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載人航太夢圓金秋-中國航太科普
中國航太科普


 

美蘇航太大戰:兩個巨人間長達半個世紀的馬拉松
 
 
  來源:      日期:2003-10-15 14:10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二戰後“冷戰”局面的形成,使美國和前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在各個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角逐。而作為高科技國力體現的載人航太項目,自然成為雙方交鋒的主要陣地。自20世紀50年代起,這兩個巨人出於各自的目的,開始了這場太空中的競賽,加速了載人航太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為人類探索太空做出了巨大貢獻。
  *** 載人軌道飛行,前蘇聯拔得頭籌

  20世紀50年代末,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認識到,航太技術,特別是載人航太項目的發展對蘇聯國際地位的提高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外交臺面上如果有了這張王牌也可以增加自己和美國談判的籌碼。因此,他積極支援蘇聯實施太空計劃。
  1958年,在航太專家科羅廖夫的帶領下,蘇聯正式開始了載人航太的研究工作。1961年4月12日,“東方1號”飛船將人類首名太空人——尤裏加加林送入太空,人類由此邁出了走向太空的第一步。
  繼加加林之後,“東方”號又進行了5次載人軌道飛行,為蘇聯爭取到了太空競賽中一個又一個的“第一”。世界第一個女航太員瓦倫蒂娜捷列什科娃正是因為乘坐“東方6號”升空而青史留名。在“東方”號發射成功之後不久,在熱切盼望贏得“新的第一”的赫魯曉夫的干預下,科羅廖夫提出了“上升”號飛船計劃。1965年3月18日,“上升2號”上的兩名宇航員完成了太空行走的創舉。然而過多政治因素的干擾卻遲滯了技術進展,到“上升”號飛船計劃結束時,前蘇聯在航太技術上的優勢已經基本消失。
  *** 水星計劃讓美國後來居上
  在二戰結束後不久,美國的許多軍事研究部門就開始了載人航太所需的技術可行性研究工作。但這種各自為戰的方式讓蘇聯人佔了先。1958年,美國制定了太空法案,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太空研究的計劃、方向和目標,並成立了新的統一研發機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不久,美國就推出了“水星”號載人飛船計劃。
  1962年2月20日,宇航員格林乘坐“友誼7號”飛船終於實現了美國人的航太夢。雖然美國的水星計劃晚于前蘇聯10個月才實現軌道飛行,但美國在水星計劃中,將多種導彈改進為運載火箭,為後來的大型航太計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水星計劃整個開發過程比較科學,具有推廣的潛力,並且發展了幾項新技術,在大型航太計劃的管理上也積累了相當的經驗。
  “水星”計劃結束後,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明確提出,把登月作為載人航太的發展目標。NASA為此設計了第二代“雙子星”飛船,作為登月計劃實施前的過渡計劃。1965年3月23日,“雙子星3號”飛船進行了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到“雙子星12號”飛行結束時,美國航太員已經有了2000小時的太空飛行記錄,而此時蘇聯的飛行時數只有500多小時,美國人至此開始領先於蘇聯。
  *** 美國人率先登月,將蘇聯人甩在了身後
  20世紀50-60年代蘇聯屢屢奪得太空競賽中的第一,使美國人耿耿於懷。為了展現自己的實力,美國人便把目光瞄向了月球,經過充分的準備以及大量的投入,美國人終於在這場競賽中把蘇聯人甩在後面。
  “雙子星”計劃結束後,美國馬上著手代號為“阿波羅”的登月計劃。1969年7月16日,“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離開地球。4天后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首次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此後,NASA又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飛行,其中5次成功。
  “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5月開始到1972年12月結束,歷時11年,工程耗資255億美元,40萬人和2萬多家企業、研究機構參加,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哪個計劃能在規模和資金上超過該計劃。它的成功和取得的成就,在政治、科學和技術上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阿波羅”計劃所取得的很多技術成果,不僅為後來的航太計劃奠定了基礎,而且還被廣泛地應用於國民經濟領域。在航太史上這“巨人的一躍”,使得我們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 前蘇聯“聯盟”飛船贏回臉面
