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載人航太夢圓金秋-輝煌神州系列
輝煌神州系列


 

神五副總設計師:未來幾年我國有能力探月
 
 
  來源:      日期:2003-11-21 14:11

 

  南方網訊 昨天(11月20日)是一個大日子!4年前的同一天,我國第一艘神舟號無人飛船發射成功。


  當神舟五號飛船的副總設計師鄭松輝把神舟五號飛船的模型交到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陳建新的手上時,全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鄭松輝在華工體育館給前來參加全國第八屆“挑戰杯”的各地大學生們作了一場題為“用成功報效祖國”的精彩報告。


  “從無飛船到有飛船,從神舟一號到五號,從無人飛船到載人航太實現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考驗,科研人員一直堅持不屈不撓的專業精神。”鄭松輝倡導大學生們要積極發揮創造性,要敢拼、敢闖、敢發明,哪怕最後得不到理想中的結果,也可以在創造和實踐的過程中鍛鍊創新的精神和積累研究的經驗。


  報告會後,鄭松輝和我們共進晚餐,披露了神舟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關鍵的核心技術別人不會輕易讓我們學到


  問:世界上第一個航太員太空飛行已經30多年了,載人飛船也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我們是怎樣一步跨過這30年,攀登世界載人航太技術的新高峰?


  鄭松輝(以下簡稱“鄭”):的確,我們一步跨過30年,短短的4年裏連續成功發射5艘飛船,每一次都是一個奇跡,這些都歸功於我們從一開始訂方案,就堅決按照國情,走自己的路線。


  在1992年載人飛船工程立項時,我們既沒有研製經驗,也沒有資料借鑒,連飛船啥模樣都沒見過,但我們都認為載人航太工程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誌,必須得搞上去,這種想法都嵌到我們每個人的骨子裏了。


  就是憑著這樣的“傻”勁,我們邁開了向載人航太領域進軍的步子。


  要在起步如此晚的情況下,躍升到一個這樣高的水準,我們實現的是“跨越式”發展,也就是在吸取了美國、俄羅斯的一些成功經驗下,跨步研製航太技術。


  問:但有外電報道説,中國的航太技術是完全借鑒前蘇聯和俄羅斯的,實際的情況又是怎樣?


  鄭:俄羅斯是航太大國,從載人航太工程來講,它是最領先的。載人航太初期的論證階段,我們確實請到一些俄羅斯的同行專家,進行技術交流和介紹,我們也從中吸取了他們的經驗和教訓。


  但在研製的過程中,神舟號飛船是由我們自行設計,具有智慧財産權的載人飛船。關鍵的核心技術別人是不會輕易讓我們學到的,而且很多數據還是靠自己不斷實驗、總結才靠得住。


  例如,留軌艙,也叫宇航員的回收艙。前蘇聯發射的飛船,這部分在脫離之後就廢棄掉了,而我們脫離之後的部分,可以繼續在太空遨遊,成為一顆我們的衛星,可以運作半年左右,為我們做各種各樣的空間探索和測試。


  問: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一些步子邁得很快。


  鄭:前蘇聯、美國在飛船正式載人太空飛行前,都進行數次飛船載猴子和狗的實驗,而我們由於有了國外載人航太的經驗,就沒有做過飛船載動物的實驗,直接就在神舟一號上採取飛船載模擬人,通過儀器,模擬真人在太空中飛行時身體的各種變化數據,並用模擬人提供艙內溫度、濕度、空氣含量、人體溫度等各種數據。


  未來幾年內我們完全有能力實現探月


  問:載人航太成功後,國人都希望中國人能早日實現登月夢想,現在我們有沒有登月計劃?


  鄭:登月跟探月不一樣。所謂探月就是從地球發射衛星,按一定的軌道,繞月球一圈,作為月球的衛星收集數據。而登月,就是把探測器降落在月球表面,還要從月球返回。它比起探月來説,難度更大,我們需要在探月完成後,再確定登月的計劃。但我很有信心,總有那麼一天,五星紅旗會在月球上飄揚!


  我們的航太計劃,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發射載人飛船;第二步是發射我國自己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是建造大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實現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


  目前可以説,我們已經比較圓滿地完成了第一步,如果按部就班,一兩年內神舟六號也可以基本完備。以這樣的進度,如無意外,未來的幾年內我們完全有能力發射衛星,作為月球的衛星,實現探月。


  哥倫比亞號的意外使我們更嚴格地檢測每個環節


  問:今年,一些意外,對很多國家來説,都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這些意外有沒有給我們神舟五號的發射研製帶來壓力呢?


