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播報 | 分析評論 | 各方反應 | 圖片 | 為兩岸同胞謀福祉 | 網友評論
  首頁-專題-時政-陳雲林會長首次赴臺-分析評論
 
 
綜述:陳雲林訪台得人心 “三通”夢圓遂人願
 
  來源: 台灣網      日期: 2008-11-07 13:47

 
 

  台灣網11月7日消息   4日,海協會和海基會最高領導人首度在臺北舉行會談並簽署了惠及兩岸同胞的四項協議。兩岸雙贏,成果斐然。島內媒體最新民調顯示:對於臺北陳江會談,56%的受訪者樂見兩岸達成這些協議;50%的受訪者覺得對臺灣發展有正面影響;56%的受訪者贊成馬英九執政團隊以這次“陳江會”模式繼續推動兩岸協商。

  兩岸關係“大突破”,贏得輿論叫好聲

  陳雲林在臺只停留短短五天,島內媒體“新聞戰”卻打得火熱。來自臺灣方面的統計顯示,報名採訪此次會談的臺灣媒體記者超過800人,創下島內新聞事件報道記者人數之最。東森、中天、TVBS等電視媒體全天候滾動播放相關動態,直播連線全上陣。各大報章也不惜版面,連續在頭版頭條進行報道。島內輿論觀點少有的一致,認為陳雲林訪台實現了兩會領導人的交流互訪,對兩岸關係、臺海和平意義深遠,而會談成果也有助臺灣經濟復蘇,肯定了兩會協商對臺灣經濟的實質貢獻。

  《中國時報》《經濟日報》《聯合報》《工商時報》等島內主要報紙連日發表社論,“歡迎陳雲林來訪”,表示兩岸“和平共榮”是民意的共同歸趨,也必是歷史的方向。並指出,兩會簽署的這四項協議“都是臺灣企業引頸已久的開放政策”,尤其是海運直航及包機常態化經濟效益最為明顯,有助於臺灣經濟的復蘇,“對臺灣而言,利當然絕對大於弊”。臺北“江陳會”所站的“歷史與現實”的坐標點,無疑是正面的、進取的,也是足可慶倖與肯定的。更呼籲,“正面看待江陳臺北會談4項協議的成果,兩岸確實可以共創經濟榮景”。 

  香港各大報章也紛紛發表社論,高度評價兩岸關係史上的這一“大突破”,形容為“打通兩岸的經絡”一次會談,認為全面直接“三通”可以使兩岸交流向深度和廣度上加快發展,對於推進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意義。

  太平洋彼岸激戰正酣的美國總統大選,絲毫沒有沖淡國際輿論對兩岸關係跨越式發展的關注熱度。包括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以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在內的國際主流媒體,都對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抵達臺灣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歷史性”、“里程碑”是這些報道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對於陳雲林赴臺所折射出的兩岸關係迅速緩和,有日本媒體感嘆“兩岸距離縮短超乎想像”。

  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英國《每日電訊報》、法國《歐洲時報》、新加坡《聯合早報》、印度尼西亞《國際日報》以及菲律賓發行量最大的中文報紙《世界日報》紛紛發表社論或專文,對臺北“陳江會”取得的豐碩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對兩岸關係前景表示樂觀。

  兩岸空運、海運直航,圓了業界多年夢

  海協會和海基會4日在臺北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等四項協議,第一個拍手叫好的就是臺灣工商業界,全臺工業總會發表聲明稿,肯定這四項協議不僅有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更將為臺灣經濟帶來無比效益。

  根據《海峽兩岸空運協議》,兩岸客運包機將“截彎取直”,實現兩岸直飛,航班也將從目前的每週36班增為不超過108班。

  消息傳來,南方航空集團公司總經理劉紹勇激動難掩:“包機實現常態化,才能真正滿足兩岸同胞的往來需求,兩岸業者的多年夢想終於實現了。”臺灣中華航空公司董事長魏幸雄也高興地表示,增加班次後不但獲利會翻倍,兩岸空運航路截彎取直,也可為業者節省約兩成支出。