  在登月計劃中前蘇聯也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但由於關鍵技術無法解決,最終落在了美國人的後面。左右思量後,前蘇聯明智地調轉了方向,將自己的目標定在發展空間站上。在空間站的發展中,蘇聯人研製了足以令其自豪的“聯盟”飛船系列。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前蘇聯技術人員一直在對聯盟飛船進行不斷的改進,使之成為載人飛船中最大的一個家族。由於採用了模組化設計,聯盟飛船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可以執行各種任務。既能自主長期飛行,為載人航太站接送航太員,在對接後又可作為空間站的一個艙體進行聯合飛行。到目前為止,前蘇聯和俄羅斯製造的各種型號聯盟飛船已經超過230多艘。從1967年“聯盟1號”首次飛行到今天,40多年的實踐證明“聯盟”飛船是一种經久耐用、性能良好的運輸飛船,這棵“常青樹”還將在整個人類的航太事業中繼續發揮作用。
  *** 美蘇“太空中的握手”
  20世紀70年代初,蘇、美兩國在政治方面的矛盾有所緩和,加上兩國載人航太計劃的不斷發展,需要進行一些國際間的合作,於是雙方在載人航太方面開始了初步接觸。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和前蘇聯總理柯西金在莫斯科正式簽署了雙方進行航太合作的協議,主要商討如何實現兩艘飛船在太空中的安全對接。1975年7月,“聯盟19號”飛船和“阿波羅18號”飛船會合對接並共同飛行了45個小時,雙雙安全返回地球。這次被譽為“太空中的握手”的飛行,是載人航太史上的第一次國際合作,在技術上為航太員救援提供了新的手段,併為未來的太空計劃提供了早期樣板。但更重要的是,這次“握手”為改善美蘇關係乃至東、西方關係做出了重要貢獻。其意義遠遠超出了航太技術發展的本身。
  *** 太空梭成美國新寵
  雖然載人飛船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夢想,但美、蘇飛船返回地球時只剩下了載有宇航員的座艙,其餘部分不是留在了太空,就是在返回地球時被焚燬,這無疑提高了太空飛行的成本。因此美國便開始設計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航太器,它可以像飛機一樣來往于地面和太空之間執行太空任務。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太空梭。
  太空梭在技術上包括三個部分:軌道器、外貯箱和固體火箭助推器。軌道器是太空梭系統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惟一進入軌道飛行的部分。其形狀與飛機非常相似,整個軌道器可以分為前、中、後三段。前段主要是航太員工作生活的機組座艙,中段是有效載荷艙,後段是太空梭和軌道艙的動力系統。外貯箱和固體火箭助推器則主要為軌道器升空提供動力。
  1981年4月12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首飛成功,標誌著太空梭的正式啟用。到1986年,包括“哥倫比亞”號在內,NASA共製造了包括“企業”號、“挑戰者”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在內的5架太空梭。在“挑戰者”號失事後,美國又建造了“奮進”號太空梭。
  *** 空間站發展前景遠大
  隨著航太技術的發展,美蘇都開始意識到太空不應只是各自炫耀實力的舞臺,如何合理的利用太空資源,開展應用型的研究才是太空探索的真諦。太空環境給科學研究提供了極好的條件,為了深入研究,必須有一種長期進行試驗的平臺,這就是空間站。
  迄今為止,美國發展並完成了一個天空實驗室計劃,而前蘇聯和俄羅斯則研製和發展了“禮炮”系列空間站與“和平”號空間站,現在正在建設和使用之中的則是集聚了多個國家的空間力量的國際空間站。
  作為蘇聯的第三代航太站,“和平”號空間站在設計製造上作了許多重大改進,技術更成熟,設施更完善,工作生活條件更好。其最大特點是有6個對介面,能同時和6艘宇宙飛船或航太器對接,組成一個大型軌道聯合體,成為未來空間城的雛形。但隨著前蘇聯的解體,“超期服役”多年的“和平”號接收到了最後的自毀指令。2001年3月23日,沒有燒燬的空間站部件安全地墜入了太平洋。
  在“和平”號退出舞臺後,在建的國際空間站項目開始成為新的焦點。目前有16個國家參與了國際空間站的建設。該站主要有四個用途:為基於太空的世界頂尖科學實驗和研究提供基地;為基於太空的商業和事業的開發建立基礎;為有關太空的教學和研究提供真實的、詳細的資料;為國際社會空間領域的合作提供一個場所,促進世界和平。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