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播報 | 分析評論 | 各方反應 | 圖片 | 為兩岸同胞謀福祉 | 網友評論
  首頁-專題-時政-陳雲林會長首次赴臺-分析評論
 
 
學者細看“陳江會”:積極務實 兩岸之福
 
  來源: 台灣網      日期: 2008-11-07 12:26

 
 

  台灣網11月7日消息 11月4日,海協會、海基會最高領導人首次在臺北舉行會談,並就兩岸空運、海運直航等達成多項協議,宣告兩岸“三通”框架正式成型,也標誌著兩岸制度化協商進入正常軌道,更推動著兩岸關係走向大交流、大發展的新階段。

  “在世界關注的目光下,兩岸關係再添濃墨重彩新頁”不僅是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謝鬱有這樣的感受,兩岸學者對臺北“陳江會”取得的突破性成果都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們認為兩會臺北會談討論的四個議題不但有助提升臺灣經濟競爭力,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更是意義非常,有學者直言,“這是兩岸人民的福氣”。

  全國臺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指出,這些協議的具體內容都是對兩岸同胞有利的事情,尤其是與臺灣同胞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事情,是臺灣同胞最關心、最感迫切的事情,對於臺灣提升經濟競爭力、吸引外資、提振民間信心都有著積極效應。

  兩岸直航,將進一步促進兩岸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合作,“密切、頻繁地交流,有利於兩岸同胞增加溝通、了解與理解,增進感情,化解隔閡,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著基礎性的意義。”楊立憲説。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所所長張五嶽認為,兩會臺北會談,不僅對兩會確立制度化協商具有關鍵的指針作用,也對國際社會看待臺海和平具有積極的意涵;海空運直航協議得以簽署,是未來進一步推動兩岸經貿正常化“最關鍵的核心”,也積極優化了上次兩會北京會談簽署的兩項協議。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從四項協議的成功簽署,看到了海峽兩岸互信的深化。他説,兩岸人民將從中更加切實地感受到和平雙贏的現實可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漸入佳境,中華民族的復興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和無限可能,兩岸人民互利共榮的生活圈有可能在短期內形成。

  “海峽兩岸近在咫尺,但陳雲林來臺的這段路,走來卻是曲曲折折,道盡六十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風霜。”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趙春山回顧兩岸關係發展歷程,不勝唏噓。

  自今年6月復談以來,海協會與海基會積極務實、求同存異、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地推動兩岸交流,落實的是造福兩岸同胞的舉措,積累的是積極成功的經驗,增進的是兩岸互信基礎。兩會的努力不僅得到了兩岸民眾的支援,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肯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藍適齊就指出,兩岸的和平穩定,關係到區域的和平穩定,尤其在當前全球經濟遭逢金融風暴衝擊之際,東南亞國家更不希望區域的和平與穩定遭到破壞,對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當然樂觀其成。

  美國國務院東亞局官員接受臺灣媒體電話詢問時強調,美國歡迎兩岸透過建設性方式進行對話以化解歧見,並降低區域緊張,也期待兩岸交流未來有正面發展。

  在臺灣短短的四天,海協會與海基會攜手走過了15年來兩會協商未曾走完的道路,攜手邁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里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兩岸協商成果的不斷累積,兩岸以協商化解分歧、以合作取代對抗的精神,一定會感召惠及越來越多的兩岸同胞,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也一定會越走越寬廣。(張弛)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