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3日電(記者 陳鍵興)2008年11月3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率海協會協商代表團開始為期5天的訪台行程,這是兩會制度化協商的一個新起點,標誌著兩岸關係又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
今年以來,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臺灣局勢發生了重大的積極變化,兩岸關係呈現出不斷改善和發展的良好勢頭:5月,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率團訪問大陸,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吳伯雄舉行兩黨領導人的歷史性會談;6月,海協會與海基會成功復談,融解9年的堅冰;7月,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和兩岸週末包機啟動,為兩岸同胞交往締造新的起點;8月,奧運一圓百年夢,兩岸兒女同榮耀;如今,兩會商談“移師”臺北,兩會制度化協商邁出重要一步……在經歷了風雲變幻、亂雲飛渡的蹉跎歲月之後,人們有理由為兩岸關係“雨過天晴”的新局面盡皆開顏。
雨過天晴,“胡吳會”撥雲見日
2008年5月28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二樓迎賓廳,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這是2005年國共兩黨領導人實現歷史性會談3年後,在島內重獲“執政權”的國民黨再次由黨主席率團訪問大陸,並與胡錦濤總書記舉行會談。從“胡連會”到“胡吳會”,兩岸關係發展在2008年上半年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臺海之間喜見“撥雲見日、雨過天晴”的一派榮景。
在這次備受各界高度關注的會談中,國共兩黨領導人達成了廣泛共識,尤其是提出了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儘快恢復海協會和海基會交往協商,通過平等協商務實解決兩岸間的有關問題。
胡錦濤在會談中明確指出,希望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繼續依循並切實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紮實實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取得實際進展,增強廣大臺灣同胞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信心。
吳伯雄主席也樂觀地表示:兩岸關係撥雲見日、雨過天晴、建立互信、創新合作的時刻已經來臨。
“胡吳會”的意義和成果得到了兩岸及國際輿論的高度評價。有輿論指出,國共兩黨領導人的此次會談迅速促成了兩會復談,“開啟了兩岸交流、協商的新契機與新方式”。
“為同胞謀和平,為兩岸創雙贏,為臺海爭和諧,為中華開太平。”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以民族大義為要旨,站上了歷史的高點,共同勾勒出一幅既關照現實又著眼未來的美好藍圖。
求同存異,兩會復談建互信
“胡吳會”翌日清晨,海協會迅速致函海基會,邀請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率團訪問北京,海基會方面隨即宣佈接受邀請。
半個月後,2008年6月12日,在釣魚臺國賓館5號樓慶功廳裏,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中斷9年的兩會協商談判終於重新開啟。
兩會成功復談,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兩岸關係一夕之間已經乾坤旋轉,換了人間。這是一個新起點。”臺灣《聯合報》的社論説,“不要辜負或誤導了這一歷史機遇,兩岸皆應在新的氣氛裏共創更佳的氣氛,在新的境界上共創更佳的境界。”
短短3天裏,兩會達成了諸多共識,簽署了《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與《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兩項重要協議。
成果來之不易,其意義更不只局限于兩項協議本身。協議簽署後,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江丙坤和海基會代表團成員時指出,海協會和海基會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恢復商談並取得實際成果,標誌著新形勢下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有了一個良好開端。他還強調,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主張已經得到了兩岸雙方的認同,我們應該把這一精神貫徹于兩會商談之中。希望兩會今後在商談中做到“平等協商、善意溝通、積累共識、務實進取”。
“胡總書記的‘新十六字’方針,是為兩岸商談具體事務量身定做的。”臺灣政治學者江岷欽説,“有這十六字作指引,兩岸協商和談判將由此呈現‘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宏大格局。”
兩會成功復談表明,只要雙方秉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就一定能夠不斷推動兩岸商談進程,不斷取得更多積極成果。