  鄭:壓力肯定是有的,尤其是美國哥倫比亞號的意外。別人都做了那麼多年,成功了100多次,但意外還是發生了。我們非常謹慎地重新檢測了每一個環節,思考任何一個有可能發生偏差的細節,重新測試、敲定。


  例如,俄羅斯今年發射的,落地時候與預算偏差了400多公里。從這件事中,我們也必須重新計算神舟五號落地的位置和考慮所有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因為內蒙古與蒙古交接,稍有不慎,飛船就會降落在蒙古。因此,我們除了計算風速、阻力等因素外,還給迎接飛船的工作人員準備了護照。


  還有巴西第3枚VLS型衛星運載火箭在發射前最後測試中發生人員傷亡慘劇,使我們的測試都相當謹慎,制定一套相當詳細的品質管理制度,不容許有任何閃失。


  問:神舟五號成功後,中國的航太事業發展受到世界更密切的關注,甚至特為中國太空人創立了新的英語單詞“Taikonaut”,中國以後的航太前進路在如此的矚目下,不容易走吧?


  鄭:目前,中國載人航太的實力排在世界第三的位置上,西方國家對“中國宇航員”用了音譯的手法發明瞭新的英語單詞“Taikonaut”,這既是對我們所取得成績的肯定,也表示了對我們航太事業的深切關注。壓力肯定是有的,但壓力的出現,往往會成為動力,幫助我們做最好的檢測和預算。


  在壓力面前,我們只會更塌實地走下去。


  參加“挑戰杯”拍賣獲獎同樣值得慶賀


  問:您對這次“挑戰杯”的參賽作品印象如何?


  鄭:他們的作品都很具創造性和實用性。大部分的作品既有超前的意識,又有可産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實用價值。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洪水救助船。它的設計簡單,並且結合了南方水潮的特點,在發洪水的時候,完全可以利用它來進行組團救治和個人自救。


  問:有些學生認為自己的成果能被拍賣,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要比獲獎更重要,您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鄭:成果被轉化成技術,甚至申請專利,投入使用,服務社會,服務人群,當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成果被拍賣,我認為,是不能與“獲獎”相比較的。


  成果或技術轉化成生産力與獲獎,是兩回事,兩者之間不存在著可比性。


  就如一個研究所或一個企業,在研發新産品或課題的時候,都有研發梯隊,有些是為長遠計劃作打算的,有些可能兩三年內就見效了。


  同樣道理,如果有些參賽的作品是屬於國家、社會長遠發展規劃中的,或對人文科學有卓越研究意義的,它們不可能在短期內轉化成生産力,當然就不可能被企業相中、拍賣出去了。但它們同樣有資格獲獎。


  拍賣和獲獎同樣值得慶賀!


  問:有的大學生滿懷激情地參加“挑戰杯”,可能有些成果並不是怎麼貼切這個社會的發展,又或者有些成果根本不能進入決賽,但他們為此花費了不少金錢、時間和精力。


  鄭:大學生有勇氣參加“挑戰杯”,無論結果怎麼樣,都是代表了一種理想、一種創意、一種開拓進取的精神,是一件好事。這正是我們國家目前青少年所比較缺乏的。


  我認為,“挑戰杯”必定可以越辦越好,規模也將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受社會的關注,可能會有一些意向直接成為課題,帶到高校中去,直接吸收先進的、有爆發力和創造力的思想。


  我要把這些“挑戰杯”科技成果的介紹帶回去,説不定,哪天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一些富有創造性的作品,引進我們的空間技術研究。


  問:航太事業的發展需要怎樣的人才?廣東高校具備培養這類型人才的實力嗎?


  鄭:實際上,航太事業發展涵蓋了很多學科,這些學科在各所高校都基本有開設,只要立志於為我國的航太事業發展作貢獻的學生,我們都很歡迎。


  廣東的高校這幾年發展得相當快,我們空間技術研究院也考慮在華南理工大學設立獎學金或研究生免試推薦名額,讓更多有興趣和有實力的年輕人加入到我們的隊伍當中來。


  楊利偉成為“第一人”勝在心理素質


  問:楊利偉能夠成為“第一人”,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鄭:一個航太飛行員,心理素質相當重要,因為他要面對很多突發事件,需要冷靜地處理。楊利偉的心理素質比較強,他的心律在各種模擬測試中,一般都能保持在60多下的水準,只有1次是72下,然後又慢慢地回落下來了。


  出發到太空的當天,他不是自己醒來,而是被人叫醒的。


  採訪結束的時候,我們請鄭松輝在“挑戰杯”記者證上簽名,作為留念。


  鄭松輝樂呵呵地放下筷子,一邊簽名,一邊笑著説,“這可是一張特別的記者證,因為今天是神舟一號的4週年紀念日,是一個大日子。”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