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11月2日,NVD碟機亮相武漢第五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
幾千年來,為使資訊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進行傳遞,人類不斷嘗試著。在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兩項——造紙術和印刷術都與存儲相關。而數字時代裏的電腦和網路更可以被看作是進化了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在個人電腦出現之後的20多年中,中國與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家一起在存儲技術上不斷摸索著。
提到數字存儲,對於不少中國人而言,最早的印象莫過於那一張張裝在紙袋或塑膠盒裏,5.25英寸或3.5英寸的軟碟。而年紀稍大或有過相關工作經驗的人則還會列舉出8英寸軟碟、打孔紙帶、數據磁帶甚至磁芯記憶體等。可如果問起那時的存儲設備裏有多少是國産品牌時,卻沒有幾個人能答得上來。
不是人們不知道,而是那時真是一片空白。
硬碟存貯:從一無所有到一席之地
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經濟建設重新成為中國社會的主題。而就在此時,後來影響了整個世界的個人電腦也叩響了中國的大門。
1981年8月12日,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IBM PC。1982年,該機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年度風雲機器”。1983年,IBM PC全球銷量已超過52萬台。為能儘快打入中國市場,IBM公司主動派人來華洽談合資事宜。但由於在技術轉讓問題上出現較大分歧,談判最終破裂。
既然引進不了,我們就自己做。
1984年,在北京馬甸橋附近祁家豁子的一個招待所裏,原電子工業部電腦管理局副局長的王之(後任中國長城電腦集團公司總經理)率領十幾個平均年齡在24歲左右的年輕人組建了一支“微機開發小分隊”。經過數月的奮戰,1985年4月,中國第一台PC樣機——長城0520CH終於研製成功,性能超過了IBM PC。同年6月,在全國電腦應用展覽會上發佈後立即轟動一時。
當時的長城0520CH雖然開創了中國電腦工業的先河,但包括CPU、硬碟、作業系統在內的核心技術仍然牢牢掌控在外國跨國公司的手中。數年之後,大多國內電腦生産企業仍是為國外廠商進行整機組裝的代工工廠。
1999年5月21日,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在當日開幕的全國電腦産品北京展覽交易會上,長城集團推出了第一塊中國自主生産的8.6GB高速硬碟。媒體歡呼,我國電腦核心零部件的製造技術終於獲得了重大突破。2000年8月,長城硬碟正式上市,當年10月銷量就已突破50000塊。但這種局面並沒維持多久,由於品質事故頻現,進入2001年之後長城硬碟市場逐漸走低。長城市場部的周衝當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不得不承認:“根據市場反饋回來的消息,我們在技術方面存在一些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為此我們正在對産品生産線做進一步調整。”“國外生産硬碟的技術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所以我們才做産品生産線的調整,同時也將和國外的一些著名硬碟廠商開展合作。”雖然遇到了些挫折,但作為中國在硬碟領域第一敢於“吃螃蟹”的企業,長城仍然值得尊敬。2007年,經過合資改制的長城易拓硬碟産銷量突破2000萬台,客戶遍佈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家贏得了眾多榮譽。今天,中國易拓已是能與希捷、西數、日立、三星比肩而立的國際品牌。
但榮譽背後仍然不能忽視的是中國在磁記錄領域技術依然薄弱的現實,國外企業擁有核心技術的局面仍未改變。
光存儲:從吃盡苦頭到分庭抗禮
與硬碟的情況類似,在20世紀80年代,光存儲驅動設備剛剛興起,有著“洋背景”的LD、CD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光存儲産業可謂先天不足。
此時,一位名為姜萬動的大學生剛剛畢業,被分配到安徽電視臺搞技術工作,而後又自己創辦了安徽現代電視技術研究所。1992年4月,在美國舉辦的一次國際廣播電視技術展覽會上,一種名為MPEG的解壓縮技術引起他的注意。這種技術可以把圖像和聲音同時存儲在一張普通的光碟裏。當年12月,姜萬動就與其合夥人孫燕生一同投資成立了萬燕公司,並做出了在亞洲市場上火爆了近4年之久的VCD。1993年9月,“萬燕”第一批1000台VCD通過了國家鑒定,剛剛面市就被國內外各大生産企業搶購一空,成了解剖學習的對象。
3年後,隨著VCD開始為廣大消費者所熟知和喜愛,國內一大批廠商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崛起,最紅火的時候全國有上千家企業同時參與生産,但卻沒有一家做技術研發。在産品嚴重同質化的價格血戰中,缺乏專利保護和技術改進的萬燕應聲倒下。
