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紀念“江八點”發表十周年 -歷年紀念精選
 
 歷年紀念精選
 
獨不可能,統不可抗——紀念江主席關于兩岸關係談話發表七周年(2002年)

  時間:2005-01-21 16:20    來源:     
 
 

  自1995年元月30日,國家主席江澤民就兩岸關係發表“八項看法和主張”(外界簡稱“江八點”)以來,到現在整整7個年頭了。兩岸關係經歷李登輝訪美、“兩國論”以及臺灣島內國民黨下臺、民進黨上臺等一係列重大事件,以致風雲變幻,跌岩起伏,人心不安。如今,臺灣島內民進黨經過2000年的“3.18”選舉和2001年的“12.1”選舉,似暫趨于平靜,然由于多種潛在的矛盾未能獲得根本解決,隱患依然存在,隨時都有可能固某種外在因素或偶然固素的衝擊而導致矛盾的表面化和尖銳化。其中特別是執政黨內某些勢力的“臺獨”追求,更有可能成為島內和兩岸關係間的“不定時炸彈”。

  新政權的“臺獨”特點

  陳水扁的“臺獨”與李登輝的“臺獨”有明顯的不同。李登輝的“臺獨”是激進式和強硬式的,而陳水扁的“臺獨”則是漸進式和柔軟式的。一個時期來,它的漸進式表現得最為突出,總是悄悄地,化整為零地,量變促質變地進行。一年半來,陳水扁政權已經一點一滴地,積少成多地做了大量工作,其要者有:

  新臺市被改成“國市”;

  閩南語被當作“國語”;

  地方劇歌仔戲被視作“國劇”;

  有關“中國”的字樣被鏟除;

  一些“統一中國”的標語被拆掉;

  駐外機構一概停止使用所謂“國徽”;

  駐外機構一概冠以“臺灣”頭銜;

  所謂“外交部”的屋頂被涂上綠色;

  “新聞局”帶有中國地圖的標識被丟掉;

  多年通用的“出境護照”被加注“臺灣”二字;

  “臺灣共和國護照”被允許私下流傳;

  以“修憲”為名而實即進行“制究”的動議正在醞釀。

  這一切說明什麼呢?說明陳水扁正在臺灣島內進行“臺獨”的內化和深化,把我國的臺灣島“國家化”。他不僅在搞“文化臺獨”,還在搞“軍事臺獨”。他是由內向外,蠶食漸進,先島內後國際,先行動後立法,由只做不說到又做又說。目前可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兩種不同的方針政策

  現在,海峽兩岸在臺灣問題上是兩種方針:祖國大陸實行的是“和平統一”方針,臺灣當局實行的是“和平分離”的方針。存在兩種“善意”:一種是真善意,以和求統;一種是假善意,以和求“獨”。也存在兩種“用忍”一種是經貿上的“戒急用忍”,限制兩岸平等交易,阻撓兩岸直接“三通”;一種是政治上的“戒急用忍”。以兩岸人民利益為重,持克制態度,防止輕易用兵。

  過去國民黨在對日作戰問題上有兩句名言:“和平來至絕望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絕對錯誤的。其結果,競導致日本侵略者得寸進尺,愈取愈求,使我中華民族承受歷史上的重大犧牲。但在今天兩岸對峙的歷史條件下,這兩句話卻又是十分正確的。兩岸人民畢竟是一家人,是骨肉同胞,有著共同的政治經濟利益。且看,現在臺灣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陳水扁、林濁水、呂秀蓮、蔡英文等輩,那一個不是典型的中國人?那一個身上流的不是中國人的血液?正是他們,竟然連“中國人”這樣的自然稱呼也。“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了。豈不可悲也夫!國家主席江澤民不止一次他說:“我們願以最大的誠意來求取兩岸的和平統一”,其真義在此。

  歷史的教訓不可忘記

  歷史上,國民黨曾用“安內攘外”,即“先安內、後援外,,的做法來對付共產黨,導致兵連禍結,內鬥不已,使日本侵略者乘虛而入。如今的臺灣當局面又採取“拒內迎外”、即拒絕“和共”、歡迎外敵的做法,想當“兒皇帝”,這會有好結果嗎?傅義在東北就如此。歷史是一面鏡子,不可不察也!

  中國糧食係統,曾經在防治糧倉蟲害上推行過一種名叫“666”的藥粉和藥劑,對防治蟲害有一定的殺傷和遏止作用,但對人體也有傷害,這種傷害是逐漸的,看不見的,名為“積累性中毒”。糧食保管員如長年累月地使用這種藥粉和藥劑,而疏于防范,即可能因“積累性中毒”而斃命。後來,在許多場合已經禁止使用這種藥粉和藥劑了。今日的臺灣,如以“漸進式臺獨”為自己謀求出路。這對自身的傷害也會是逐漸的,看不見的,到頭來終會形成“積累性中素毒”,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不可不慎也!

  以上兩者,一是政治性的,一是科學技術性的,都是值得主張“臺獨”者重視和記取的經驗教訓。

  更寄希望子臺灣人民

  江主席七年前所發表的談話,我認為其要義有三:一是“統”,即兩岸都是中國,必須實現統一;二是“和”,即力爭以和平談判方式,實現“一國兩制”;三是“化”,即多交流,多溝通,多對話,化解兩岸間存在的“歷史情結”。陳水扁在2000年“5.20”講話中。亦已作出“四不、二沒有”的承諾,其中主要是不宣布“獨立”。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不宣布廢除“國統綱領”和“國統會”。可不可以在這兩個談話的基礎上,即在不違背“一個中國”的現狀和目標的前提下,恢復雙方間的接觸和對話呢?個人覺得這是可以考慮的。筆者個人始終有兩個“相信”,兩個“寄希望”。兩個“相信”:一是相信民進黨中的多數及其所影響下的民眾,其最終目標並不是一定要搞脫離祖國的“臺獨”,而是要把“臺獨”作為奪取權力和“當家作主”的手段和目標,而當他們相信這一切在統一的中國下仍可取得時,他們是會讚成統一的。二是相信全體在臺灣的中國人。他們是富有光榮愛國傳統的,雖然他們在兩岸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上仍有不同程度的保留,但最終絕不會允許把臺灣從祖國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兩個“寄希望”:一是寄希望于臺灣朝野各政黨,二是更寄希望于全體臺灣人民,大家都來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的改善。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早日實現。

  總之,獨不可能,統不可抗。但願兩岸各政黨,全體人民,攜手合作,為實現江主席所號召的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