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載人航太夢圓金秋-宇航員揭秘
宇航員揭秘


 

揭密航太員太空生活 上廁所是“技術活兒”
 
 
  來源:      日期:2003-12-11 13:53

 

    航太員在太空的生活環境,與地面的生活環境迥然不同,在與外界隔絕的飛船密閉艙裏居住、生活是怎樣一種情形呢?航太員在太空中吃什麼?怎樣睡覺?怎麼上廁所呢?


    吃 太空能吃紅燒牛肉


  吃飯喝水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來説,是一件最平常不過的事了,但在失重環境下的太空生活中,就顯得十分複雜而特別奇妙。


  在40年前,美國航太員格林駕駛“水星”號載人飛船完成其首次軌道飛行時,吃只是一些糊狀食品,如蘋果醬、牛肉醬、菜肉混合物。它們用鋁質材料包裝,其外形很像一支牙膏。這種“牙膏式”食品在以後航太飛行中逐漸被淘汰。如今的太空生活,航太員已經可以吃到極富特色的家常菜。


  航太員在航太飛行期間主要食品為食譜食品。食譜食品根據航太員的飲食習慣,因人而異。即每個航太員均有自己的食譜。食譜食品的食譜是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制定的,中國航太員楊利偉吃到了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


  儲備食品則是在發生無法預見的情況而需要延長飛行時間使用的應急食品。救生食品放置在個人救生包內,在返回著陸降落在陸地或海上等待救援時應急食用。


    航太員怎樣進餐呢?


  在航太活動中進食,對航太員來説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用餐時,航太員將餐盤束縛在一側大腿上,勺子、安全剪刀吸附於餐盤上,利用餐盤上的尼龍搭扣,將食品固定在餐盤內。航太員取食的食品都應符合在微重力條件下的使用要求,無不可食成分,不掉渣,不碎裂,所食用的餅乾、月餅或壓縮餅乾等乾燥食品均製成一口一塊大小,航太員要閉嘴嚼碎食用。復水食品均有相互粘結性,用勺子食用。飲料要用吸管吸食。餐後要將食品包裝及剩餘食品放入廢物收集袋內。這一切都是為了防止在微重力條件下,食品碎屑、水滴或包裝不至於在飛船座艙內漂浮,造成不可收拾局面。


    住 “挂”在艙壁上睡覺


  在微重力條件下,睡眠不受姿勢的限制,可以躺著睡,坐著睡,站著睡,甚至倒立著睡。不過在睡前一定要用一根帶子將自己固定在某個地方,否則當你睡著後,由於呼氣的推力會將你的身體推到空中,在艙內漂來漂去。


  睡眠安排在軌道艙內的睡袋裏。睡袋是一個具有長拉鏈的保暖織物袋,一般固定在一側光線較暗、噪聲較小的艙壁上。由於微重力狀態,航太員很容易鑽進睡袋內,拉上拉鎖,頭部在外,雙耳戴上耳塞,雙眼戴上眼罩,即可入睡。


  睡眠時手臂一定要放進睡袋中,把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著儀器設備的開關。同時是為了不給自己造成虛驚,因為在微重力環境中,頭和四肢有與軀體分離的感覺。國外曾有航太員在朦朧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邊的手臂,當成向自己飄來的怪物,嚇出一身冷汗。


    上廁所是“技術活兒”


  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大小便,是一個比較麻煩、比較複雜的事情,尤其是較長期軌道飛行時,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要設計出一套複雜的能除臭、供水、易於消毒的收集系統。其中抽水馬桶最為複雜,如果設計不好,拉出的大小便因微重力會從馬桶中飄出來,在座艙內到處飛舞,就好像“天女散花”,那就成為一場災難。


  航太員上天前要學會上廁所。上廁所的第一步是要將自己固定好。首先固定好鞋,然後固定好下身,雙手握住馬桶兩邊的扶手,但最要緊的是屁股必須與馬桶的邊緣貼緊,使馬桶內部與外邊完全密封。所謂“抽水馬桶”實際上不是抽水馬桶,而是“抽氣馬桶”。因為馬桶內不使用水,而是用氣。如果馬桶內部與外邊不能完全密封,氣流不能將大便帶走,馬桶也就不能正常工作。馬桶內裝有一台離心泵,馬桶的右前方裝有離心泵的開關手柄。打開離心泵後,葉片使桶內的空氣發生顫動。空氣的顫動可以使大便中成形的部分碎破,然後被吸進馬桶底部的大便收集器中。大便收集器內有一個大便袋。每次用完後大便全部裝入袋中,因此沒有臭氣散發出來。小便則用一個特製的漏斗收集。漏斗下方裝有一台水泵,可將小便收集和輸送到小便桶中。小便桶定期向宇宙空間排放出去。大便袋中的大便經壓縮處理,暫時存放在馬桶內,最後被帶回到地面上來。


  在短期軌道飛行時,則不需要複雜的系統,一切從簡。如軌道飛行1~2天,小便使用收集袋或“尿不濕”即可;大便一般在發射前地麵食用低殘渣飲食3天,起飛前又採取灌腸措施,用這樣的方法來控制,一般2天以內不會産生大便。


  我國載人航太還剛剛開始,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隨著飛船飛行時間延長,如何讓航太員生活起居更合理更舒適些,這是科學家繼續探索的課題。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