使用普通電話一樣,不需另外支付網路費用。

  深圳是我國第一個推出可視電話業務的城市,用戶只需交納700元開戶費和100元工料費,就能安裝一部可視電話。而且,只要接在普通電話線上,就可以使用,收費標準與普通電話一樣。

  可視電話實現了“變天涯為咫尺”。2000年的春節,北京、上海、廣州等10多家地方電信部門聯手行動,在全國首次推出可視電話大拜年活動。使人們通過電話與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朋友見面的心願實現了,可視電話的推出無疑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張思東教授就可視電話的技術原理介紹説,可視電話業務是一種多媒體通信業務,它能利用電話網雙向實時傳輸通話雙方的圖像和語音信號。由於可視電話能收到面對面交流的效果,實現了人們通話時既聞其聲、又見其人的夢想。

  他説,可視電話屬於多媒體通信範疇,有著廣泛應用領域,使人們在通話時能夠看到對方影像,它不僅適用於家庭生活,而且還可以廣泛應用於各項商務活動、遠端教學、保密監控、醫院護理、醫療診斷、科學考察等不同行業的多種領域。

  據張思東介紹,可視電話在傳輸信道上可分為公用電話網型、綜合業務數字網型、專網型等多種方式。目前,可視電話産品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以個人電腦為核心通過網際網路傳輸的可視電話,除電腦外還配置有錄影機或小型攝像頭、麥克風和揚聲器等輸入輸出設備;另一類是專用可視電話設備,如一體型可視電話機,它能像普通電話一樣,直接接入家用電話線進行可視通話。

  ■ 相關連結

  電話安裝費從5000元降到100多元

  一位名叫梁岩松的網友回憶説,1987年大學畢業,我分配到了北京工作。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北京換代使用數字鍵盤式音頻電話,那時申請安裝電話的人特別多,不僅要繳納初裝費,還要托朋友、找關係才能排得上號。1992年初,妻子咬牙掏出了5000元錢——那是我和妻子成家兩年積攢的全部積蓄。半年之後,我們接到了電話局的通知,一部簇新電話,就像藍色小精靈一樣靜臥在了自家的茶几上,摘下話筒,數字鍵盤會發出紅色的微光。妻子拿起電話,看了又看,擦了又擦,喜滋滋地撥通了娘家的第一個電話。

  1996年底的一個夜晚,我突然接到父親從老家打來的長途電話,話筒裏傳來了他滿口濃郁的鄉音話語、也傳來了他難以掩飾的幸福和欣喜:“今天家裏通電話了,你記一下電話號碼,洞、拐、幺、陸(0716)……”

  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裝部固定電話,曾經是人們心目中“小康”的標誌,並且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那是亞運會前,1990年夏天,我到西單電信大樓排了很長時間的隊,才拿到號,交了5000元初裝費,還有近500元的材料費。”在科技日報工作的梁先生還清楚地記得當年安裝第一部固定電話時的情景。

  “當時家裏裝電話,就跟現在買汽車似的。”梁先生説。“那時裝電話是件時髦的事,在此之前,只有司局級以上級別領導或者是有特殊工作崗位的人才給配置電話。電話開始不再按級別配置,電話成為了商品,有錢就能裝,看見樓裏有個別人家裝電話了,也想趕時髦,”“我當時的收入只有100多塊,5000多塊可是個很大的數目。”

  時間進入2008年春,同在科技日報工作的趙女士搬入新居,裝了一部固定電話只花了100多元。

  從按級別配置電話到有錢就能裝電話,從裝電話機花5000多元到100多元,這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我國的改革開放和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張思東教授説。

  大事記

  1956年北京長途電信局電話機務站研製成中國第一台電話會議長話匯接臺。該匯接臺用混合線圈將收發信支路分開,四線匯接多方通話。用該臺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召開的十省市會議開放了全國第一次電話會議業務。

  1978年 我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每200人中擁有話機還不到一部。

  1982年福州萬門程式控制電話系統的引進、開通,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通信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它不僅帶來了福建通信的一場技術革命,也引領了全國通信業的大發展。

  1992年 中國的電話用戶已達到1000萬。

  1997年四川普格縣2000門程式控制的開通,標誌著我國大陸所有縣以上城市全部實現電話程式控制化,我國的公用電話交換機總量突破一億門。

  2008年 我國電話用戶總數超過9億,其中固定電話用戶數約3.61億。

  延伸閱讀

  未來固定電話發展暢想

  固定電話中加入中文電話本、顯示屏解析度高清晰化、可以當電子相冊、加入USB介面或其他介面,聯PC並實現固定電話和PC相互操作和通訊。

  加入寬頻網介面,實現電話和寬頻路由器二合一。電腦待機下可使PC成傳真和語音伺服器,利用寬頻實現語音小總機。利用固定電話號唯一性和寬頻MODEN硬體互操作,從而實現通過電話號和ADSL寬頻捆綁的可視電話功能。

  固定電話對閃盤和其他存儲卡可以識別,發傳真可以用這些存儲盤上的各種標準格式直接發。也可用電腦和其相聯用電腦上的介面實現。

  操作可觸摸化和手寫化。在電話上手寫後按傳真即可傳真。

  可以再加入掃描、列印、複印功能。這些功能也可以利用電腦上的介面實現。

  固定電話可以通過藍芽/WI-FI無繩技術,成為行動電話的一部分。

  與家居進一步結合,高靈敏感應系統將實現室內多功能報警,並且與家裏其他電器設備相結合,進行電器狀況的自動播報,並且與電腦、手機相結合,從而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控制、共用資訊家電。

  歷史拾遺

  22個公用電話亭進入北京

  1982年,中國第一批投幣式公用電話在北京市東、西長安街等繁華街道出現,共22個投幣式公用電話亭。緊接著公用電話開始遍佈北京的街頭巷尾,在電話開始進入家庭之前,市民打電話用的主要就是它,一般衚同口兩頭都有。當時記得北京市民有個用廁難,往往跑幾百米找不著一個廁所;但走十幾米絕對會看到公用電話攤。每個公用電話攤負責著周圍一片街坊,有電話打來,就在專用的小本上記下:某某門牌號、找誰、回電號碼,然後拿著去“傳呼”街坊。張先生是老北京人,他回憶兒時衚同口守電話的老大爺每天來了電話就小跑著去叫街坊:“四門的二子,電話~!”當時的感覺,一個衚同儼然就是一個大家庭。

  見證歷史

  早期的“搖把子”電話,我國上世紀80年代前的大部分縣城,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的廣大農村都曾廣泛使用,屬第一代電話機。

  80年代以後,電話開始涌進尋常百姓的家中,那時,人們最常見到的大概就是這種撥盤電話。

1982年, 福州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安裝現場。圖為郵電工人在水上施工布纜。

1982年,中國第一批投幣式公用電話出現在北京市。

1990年,福建在全國第一個實現全省縣以上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