  在世界金融危機航空業低迷的大環境下,直航的實現為兩岸航空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島內業界也十分看好直航對兩岸航空産業實現持續增長的直接促進作用。

  臺灣第一大港高雄港近年因兩岸海運直航遲遲未通而嚴重受損,隨著《海峽兩岸海運協議》的簽訂,島內海運業者樂觀地認為,高雄港可望起死回生,將來更可扮演華中及華北市場轉運中心的角色,一年商機絕對超過1000億元新台幣。

  臺灣經濟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算了這樣一筆賬:兩岸海運直航每航次約可節省新台幣30萬元,以每年4000航次計算,一年可節省新台幣12億元。 根據《海峽兩岸海運協議》,兩岸同意對航運公司參與兩岸船舶運輸在對方取得的運輸收入,相互免征營業稅及所得稅。島內集裝箱海運業者來自大陸的貨源比例高達60%以上,免稅後估計每家航商一年約可省下20億到30億元新台幣。

  兩岸郵件直達,為骨肉同胞送福音 

  儘管兩岸郵政業務的交流與合作在不斷加深,儘管近幾年兩岸的平信通信量每年都高達80萬至100萬封,但因為各種原因,兩岸郵件一直需要通過第三方轉運,且互辦業務種類很有限。兩會4日簽署的《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宣告兩岸直接通郵即將成為現實。

  兩岸郵政業者認為,直接通郵的實現將改變長期以來兩岸郵件往來時效慢、成本高的不合理狀況,使兩岸民眾的聯繫與交往更加便利,也將可能催生出兩岸郵政業更多的合作機會。

  “一封信從臺北寄到北京,現在要七八天,未來利用直航包機運輸後,最快兩天就可到達收信人的手裏。”據臺灣相關業務管理部門負責人介紹,兩岸實現直接通郵後,預估包裹和快遞業務可分別增長20%與10%。

  直接通郵對郵政單位來説,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作業流程,大幅降低成本。“民間業者特別是外國公司競爭很激烈,如果兩岸郵政合作,可以提升競爭力。” 臺灣“中華郵政公司”副總經理黃書健,對今後的發展前景滿懷信心。

  大陸郵政公司有關負責人説的明白:“真正實現兩岸通郵,將為在大陸的臺商帶來切實的便利,更是兩岸骨肉同胞的福音!”

  兩岸“三通”,堅定臺商投資大陸信心

  “這幾項協議的簽署,都是臺商盼了十多年的好事,將大大幫助臺商、臺胞節省時間,節省路費、運費等成本,所有臺商都將從中受益。”相信常年往來兩岸的臺灣同胞們,此刻都與南京臺協會副會長海中天一樣的欣喜。

  兩會協議帶來的利好消息,更大大地堅定了臺商在大陸投資的信心。少了轉機的勞頓,臺商張秋進已經開始考慮經常把父母接到大陸來生活。時間和空間上的縮短,有助兩岸民眾感情交流,臺商吳振昌看到的,則是交流上的便利將帶來更多商業上的機會。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這種好勢頭一定會延續,給兩岸人民帶來更多的實惠。”上海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龍鳳食品”董事長葉惠德如是説。

  兩岸兩會,五天寫歷史

  11月7日,陳雲林結束了五天的臺北之行,臺北“陳江會”交上亮麗成績單。不管是媒體輿論還是兩岸業界、大陸臺商還是兩岸同胞,對於臺北“陳江會”及其成果的一致好評,恰恰説明此次兩會協商“得人心、遂人願”。陳雲林此行不僅僅是“圓夢之旅”——“三通”框架正式成型,也是“開創之旅”——兩會制度化協商步入全新里程。

  五天,當然看不夠臺灣的美麗;五天,已足夠在兩岸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陳雲林曾表示,要盡畢生之力,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一道,為兩岸同胞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2008年11月4日,在臺北,在兩岸同胞的共同見證下,在海基會、海協會簽署四項協議的那一刻,兩岸關係史上留下了一個實實在在的驚嘆號!(張弛)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