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播報 | 分析評論 | 各方反應 | 圖片 | 為兩岸同胞謀福祉 | 網友評論
  首頁-專題-時政-陳雲林會長首次赴臺-分析評論
 
 
周志懷:跨越海峽的歷史性一步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期: 2008-11-07 09:12

 
 

 

  11月4日下午,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臺北圓山大飯店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和《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四項協議。宣告兩岸同胞盼望已久的兩岸直接通航、通郵即將變成現實

  歷史不會忘記:2008年11月3日,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終於跨越橫亙60年的臺灣海峽,踏上了臺灣這塊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成為1949年以來大陸入島的最高層級領導人。11月4日,兩會領導人在臺北簽署了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食品安全等四項協議,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掀開了嶄新一頁。陳雲林會長的訪台與四項協議的簽署,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胡錦濤總書記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為主軸的對臺政策的重要成果。

  陳雲林會長抵臺後,以“情感的連接”為開端,在圓山大飯店以“可愛的土地”和“可敬的鄉親”首度發聲,拉開了訪台大幕;其後又以“歷史的傳承”為首場重要活動,在拜會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遺孀辜嚴倬雲的安排中,凸顯了中華文化的厚重;四項協議的簽署,則使兩會協商劃上圓滿句號,達成了最後“雙贏的成果”。陳雲林會長的成功訪台,必將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陳會長訪台與臺北協商的順利完成,彰顯了諸多指標性意義:

  兩岸的事情完全可由兩岸自己協商解決

  外力雖然在某種情況下可有助於兩岸間的溝通,但北京與臺北間的直線距離仍然是兩岸之間的最短與最佳線路。只要彼此間建立互信,真誠合作,中華民族當然有能力有智慧解決任何問題。

  兩岸“三通”終獲重大突破

  大陸1979年提出兩岸通商通郵通航的“三通”倡議後,經過30年的漫長等待,終於在實現兩岸實質通商 之後,就空運直航、海運直航和郵政合作達成並簽署協議,使得兩岸“三通”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平協議”與“構建和平發展框架”將會成為主導下一階段兩岸關係發展的新訴求。

  兩岸談判模式也同時出現另類“截彎取直”

  兩會談判已逐漸脫去白手套,雙方官員直接坐上談判桌已成為常態,談判地點也從第三地位移到北京或臺北,實現了另類“截彎取直”,這將會比以往民間對民間、“復委託”等談判形式大大提高協商效率。臺灣談判團隊間過去所出現的“海陸大戰”也已劃上句號。

  大陸對臺工作出現從島外轉向島內的新契機

  1987年臺灣開放探親以來,兩岸交流對於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發揮了巨大影響。但總體看來,交流仍處於藍多綠少、來多去少和中下階層多高層少的狀態。參與對臺工作決策人物的訪台,將有助於大陸與臺灣各階層民眾的直接對話,有助於大陸對臺灣民情的全面和深入了解。陳雲林的順利訪台,或許會成為大陸對臺工作入島的新開端。在此基礎上,如能實現雙方主管部門高層官員互訪的突破,相信兩岸關係發展將會出現另外一個新境界。

  臺灣社會或會對兩岸交流與兩會協商産生新的主流看法

  民進黨在陳雲林訪台前後,頻頻發起各種抗議活動,包括在臺南以暴力圍攻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發起“1025”大遊行,甚至以長期棄置的“中華民國國旗”當作工具,在兩會協商的各種場合發動鬧場。抗議活動雖凸顯了島內難以緩和的藍綠對峙,但陳雲林的訪台畢竟打破了李登輝與陳水扁長期設置的“反共”與“反中”的心理防線與禁忌,必將會在臺灣民眾中發揮深層次的潛在影響。

  對民進黨與極少數人的所謂“抗議”,陳雲林表示“聽到了、也看到了”,顯示了對臺灣“多元”的尊重與包容,同時也堅信兩會為兩岸同胞提供方便,創造福祉,這些民眾總有一天會認同這樣做是對的。

  從另一方面看,恰恰由於“太超過”的所謂抗議,也使更多的臺灣民眾聽到了陳雲林“願意盡最大努力滿足廣大臺灣民眾的需要”的承諾,看到了“陳江會談”所簽署的四項協議不僅沒有傷及臺灣任何利益,反而端出了更多更好的“牛肉”。此次臺北協商的成果,或會改變部分臺灣民眾對今後兩岸交流與協商的看法,贏得民意的更多支援。

  改變,會讓我們贏得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我們一同跨出改變的更大步伐。(周志懷 作者係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