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載人航太夢圓金秋-輝煌神州系列
輝煌神州系列


 

中國探月計劃首席科學家:要做四件事 技術有保障
 
 
  來源:      日期:2003-10-13 16:34

    中新網10月13日電 10月15日至17日,也就是本週三至週五之間的某一天,執行首次載人航太飛行的“神舟”五號飛船將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進行載人航太飛行的國家。
  據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新聞夜話》消息,此前于本月4日在京舉行的2003年“世界空間周”開幕式上,國防科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將繼續開展太空探索計劃,在未來的時間裏,中國還將進行登月飛行的試驗。
  中國的探月計劃於今年正式啟動,進展順利。據報道,探月路線已經確定,最快三年內,中國將發射繞月飛行的月球探測衛星。中國探月工程計劃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不久前在接受中央電視臺專訪時,介紹了這項“嫦娥工程”的相關情況——
  1 中國探月工程要做四件事
  歐陽自遠介紹,中國這次探月工程計劃準備做四件事情——
  一、要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影像,就是獲取它的立體圖像;
  二、要分析月球的14種元素,它的資源的含量和分佈。美國已經做了5種有用元素的全月球分佈,我們希望能夠做得多一點;
  三、準備探測整個月球表面的土壤,這一層土壤裏面有非常有用的一種資源,就是可控核聚變的原料——氦3,探測它整個分佈的情況,哪兒的儲量多,哪兒比較少,今後很可能集中在某一個地區開發,這是國際上目前別人還沒有做的;
  四、要探測距地球4萬到40萬公里這麼一個範圍裏面空間的環境。因為對於我們來説,這是通向月球的一個通道,整個這麼長的距離裏面的空間環境,對我們地球的環境、地球今後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2 探月,我們的火箭、衛星沒問題
  歐陽自遠説,發射月球探測衛星主要依賴火箭。我們國家的火箭發射能力,現在可以直接到達月球,或者經過一個轉折,在地球發射同步軌道衛星,然後再進一步加速而到達月球,這都是可以實現的。火箭沒問題,衛星也沒問題,我們的探測儀器也沒問題。我們可以説叫整裝待發,一聲令下,就可以把它組合起來,來實現我們的目標。
  這個組合的過程,大約需要兩年半到三年。因為這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另外,每一期的探測目標是不同的,我們要做不同的儀器,所有儀器都要經過嚴格檢驗。
  至於中國人何時能登陸月球,歐陽自遠説,計劃中大約要花十幾年的時間,實現三次月球的探測,第一步,派環月的衛星探測;第二步,要進行軟著陸和月球車的巡視探測;第三步,派機器人探測月球,還要取回樣品,返回地球,這是一個更為艱難的工作。這都是跨越式的發展。在實現了這些目標之後,才有可能進行載人的登月。
  3 月球上能源夠人類用上萬年
  談到人類探月工程的戰略意義,歐陽自遠説,月球上有極其豐富的一些特殊資源,這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和支撐。比如説它的鈦礦、鐵礦、鈾礦,特別是像稀土礦、磷礦、鉀礦等,多種資源都非常豐富,儲量巨大得難以想像。另外一種就是地球上很稀少的氦3。
  歐陽院士介紹説,月球有一層土壤,而太陽一直在發射太陽風——一種帶電的粒子,可以注入到土壤表面,而這些太陽風的組成裏頭就有氦3。氦3是從太陽風注入到月球表面的,附著在土壤顆粒的表面。因為月球的土壤經常被小行星撞擊,一撞以後,土壤就翻來覆去,大約每四億年月球的土壤就要翻一次,所以月球的土層當中吸收了很多氦3,且含量比較平均。月球有46億年的年齡了,氦3儲存量非常豐富,根據初步計算,氦3在月球上的儲量約有100萬噸到500萬噸。
  氦3是可控核聚變的重要原料。中國一年的發電量,大約只需要最多不超過10噸的氦3,而全世界的需求約在100噸或者多一點。這樣計算下來,月球完全可以提供人類社會用上萬年的能源需求,這是非常誘人的、有巨大前景的一種資源。
  怎麼把月球上的氦3用到地球上來呢?歐陽自遠説,已有很精細的設計,來開發利用氦3,比如説怎麼從土壤中提取它,怎麼利用月球本身的能量把它液化。氦3是氣體,把它液化以後裝在高壓罐裏面,再用太空梭或者別的運回來。一架太空梭大約可以運30噸,大約三趟到四趟,就可以運100噸回來,這就相當於地球全年的用量。而我們中國的用量,大約只要一兩個汽車就可以裝完了。
  4 先行者將佔據最有利位置
  從1969年美國成功登月以後,月球探測沉寂了有幾十年。但近幾年,一個新的月球探測熱潮已經到來。美國不久前宣佈了“新前鋒”月球探測計劃,明確今後的深空探測以月球為主。歐洲空間局今年就要發射首顆月球探測器,在2020年前後完成月球的基地建設。還有俄羅斯、日本、印度,也都提出了各自的計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歐陽自遠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掀起的探月高潮,主要是冷戰的需求、政治的需求,不過它仍然推動了各方面技術的發展,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對月球採回來的樣品,需要很長的時間進行研究,去理解,去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階段。然後大家經過這些研究,進一步認識到一點——月球上有如此豐富的資源,如此豐富的能源,而且月球是那麼好的一種特殊環境,因此人類要重新認識月球,重返月球。
  月球會不會成為又一個人類展開爭奪的場所?對此歐陽自遠認為,我們經常拿地球的問題去看月球,地球資源比較匱乏,而且爭奪比較嚴重。而月球是一塊沒有被開發的處女地,它的資源儲存量又是如此巨大,而且不能夠大量開發——誰也沒有能力大規模地工廠化開採。
  儘管如此,誰先上去,誰當然就更有優勢。人類需要開發利用月球,把地球和月球連成一體,來共同支撐我們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儘管月球不屬於任何國家和個人所有,但是最早去開發的人一定會站到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無法避免的。
  5 月球環境不適合人類居住
  那麼,像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在有生之年有沒有可能到月球上去旅行?
  歐陽自遠説,至少最近30多年的範圍內,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條件。至於説以後,比如説50年、80年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月球旅行可能成為一種非常方便的事情。
  但是,他風趣地説,假如你真到了月球,你將會感到失望,因為你看到的那種景觀是你難以想像的——月球並不像地球這麼美好。事實上,地球是宇宙中最美麗的一顆星,而月球是最荒涼的一顆。
  人類能不能到月球上定居?歐陽自遠回答,在月球上實現地球移民無論如何都是不上算的,都是沒有前途的。月球是一個不適宜於人類移民和定居的星球,因為它的條件太嚴酷了,沒有水,沒有空氣,説話誰也聽不見。地球的人口要增長,人類必然希望能找到另外一個星球來作為移民點,最適當的是火星而絕對不是月球。火星現在有計劃,大約經過200年的改造,可能能夠實現接近於地球的環境。——當然這也是個非常艱難的過程。
  而月球環境,不可能去改造它。第一,它沒有大氣,不可能有一個大氣層,因為它太小了,抓不住這個大氣,所以它是真空狀態。既然沒有大氣,你説話誰也聽不見;既然沒有大氣,照著太陽的地方溫度是一百二三十攝氏度,熱得要命,而陰影的地方溫度是負一百五六十攝氏度,溫差極大。總之,那是一個非常惡劣的嚴酷的環境。
  所以,從現在我們對月球的了解來説,在月球上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畫面——人類定居在月球上,然後指著天上的一個藍色星球説,我們的祖先就來自那個星球,那就是地球。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