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載人航太夢圓金秋-輝煌神州系列
輝煌神州系列


 

神五”總設計師專訪:與俄載人飛船相比怎麼樣
 
 
  來源:      日期:2003-10-09 15:09

    夕陽西下,遠處的茫茫戈壁、身旁的白楊樹、紅柳交相輝映,展示出美麗的西部大漠畫卷。在神舟飛船發射基地,“神舟五號”的總設計師戚發軔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這位滿頭銀發的老航太人,在“神舟”上傾注的心血是無法估量的,飛船上的每一個部件、研製過程中的每一次經歷,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記者:為何我們的載人航太選擇從載人飛船開始,而沒有選擇太空梭?
  戚發軔:6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已經開始搞載人航太,其實從當時,我們就開始考慮,但是條件還不具備。1970年,中國第一顆衛星上天,而後我們集中精力搞衛星,成功地發射了許多衛星,開始有了一定的航太基礎。到1986年,“863”計劃啟動,其中包括載人航太的領域,載人航太的嘗試開始擺上桌面。
  當時,對於載人航太以什麼起步,有過爭論。有不少人主張搞太空梭,因為當時太空梭屬於高新技術,可往返利用。但包括我在內的一些人也認為,太空梭太複雜、投入大、投效比不是想像中那麼好。複雜的東西有時意味著不安全、不可靠。另外,太空梭對航空技術、飛機技術的利用和依賴比較大,但這方面我國也是弱項。考慮到我們已經成功發射了返回式衛星,有飛船可以借鑒的地方,而且就太空梭而言,在發射段和返回段,要確保安全的難度很大,因此我們最終選擇搞載人飛船。
  記者:神舟飛船目前的技術水準在國際上處於什麼地位,與俄羅斯的載人飛船相比怎麼樣?
  戚發軔:我們的起點明顯要比60年代前蘇聯的飛船起點高。前蘇聯的第一艘飛船十分簡單,僅僅為了顯示“一個人能上天、轉一天就回來”。到了80年代,前蘇聯才開始搞多功能的天地往返飛船———聯盟TM飛船,並一直使用到現在。而我們“神舟”飛船起步時,就作為多功能的天地往返宇航器,與目前俄羅斯使用的飛船已沒有多少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比俄羅斯飛船的性能還好。
  如俄羅斯飛船的直徑只有2.2米,3個人在裏面太擠了。而我們的飛船返回艙直徑有2.5米,比它大30%左右,我們返回艙的可利用空間,在目前世界上在用飛船中是最大的。又如,飛船軌道艙在分離之前,可以在運作中為宇航員提供活動空間,並可作實驗。但俄羅斯飛船在返回時,就把這個軌道艙作為“垃圾”扔在宇宙空間,可我們的軌道艙還能運作半年,有動力、電力、控制系統,可以做科學、技術實驗,併為今後解決交會對接技術提供方便。
  俄羅斯近年來也作了一些改進,今年發射“聯盟—TMA1”飛船就是新改進的型號,但回收時偏離預定地點460公里,這説明改進後新問題還不少。
  記者:我們在神舟飛船的研製過程中,有沒有利用國外的合作項目?
  戚發軔:這個問題,經常有人問我。我可以明確地説,沒有。我們曾經很想,但沒辦成。後來,我們還是決定———自己幹。
  記者:我們載人飛船的無人實驗僅僅作了四次,就上天,這樣科學嗎?有保障嗎?
  戚發軔:我們之所以少,不是為了少實驗而少實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確實是受到資金的限制。但我們經過各種專家、實驗評審,我們有信心。從“神一”到“神四”,我們作了很多改進,神舟一號,是考核一些基本的技術;從神舟二號起考核上天的狀態,齊全配置;到神舟三號、神舟四號,各種模擬載人安全保障的設備、程式和試驗都進一步完善。在整個過程中,按計劃考核一些內容,並及時解決各方面問題。
  記者:“神五”飛船對於許多老百姓而言,好象並不能帶來什麼,僅僅存在象徵意義,你如何看這次發射?
  戚發軔:確實,應該説“神五”如果成功,有很大的象徵意義。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如今,地球資源正在進一步減少,我們的煤、天然氣資源都有限,但地球外太空有太多的資源和寶藏,如果我們不在載人航太上有突破,將來太空就沒有中國的地位。
  在神舟飛船之後,我們還有二期規劃,這將使我們的載人技術一步步成熟,從這個意義而言,“神五”是一個實質性的開始。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