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經濟科技

新中國60年工業現代化之路:白手起家到科學發展

時間:2009-08-14 11:27   來源:光明日報

 

  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60年之際,我們回望工業的成長——

  1949年,我國鋼産量15.8萬噸,不到世界鋼産量的千分之一,還不夠每個中國家庭打一把菜刀的;1996年我國鋼産量首次超過1億噸,成為世界第一産鋼大國;2008年粗鋼産量突破5億噸,佔全球産量的近40%。

  2009年,在世界和時代的天秤上,我們掂量中國的分量——

  我國工業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種。按國際上通行的工業分類,500多個行業門類齊全;大量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産品,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福利……

  中國工業60年,完成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偉大跨越,演繹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巨大變遷。中國用近30年的持續高速發展跨過了先行工業化國家二、三百年的歷史,令世界為之驚嘆!

  白手起家:奠基中國工業

  歷史回放:1953年10月27日,新建成的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的汽笛一聲鳴響,我國第一根無縫鋼管軋製出來了。人們高興地歡呼和鼓掌,一位老工人輕輕地摸著已經冷卻的又光又滑的鋼管,像撫摸親生的孩子一樣,連聲稱讚:“好!真好。”

  一位蘇聯專家緊緊地握著在場的中共鞍山市委書記的手,祝賀説:“新中國從今天起就有自己的無縫鋼管了!”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短短3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就基本醫治好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創傷,整個中國進入了一個激情洋溢的火紅建設時期。

  據統計,“一五”期間,開工的工業建設項目達1萬多個,其中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重點建設,五年內國家用於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投資總額達766.4億元,折合黃金7億多兩,這樣巨大的建設投資,是舊中國歷屆政府都無法企及的。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建立,被譽為新中國工業的奠基石。

  在前30年裏,雖然出現了“大躍進”的嚴重失誤和遭到“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壞,但依靠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從無到有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1952年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車研製成功;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卡車試製從一汽下線;1958年,中國的第一台黑白電視機研製成功;1961年,中國第一台1.2萬噸水壓機研製成功……

  到1966年,我國煉油業已分別在撫順、大慶、錦西實現了工業化。“五朵金花”的迎風綻放,使我國當時石油産品品種達近500種,自給率達到100%,徹底結束了中國人用“洋油”的歷史。

  專家解讀:中國工業化的起步緣于“趕超”的強烈意識,而蘇聯的發展模式似乎又提供了一個可學習借鑒的“榜樣”。國家依靠行政力量配置經濟資源,直接參與工業投資和生産活動,成為這一時代工業發展的顯著特徵。

  ——馮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迎頭趕上:跨入工業大國

  歷史回放:1982年,金星電視機廠工人的馬師傅中了“大獎”,他在車間抓鬮抽中了廠裏發的“彩電票”。而為了等一台彩電,他的婚期已一拖再拖。

  由於當時中國只有三條彩電生産線,電視機是緊銷貨。當時一台18英寸彩電的出廠價1350元,而一張“彩電票”經過黑市倒手,就值1300元,十分緊俏。馬師傅1個月工資42元,月底還有20多元獎金;而同期一名普通國家幹部的月工資才40元左右。

  新中國成立之初,絕大部分工業品供不應求,産量不能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大到自行車、收音機、縫紉機等老三件,小到香煙、火柴和肥皂都需憑票供應。 
 
  1978年以來,工業體制和發展機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實現了持續高速的工業增長。工業和資訊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説:“近30年來工業年均增長率高達11.98%,支撐了國民經濟(GDP)年均增長9.60%。”

  近30年來,擁有龐大人口的中國民生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其中很重要的成就是中國已經從短缺經濟國家變成了物質産品極大豐富,絕大多數産品供大於求的國家。

  工業生産能力的飛速增長,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也成為世界市場的重要供應者。世界上44%的水泥,50%以上的自行車和家電,70%以上的玩具為中國製造。

  “現在很多國家已經沒辦法離開中國生産的産品了。”歐洲改革中心是倫敦最知名的智囊機構之一,其首席經濟師卡迪卡巴裏西博士説,如今中國的老百姓都在用著和西方家庭裏擺放一樣的國際品牌家電,穿著來自同一家工廠生産的服裝,開著同樣品牌的汽車。

  專家解讀: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工業企業在改革中煥發出巨大的活力,在開放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總量和結構都躍上了新臺階,初步確立了製造大國的地位,為向製造強國的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

  ——周叔蓮(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研究員)

  科學發展:邁向工業強國

  現場掃描:2009年8月初,兗礦集團東灘礦五百米井下,綜採隊隊長高連淺藍色的工作服一塵不染,他輕點按鈕,五架一組的採煤機高速運轉起來。在井上的總調度室,技術人員通過他工帽安裝的晶片隨時監控他的位置。

  1975年,兗礦從德國進口第一套綜採設備。2005年中國自主創新的“雙柱式綜採放煤液壓支架”技術出口德國DBT公司,結束了中國綜採技術30年來依賴進口的歷史。

  工業企業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利用外資,提升了工業現代化生産能力,實現了一批重大工程的突破和跨越,重大裝備國産化水準不斷提高。 
 
  朱宏任説:“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工業技術改造取得成效。1999年—2003年,國家運用355億元國債貼息,支援2000多個技改項目,帶動4354億元投資,拉動效果12倍。”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中國人是流著汗迎接資訊化的。一身是熱汗,因為追趕辛苦。一身是冷汗,因為形勢逼人。

  在資訊化的高速公路上,中國揚鞭奮蹄——

  電子資訊産業發展迅猛。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5.6萬億元人民幣,約佔世界總量的30%,居全球第二位;

  現代通訊手段快速普及。目前全國電話用戶已達9.79億多戶,其中移動用戶6.5億多戶,網際網路用戶2.83億戶,堪稱世界之最;

  資訊技術如水銀瀉地,讓工業生産在生活中像水一樣流轉起來,全方位普及應用。資訊化與工業化進一步融合,大幅提高了生産自動化程度和産品的品質和速度,節省能量,直至改變社會的組織形式,改變人們固有思維習慣。

  “60年的中國工業化,使數億中國人開始能夠越來越多地享受工業文明的福利。”社科院工經所所長金碚説,“中國13億人口中還有更大一部分人仍在期待著工業文明的到來。從這一意義上説,工業化不僅仍然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而且將是最大的民生事業。”

  專家解讀:工業化和資訊化不僅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我國已經到了依靠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增強競爭力、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階段。

  ——劉世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國工業振興60年

  (一)新中國早期:現代工業的奠基

  1955年,第一輛拖拉機製造成功;

  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汽車批量生産;

  1961年,第一台1.2萬噸水壓機研製成功……

  (二)1979年:“改革開放元年”

  1979年,首鋼等企業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實現利潤留成。

  1986年,允許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試點,全面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

  (三)1992年:“市場經濟元年”

  1992年,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等5部門聯合印發《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關於股份制試點的全國性文件。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務院確定100家試點企業。

  (四)1997年:結束短缺經濟的標誌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五)2002年:走向新型工業化道路

  2005年4月,中國百年電信史上第一個國際標準——3G“中國標準”TD-SCDMSA試商用,是中國電信史上的重大突破。(郭麗君)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