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載人航太夢圓金秋-中國航太科普
中國航太科普


 

專家披露:中國載人航太發射場為何選在酒泉?
 
 
  來源:      日期:2003-10-14 20:00

    中新網10月14日電 原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原中國載人航太發射場總設計師徐克俊在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向記者了透露了將“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發射場選在酒泉的原因。
  徐克俊説,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863計劃”的概念性論證中提出搞載人飛船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選點了。候選點共四個:酒泉、西昌、苛嵐(山西)、海南,幾家都在爭。
  他説,發射場的選定牽扯到著陸場、火箭殘骸落區、逃逸救生落區等各方面的選擇。發射場要儘量開闊,周圍居民要少,落區也要選人煙稀少、地域開闊、平坦的地區。
  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來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最符合條件的。徐克俊回憶説,那時發射中心主任是李元正,他當時提出説,我們一定拿出一個國際先進的航太發射場論證方案,爭取主動。多段運載火箭的測試發射,過去一直都是在水準狀態下,一截一截地測、一截一截地裝、一截一截地配。技術區準備完了,轉到發射區,還要重新總裝、測試,重復工作多,耗費時間長,非常麻煩。徐説,他們那時候想,能不能在技術區就把火箭吊裝起豎、對接組裝,測試完了也不用拆,就是發射狀態。然後就是怎麼把飛船和火箭垂直整體轉運到發射區。那時還沒有“三垂”這個概念,只是簡單有這麼個想法。
  據介紹,美國發射阿波羅飛船時建了最早具有“三垂”特徵的39A發射場;日本只是火箭垂直準備,衛星則單獨轉運,到發射區再進行組裝,叫“日本模式”;法國阿裏安發射場叫“垂直準備模式”,即垂直組裝、垂直測試、垂直整體轉運。所以酒泉當時提出的“三垂”模式,確實代表了一種世界發展的潮流。
  徐克俊還透露説在發射場工程建設中,也曾經出現過品質問題。1997年,在加注系統安裝調試的時候,發現加注管路的一個閥門密封性不好,舉一反三,發現這批閥門都存在工藝生産品質問題。這是直接影響加注安全的大事,閥門一旦泄漏,輕則影響發射進程,重則起火爆炸,甚至引發箭毀人亡的重大事故,所以他們當時就果斷決定,全部拆下來返修、更換。加注管路閥門500多個,在後續四次無人飛船發射過程中,火箭加注一滴不漏,創造了我國航太發射中最好的水準。
  據悉,中國載人航太發射場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在亞洲也是第一。不光是建築方面,其自動化程度也很高,“點火”都是自動程式,可靠性高、安全性能好。指揮控制間的一個電腦主機系統可以同時指揮2-3套前端設備,完成對火箭相關係統的測試、發射準備,並最終控制發射。目前,國外的大型航太發射場都採用這種模式。
  徐克俊,1943年出生,湖北武昌人,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高級工程師。從事運載火箭、衛星等測試發射工作,參與組織指揮中國洲際運載火箭、人造地球衛星等的研製、定型飛行和“神舟”號飛船發射等國家級試驗100余次,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獲部級科技成果獎10項。原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原中國載人航太發射場總設計師。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