風和日麗,兩岸交流翻新頁
2008年7月4日,在大陸的北京、上海、廣州、廈門、南京與臺灣的臺北、臺中、高雄、花蓮、澎湖之間,18班民航客機往返飛航海峽兩岸。
這一天,兩岸週末包機正式付諸實施,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首批遊客也踏上了魂牽夢縈的寶島。此時,距離“胡吳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兩會復談後首先要解決當前兩岸同胞最關心的兩岸週末包機、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問題,只有1個多月的時間;距離兩會領導人在北京簽署相關協議,則只有不到1個月的時間。
這一天,臺灣海峽可謂“雙喜臨門”,兩岸同胞往來和交流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
“這一刻等了60年!”“臺灣航空業有春天!”“串起兩岸一日生活圈!”……臺灣媒體對這兩樁兩岸交流史上的喜事給予了空前的關注。臺灣《中國時報》的報道説,兩岸週末包機改變了臺灣民眾的生活形態,臺灣社會、經濟也將深受影響。臺灣作家楊渡投書報章指出:“兩岸新時代終於開始了”,從心理層面看,兩岸週末包機和大陸居民來臺旅遊的實現“讓兩岸文化貼得更近”。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張麟徵評論説:“這意味著兩岸關係一個新的開始,雖然只是一小步,但意義重大,對臺灣經濟的復蘇,對增加兩岸人民的直接接觸和相互了解,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都有積極的影響。”
“這是歷史性的時刻,象徵兩岸關係從此跨越一個新的里程碑。”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的社評進一步闡釋説,兩岸週末包機和大陸游客來臺能順利實現,主要歸功於兩岸“皆能秉持‘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精神,以協商來促其實現”,“都能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求同存異來解決所有的難題”。
今年以來,兩岸各領域交流交往呈現持續擴大熱絡的態勢。1至9月的兩岸貿易額達1047億美元,同比增長16.7%;6月底臺方開放臺灣地區辦理人民幣現鈔兌換業務後的3個月裏,島內各銀行累計買入人民幣達6.65億元,賣出人民幣10.1億元;大陸方面9月宣佈持有效簽注證件的大陸居民可經金門、馬祖、澎湖往來大陸與臺灣本島,受到兩岸各界的普遍稱許;今年國家司法考試的考場上首次出現了臺灣考生的身影,有超過800名臺灣居民報名參加並通過了資格審核……
海峽春潮涌動,兩岸交流春意盎然。不斷消除交流障礙,擴大交流規模,提升交流層次,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繼往開來,臺北會談寫歷史
2008年11月3日,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率團訪台,兩會最高領導人將在臺北進行會談,協商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郵政合作、食品安全等議題並簽署協議,還將就兩會下輪協商議題安排、加強兩會聯繫與交流等問題交換意見、做出規劃。
這是兩會在6月份復談中所作的約定。不斷通過協商解決問題,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內容。誠如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所説,海協會領導人應邀訪台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標誌,是載入兩岸關係史冊的大事。
這亦是遲來的一次約會。1993年4月,汪道涵會長與辜振甫董事長在新加坡舉行會談,簽署了四項協議,標誌著兩岸關係發展邁出歷史性的重要一步。1998年10月,辜振甫率團參訪大陸,並進行兩會對話,達成了四點共識,繼續推進了兩岸協商進程。其後,兩會商定汪道涵會長于1999年秋天訪台。然而其後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汪老訪台終未如願,竟成遺憾。
大陸知名學者徐博東指出,陳雲林會長率團訪台“圓了汪老的夢”,“這絕不是簡單的歷史的重復,而是往前邁出了一大步”,不僅具有象徵意義,更具有實質作用。
兩岸相關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兩會在臺北舉行會談是兩岸制度化協商的一個重要進展,從以前的單向“登陸”到如今的首次“登臺”,兩會真正實現互訪交流具有深刻的里程碑意義。
據臺灣方面的統計,報名採訪兩會臺北會談的媒體記者達1030人,其中臺灣記者超過800人,創下臺灣島內新聞事件報道記者人數之最,由此顯見兩岸兩會最高領導人首次在島內舉行會談的影響力,更充分反映出各界對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難得機遇,持續推動兩會制度化協商、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邁入新境界的積極態度。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人們當歡欣于兩岸關係正步入和平發展的軌道,同時也有更多的理由相信:堅冰已融、道路已通,兩岸商談機制將日趨成熟與完善,兩岸通過溝通、對話將進一步建立互信,共同寫就符合兩岸骨肉同胞根本利益的歷史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