而就在國內VCD廠家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一些美國、日本和韓國的廠商卻在VCD的基礎上做了大量新的技術研發,最終研製出了新的換代産品——DVD。1996年12月,日本松下公司的DVD登陸上海,3個月後,韓國三星也推出了自己的DVD。當中國廠商回過神來的時候才發現,要想換代升級必須要向擁有DVD相關專利的歐洲(飛利浦、湯姆遜)、日本(新力、松下、日立、東芝、JVC、先鋒、三菱電機)及美國(IBM、華納)的相關團隊繳納專利使用費。
VCD大戰後,中國成了世界上頭號的光碟製造大國(世界近90%以上的數字光碟和碟機都在中國製造),也成了相關專利國最大的專利收益來源國。國內DVD企業每年支付專利費30億元,是所有生産企業利潤總和的4倍。
這讓不少中國企業苦在嘴裏,疼在心裏。
進入21世紀,隨著技術的發展,“高清”這兩個字再一次觸動了中國光碟生産企業的神經。除國際高清標準藍光DVD和HD—DVD外,中國高清標準EVD、CBHD(原名CHDVD)和NVD也紛紛確立。
幾種標準之間各自為戰,明裏暗裏相互較勁,都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自己的産業化進程。這不但難為了生産廠商也難為了消費者,雙方左顧右盼不知選誰是好。
而除廠商和消費者外,內容提供商更是標準制定者所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2008年1月,正是由於美國華納宣佈從6月份開始獨佔支援藍光。歷史上著名的東芝華納聯盟從此土崩瓦解,東芝也于當年2月19日宣佈退出HD-DVD標準。由此,中國藍光CHDVD也被更名為CBHD。
光存儲市場的複雜程度遠非一般人所能想像,不過好在在DVD標準上栽過跟頭的中國廠商明白了專利和標準的重要價值後,在世界光存儲行業發出了自己的聲音。2009年1月16日,“武漢 中國光谷”宣佈:1萬台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一代紅光高清NVD視盤機和50萬張光碟,當月21日起正式進入該市各大家電賣場銷售。3月21日全球第一個紅光高清碟機生産基地在湖北隨州産業園誕生。
標準定出來了,機器造出來了,産業化進程也在逐步推進,但中國光存儲能否能一雪DVD專利之恥,做大做強還尚需觀察些時日。
移動存儲:先發制人,步步為營
“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研製出一種高容量記憶體。無需驅動器,只需將一枚體積像普通打火機一樣的記憶體插到一般型號電腦的usb介面即可工作,存儲量相當於800張軟碟。目前,該産品已遠銷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等國家。權威人士認為,這種技術將改變數據存儲的傳統概念,改寫軟碟及驅動器近半個世紀的歷史。”
這篇在今天看來足以能把不少人逗樂的新聞,其實就發生在8年之前。它在當時引起的轟動絕非今天的人們所能想像。更有媒體評價稱,朗科的快閃記憶體盤發明填補了中國電腦領域20年來原創發明專利的空白。
而提到第一塊隨身碟,就不得不提起兩個人,那就是呂正彬和鄧國順。
畢業于中山大學的呂正彬原在中國工商銀行黑龍江省分行從事技術工作,1998年出國赴日本留學工作,在日本一家銀行任軟體工程師和課長。由於經常需要加班,呂正彬常把白天做不完的工作,拷貝到軟碟上再拿回宿舍繼續做。可一個大文件需要數十張軟碟,只要其中一張出了問題,所有的一切就都化作烏有。用“更優質的活動存儲盤替代軟碟”想法在呂正彬的頭腦中日漸清晰。最終呂正彬與當時在新加坡工作的大學同學鄧國順、以及鄧的研究生同學成曉華一起研究並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移動存儲設備——隨身碟。1999年5月,3人回到國內創立了朗科科技公司,並於10月帶著快閃記憶體盤樣品參加了在深圳舉行的首屆高交會,這種快閃記憶體盤引來了巨大關注。
意識到快閃記憶體盤廣闊的前景後,鄧國順第一時間就向中國國家智慧財産權局以及全球二十幾個國家申請了發明專利。
在這之後,智慧財産權幾乎成了朗科的一份“特殊名片”:
2002年9月,朗科公司以其快閃記憶體盤專利權受到侵犯為由,將北京華旗公司及其代工廠深圳富光輝電子有限公司告上了法院。雙方于2006年7月達成和解。
2003年6月,以色列廠商艾蒙系統公司針對朗科公司快閃記憶體盤及相關領域的發明專利向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了無效宣告請求。該請求於2008年1月被駁回。
2006年2月,朗科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東區聯邦法院起訴美國廠商PNY,要求對方在美國停止銷售侵權的快閃記憶體盤及相關産品。2008年3月,該案以朗科勝訴告終。朗科成為首家以專利持有者身份與國外企業簽訂專利授權許可協議的中國廠商。
據賽迪調查發佈的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快閃記憶體盤市場銷售量達1871.8萬片,較2000年增長了1000多倍,超過了光碟機、移動硬碟等移動存儲産品的銷售總量。其中,95%的市場份額都掌握在國內企業手中。在中國IT界,快閃記憶體盤創造了絕無僅有的奇跡。
網路存儲:高瞻遠矚,搶佔先機
數據的“摩爾定律”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一切。
