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播報 | 分析評論 | 各方反應 | 圖片 | 為兩岸同胞謀福祉 | 網友評論
  首頁-專題-時政-陳雲林會長首次赴臺-分析評論
 
 
喜見“三通”夢圓臺北 兩岸“千里”一日可還
 
  來源: 台灣網      日期: 2008-11-06 08:17

 
 

  台灣網11月5日北京消息 曾幾何時,一條寬不及200公里的淺淺海峽,生生橫在祖國大陸與寶島臺灣之間,通信受阻、交往受限。1979年元旦,一封《告臺灣同胞書》首次提出了兩岸“通航、通郵、通商”的構想;1987年,第一批回大陸探親的臺灣同胞踏上返鄉之路。隔絕兩岸同胞的閘門從此打開,兩岸在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匯聚成強大的歷史洪流,滾滾向前。

  二十多年來,通過頻繁的交流與交往,兩岸同胞增強了了解與溝通,增進了共同利益,結成了實實在在的命運共同體。兩岸經濟互補互利的格局初步形成,效應愈益顯現,經濟聯繫愈益密切,直接“三通”尤其是兩岸直航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和臺灣同胞的普遍要求。

  日曆翻到2008年,好消息不斷傳來。6月12日,海協會、海基會在暌違九年之後聚首北京,簽署《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兩岸週末包機正式實施;11月4日,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赴臺,兩會最高領導人首次相聚臺北握手言歡,就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全面通郵、食品安全等四項議題簽署協議,標誌著兩岸全面“三通”的框架基本成型。

  對在大陸經商的臺灣同胞來説,《兩岸空運協議》的正式簽訂,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臺灣電視裏,已經開始拼命地放送“兩岸一日生活圈”廣告:在上海吃午飯,回臺北吃晚餐;在大陸工作,回臺灣度週末……這樣的生活,曾經僅僅存在於大陸臺商的夢裏。而今,夢想成真。

  《兩岸空運協議》正式敲定,將兩岸直航從現在的週末包機,改為天天包機;大陸航點由現在的5個增加到21個;每週航班亦由現在的36班增為108班。並且,飛機將不必再繞經香港飛航情報區。

  這意味著,從臺北飛上海,將由原先的2個半小時縮短為82分鐘,比從臺北搭高鐵到高雄還要快很多。聽聞消息,立馬就有臺灣民眾高興地説,將來往返北京、上海不用再轉機轉到頭暈了,就算前往成都、重慶、昆明這些內陸城市,也會天天都有航班,便利倍增。

  航班多了,時間短了,票價當然也要有變化。臺灣華航董事長魏幸雄就表示,因航班量增至3倍,加上航路變直,可減少40%的飛行時間,以目前油價佔飛行成本5成計算,總成本約可減少20%,票價定有下調空間。

  此外,隨著《兩岸郵政協議》的簽署,兩岸原先已有的掛號信函業務,將擴大到小包、包裹、快遞以及平信,且可以透過包機直接寄送,不必繞道香港等第三地轉寄。一件快遞,完全可以實現朝發午至。

  《兩岸空運協議》,縮短了從臺北到北京的時間;《兩岸郵政協議》,拉近了兩岸同胞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三通”不再是“紙上談兵”,兩岸“千里”真正實現了“一日還”。

  從新加坡“汪辜會”到臺北“陳江會”,海峽兩岸兩代人為推動兩岸交流、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所付諸的心力,凝聚成厚厚一疊的協議文件,描繪出一幅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藍圖。三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浪花一朵,轉瞬即逝;而兩代人智慧的結晶洗盡鉛華之後,必將散發愈加璀璨的光芒。(張弛)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