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經濟科技

中國房地産業60年:迅速崛起 市場調控將成常態

時間:2009-09-08 11:05   來源:中新網

 

資料圖 中新社發 劉君鳳 攝

 

  中新社北京九月八日電 題:房地産業迅速崛起 市場調控將成常態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王輝的新家位於北京機場路別墅區,年入百萬的王輝兩年前預售時徹夜排隊買了這裡的一棟別墅期房。直呼幸運的王輝坦言,與兩年前相比,這裡房價已經翻了一倍有餘,現在的價格自己也買不起了。而這已是王輝二00一年留學回國後買的第三套房子。

  而六十年前,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的人們也根本不會想到“買房”。當住房成為消費品進入日常生活的時候,人們開始關注房價,現在房價的每一次波動都在刺激著國人敏感的神經。

  “從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八年,是中國房地産業發展處於一種特殊狀態的二十九年。”中國房地産及住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包宗華在採訪中説,在這一階段裏,房地産這一詞彙,在報刊和行文中“消失”了。特別是作為房地産業重要特徵的商品經濟活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回顧中國房地産業“年輕”的發展歷程,包宗華説,一九八0年四月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國房改的總設計方案,明確了住房商品化的發展方向。一九八三年底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統計報表,第一次列入了房地産指標,房地産從此恢復了“名份”。

  從一九七八年末至二00八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房地産業逐步走向興旺發展的三十年。從理論到實踐,房地産業逐步地納入商品經濟的軌道。伴隨著一九九八年住房改革的全面啟動,中國房地産業迅速崛起。

  “現在許多城市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甚至更多來自房地産。房地産業帶動了幾十個相關産業的發展,每年為GDP增長率的貢獻率約為兩個百分點,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包宗華説,這些年來,許多城市新建的房地産,比此前該城市擁有的房地産總量還要多出兩三倍甚至更多,許多城市實現了“舊貌換新顏”。

  房地産業的迅猛發展,不僅使百姓住上了大房子、好房子,一些城市的新貴階層買第二、第三套房子保值增值,或在大連、威海、海南等地購置“度假”房産。

  今年初,王輝賣掉了二00三年購置的一套高檔公寓,價格漲了近兩倍。而王輝在海南也買了房,每年一入冬,父母就會帶著孩子飛到海南“避寒”,春節全家人都會在海南度過。而像王輝這樣異地置業的大有人在。

  二00四年後中國各大城市房價迅速飆升,不僅使少數人從中賺得盆滿缽滿,更使一些年輕的購房者變成了“房奴”,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夾心層”(既不符合買經濟適用房條件,也無力購買商品房的居民群體),徘徊在商品房市場的門前。

  從二00三年“一二一”文件開始,房地産調控序幕拉開。“令人遺憾是,在二00五年以後實施宏觀調控的過程中,不少城市的房價仍然‘頂風’飛漲。到二00八年初,有些城市同地段同檔次的房價,竟比二00五年上漲一倍甚至更多。”包宗華説。

  二00七年,由於房價漲勢太猛,深圳每週就會發佈一次房價漲幅;在北京,當年六月份一月之間北京房價上漲了百分之二十。

  今年三月開始,陷入低迷一年多的房地産市場迅速回暖,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房價快速飆升,“地王”爭奪戰硝煙再起。與此同時,土地供應速度明顯加快,房地産投資逐漸加大。

  專家預計,今年三季度,一些熱點城市出現新的泡沫難以避免。宏觀經濟尚未全面回暖,需要房地産業拉動經濟增長。今年下半年,房地産業不會全面調控,但局部調控和微調不可避免。

  中國房地産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中國房地産市場受宏觀經濟目標方向變化,以及現行土地、金融、財稅體制政策的影響,房地産市場必然隨著宏觀經濟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過去、今天和將來,房地産市場必然一直處於宏觀調控之中。(完)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