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載人航太夢圓金秋-輝煌神州系列
輝煌神州系列


 

載人航太權威人士解密中國航太發射隊伍成長過程
 
 
  來源:      日期:2003-10-13 09:28

    中新網10月13日電 原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站長,現任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發射場系統副總指揮崔吉俊,日前接受了光明日報的採訪,就中國航太發射隊伍的成長過程,進行了解密。下面是這次訪談的內容:
  記者:您剛接任發射測試站站長的時候,正面臨著充實組建載人航太發射隊伍、探索載人航太發射模式的重任,當時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崔:那時候面臨很多困境,最大的困難還是人才問題。充實組建載人航太發射隊伍是從1995年底開始的,大概在1996年初基本完成了編制調整,後來又招收了一些新學員,載人航太發射隊伍才算是充實起來。我們招收的新學員都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參加過大型發射任務,沒有接觸過航太發射,所以沒有任何經驗。地面發射勤務隊伍也大都是剛剛入伍的新兵,更沒有經驗可談了。再説我們那時候執行大的任務也比較少,只有1994年和1996年發射過兩次衛星。當時要求轉業的人也比較多,所以很欠缺懂技術、有經驗的專業骨幹。
  記者:這可能是發射場最大的局限性:沒有任務就無法鍛鍊隊伍。
  崔:對。因為沒有條件,好多東西要靠我們自己去摸索。我當時提出來“以我為主、靠前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是想發動大家積極主動、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迎著困難上。整個隊伍好幾百人,我只能派一些骨幹去學習,到研製部門跟蹤産品試驗情況。為了盡可能多培養、多鍛鍊隊伍,我們也爭取到了一些課題研究。主要是發射場系統的軟體開發,像加注供氣系統的軟體、非標準設備(垂直廠房的大門、垂直廠房和發射塔架的吊車等)的控制軟體、測試廠房大型空調控制軟體等。當時我們把主要技術力量集中起來,到設備廠家去,一邊跟蹤學習,一邊開發軟體。這個工作進行了將近三年才完成。這樣我先培養起來一些骨幹,再帶起來一批人,逐漸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技術隊伍。這個辦法很有效,一方面鍛鍊了隊伍,另一方面因為是自己搞出來的東西,很熟悉,操作起來胸有成竹,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記者:火箭測試發射系統和地面設備系統加起來大約有幾百個崗位,光靠幾個技術骨幹還不行。
  崔:要培養出一支成熟的發射隊伍,必須通過實際的操作訓練。飛船發射前要先進行一次飛船、火箭和發射場系統的合練,這是培養和鍛鍊隊伍的最好機會。所以從開始充實組建發射隊伍起,我就一直盼著載人航太任務開始合練的那一天,從1996年盼到1997年,從1997年盼到1998年,終於盼到了合練開始。可是合練開始後,才感到我們之前所做的準備工作和預想到的困難、阻力都遠遠不夠。
  記者:要探索一種新的發射模式也很困難。
  崔:對。我們搞了四十多年的衛星發射,有一套固定的發射模式,但這些東西對載人航太發射來説有好多就不太適應了。原來熟悉的東西突然不熟悉了,一下子覺得對工程特別陌生。載人航太到底採取什麼樣的發射模式,怎麼樣組織發射、怎樣組織指揮、怎樣進行品質控制和安全控制,都不很熟悉,各種規章制度也不健全,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開始我們還是有點守舊,按原來發射衛星的指揮模式,由參謀擔任火箭系統指揮。有一次匹配測試中出了點兒問題,作為指揮應該趕緊把人召集起來,分析解決問題。結果他宣佈停止測試,不往下做了。當時張建啟同志就跟我們説,由參謀擔任火箭指揮,不能及時處理問題。載人航太工程系統龐雜,必須要創新一種適合於它的發射模式。後來我們就採取措施,把指揮升級,火箭指揮、0號指揮都由站領導擔任。就這樣走一步改一步,逐漸形成現在的指揮模式。
  記者:合練雖然不是正式發射,但它卻是進入載人航太工程發射的序幕,不亞於一次正式發射。
  崔:那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合練。載人航太工程技術十分複雜,參加單位又多,協調難、組織指揮難、管理也難。從客觀上講,不管是試驗隊還是我們,合練都是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不包括操作問題。我最擔心的就是我們的人員出現操作上的差錯,為此我還專門把這幾十年來在發射過程中出現的事故和問題羅列出來,讓大家引以為戒,別人吃塹,我們長智。
  記者:您覺得當時主要的矛盾在哪?
  崔:主要還是因循守舊,思想沒有解放出來,總想著以前衛星發射中的種種做法。實際上載人航太發射和過去的衛星發射有很大的差別,必須花大力氣創新和整頓。我們也針對關鍵環節、關鍵技術、關鍵難題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制定了試驗文書,對各種操作和試驗規章制度做了明文規定。另一方面是思想工作,一定要讓大家重視起來。載人航太發射不允許走過場,不是看一下就算檢查過了,工作做個差不多就行了。最主要的是發動大家多學習,平時多看圖紙,向試驗隊的老師們學技術。
  記者:最缺的還是人。
  崔:對。許多人思想不是很穩定。當時我們控制系統的指揮在1996年剛開始培養的時候他就想走,後來一直留到2000年,把“神舟”一號打上去,後面的人也帶起來了,也算是完成了他的使命。我當時就説,我們所從事的航太事業,可能不會讓我們幹一輩子,也可能不會讓我們幹20年、30年,但是,我們幹一次就得幹好。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説,我們的職務不可能在身上帶一輩子,甚至離開隊伍後別人就不承認,但是我們通過任務鍛鍊出來的素質和能力將伴我們終生。我希望年輕人熱愛事業、獻身事業,為我們的事業增添光彩。
  記者:合練當中您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崔: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們鍛鍊出來了一支航太發射隊伍,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載人航太的、行之有效的發射模式,建立起了一套嚴格的試驗秩序,完成了一大批試驗文書。這些東西對後續的發射任務非常有用,下一步衛星的發射也準備採取這種模式。
  記者:將來我們還面臨更多、更大的發射任務,您覺得我們這支發射隊伍能勝任嗎?
  崔:經過合練的鍛鍊,又經過了這幾次發射任務的考驗,我覺得目前這支發射隊伍是歷史上最成熟的時期。只要我們保持清醒頭腦,繼承和發揚過去好的試驗作風,任何時候都不麻痹大意,認真對待每一步操作,將來的發射任務都能夠勝任。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