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哈勃望遠鏡19年時間裏拍攝的全部天文照片加起來有120TB之多,但這僅相當於當前Facebook用戶6個月上傳的照片總量或是YouTube上的視頻總量的1/5。更讓人驚異的是,試圖整合人類全部資訊的谷歌的伺服器,每72分鐘要處理的數據量就多達10億兆。
如果再加上歐洲大型核子對撞機(LHC)和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這樣大型試驗裝置,數據存儲的需求簡直是大的無法想像。
這麼多數據的存儲靠什麼?只能依靠網路存儲。
“在經歷了以CPU為主要目標的計算技術浪潮和以網路連通為目標的網路技術浪潮之後,我們已經迎來了以提供數據內容為主要目標的存儲技術浪潮。”國家高性能電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進入2000年以來,各國均以搶佔網路存儲制高點作為一項重中之中的任務。中國這次並未落伍。幾年來,許魯帶領他的團隊開展了網路存儲研究、開發和産品化等一系列的工作,解決了包括以存儲為核心的系統管理,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數據資源的按需部署,數據資源的備份、恢復、容災和共用等關鍵技術。在863計劃“海量存儲系統技術與整合——以海量存儲為核心的網路伺服器系統”和“虛擬化網路存儲功能軟體”等課題的大力支援下,工程中心已經設計並實現了4個以網路存儲為核心的大型系統平臺,並且,工程中心相繼研發出的適合我國國情的藍鯨系列網路存儲産品,已在我國國防、軍隊、科研、教育等眾多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國務院2006年2月9日發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到2020年,使我國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佔GDP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上;本國人發明專利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雙雙進入世界前5位。
時值新中國成立60大慶之際,新中國在個人電腦存儲領域的自主創新之路也走過了十多個年頭。從硬碟到光碟,從快閃記憶體盤到網路存儲,無論正面的經驗還是反面的教訓,十多年來,新中國存儲事業在記錄自身發展軌跡的同時,也留下了共和國在自主創新以及智慧財産權上最真實的回憶。
轉眼又是新的10年,存儲技術上受制於人的局面在中國必將一去不復返。
語錄
不想成為規則的受制者,就要成為規則的制定者。
中國企業運用專利權收取專利使用費,將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深圳朗科科技公司總裁鄧國順
我們可以一輩子用國外的舶來品,但是不僅要為之付出高額的成本,更重要的是用戶在需求上沒有任何發言權。
——國家高性能電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魯
技術標準不是道德問題,不是簡單的技術和法律問題,甚至不是抽象的遊戲規則問題,而是最根本的兩個字:利益。一切都是利益之爭,利益就要有立場。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只追求他們的利益最大化,我們也要理直氣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利益是衡量標準戰略的根本標準。
——網際網路實驗室創始人、資深評論家方興東
要克服目前面臨的種種困難,中國企業首先要團結起來作戰,不要各自為戰;其次,要在智慧財産權方面下工夫。
——北京大學網路經濟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楊冰之
大事記
1985年4月 中國第一台個人電腦樣機——長城0520CH在北京研製成功。
1992年12月 安徽萬燕公司製成中國第一台家用VCD機。
1999年5月 朗科科技公司製成中國第一款基於USB介面、採用快閃記憶體介質的存儲産品,並註冊了相關商標和技術專利。
1999年5月21日 長城集團在北京推出了第一塊中國自主生産的8.6GB高速硬碟,我國電腦核心零部件的製造技術終於獲得了重大突破。
2003年11月 上海廣電、新科、夏新、長虹等9大生産商聯合成立“中國EVD聯盟”,2004年元旦推出首臺EVD碟機。
2008年7月18日 《硬磁片驅動器通用技術規範》(GB/T 12628-2008)通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自2008年12月1日實施。
2009年1月16日 “武漢 中國光谷”宣佈:1萬台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一代紅光高清NVD視盤機和50萬張光碟,當月21日起正式進入該市各大家電賣場銷售。
2009年5月26日 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移動存儲標準工作委員會在北京成立,這標誌著我國在移動存儲領域的標準化工作邁出了新的步伐。
2009年8月14日 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海量存儲標準工作委員會在北京成立,這是我國網路存儲領域第一個標準化工作組織。(王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