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載人航太夢圓金秋-輝煌神州系列
輝煌神州系列


 

目擊神舟三號著陸
 
 
  來源:      日期:2003-09-28 13:59

   ●目擊神舟三號著陸:模擬人依然笑容可掬
4月1日下午4時25分,內蒙古中部“神舟”三號飛船著陸場。
天空,4架直升機已飛臨長約60公里、寬約36公里的著陸區空域;地面,數十輛新型測控設備車和搜索車,早已在指定區域各自待命。一張立體搜索網,在廣闊的天地間悄然展開。
此刻,于3月25日升空的“神舟”三號飛船在22分鐘前返回艙與軌道艙分離。返回艙脫離圓軌道,正向著祖國的懷抱、向著我們疾馳而來。
天空湛藍澄明。4架直升機從四個不同的方位,跟蹤、搜索穿越大氣層的飛船返回艙。
16時31分,飛船進入距離地面80至40公里的稠密大氣層區域。它以每秒近8公里的驚人速度與大氣劇烈摩擦,使飛船表面燃燒起火並産生電漿鞘套,形成電磁遮罩而進入“黑障區”,導致地面與飛船在數分鐘內失去通訊聯繫。飛機在盤旋中焦急地等候下一步行動指令。
地面北風陣陣。測控車上,我國自行研製的多目標跟蹤雷達直指蒼穹,各種跟蹤測量設備翹首以待,車載遠端監控系統不斷接受著來自北京指揮控制中心的資訊。手錶的秒針伴著咚咚的心跳,人們在難耐的寂靜中等待著飛船衝出“黑障區”的那一刻。
“回收二號發現目標!”著陸場測量站的報告,使所有的人頓時活躍起來。隨即,各種資訊通過北京指控中心源源傳回指揮車,車載“態勢系統”的大螢幕上,電子數字地圖生動地顯示著整個現場的搜索情況。當飛船距地面30多公里時,地面向飛船發出“回收主電源接通”的重要指令。隨即聽到報告:“回收著陸程式啟動!”
“空中搜索開始!”命令傳來,飛機執行搜索飛行。16時38分,空中傳來“嘭”的一聲震響,表明面積達1200平米的主降落傘已在距地面約10公里處打開。直升機“超短波定向儀”上的內設信號燈剎那間令人欣慰地發出亮光———它已迅速捕獲了飛船上信標傳出的信號,引導飛機向預報落點直撲過去。
車隊開足馬力駛向預報落點。車內電子地圖上,代表四架直升機的四色曲線開始向預報落點會聚。“跟蹤正常……”各種資訊數據源源不斷傳來,車載電腦顯示屏上各種相關數據在不住地跳動,地面搜索回收系統牢牢地“鎖定”了飛船的行蹤。
“地面發現目標!”因激動、喜悅而聲音發顫的報告聲使人心跳加速。抬眼望去,降落傘拽著拋掉防熱底蓋後的飛船返回艙,正劃著優美的弧線,緩緩向我們頭頂飄來。
16時51分,在距地面約1米的高度,返回艙緩衝發動機驟然噴出火焰,托舉著“神舟”平穩著陸,並自動拋掉了降落傘。直升機隨即在距返回艙約200米處降落。
表皮被大氣層燒灼成深褐色的返回艙平穩地“坐”在地上。看起來,這天外歸客一切正常,完好無損。從舷窗向裏窺視,可望見飛船起飛前安置在座椅上的“模擬人”,仍笑容可掬地坐在那兒。
搜索車輛陸續趕到著陸點。第一批工作人員迅速奔向前去。他們打開艙門,用棉被矇住艙內幾大箱“生物科學試驗樣品”,然後把它們搬出來,放進事先準備好的保溫箱,抬上直升機。這架直升機隨即起飛———科學家們正等著看他們的試驗結果。
大家鼓掌、歡呼,熱鬧非凡。指揮長説,我們還要對返回艙作進一步現場處置,然後關閉艙門。大部分搭載物將暫時留在艙內。
明天,我們將護送“神舟”到指定地點。(范炬煒、劉程)

來源:《解放軍報》 2002年4月02日

●猶如一個火球飛速下降 “神舟”三號著陸現場目擊



4月的內蒙古草原空曠而沉寂。“神舟”三號飛船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7天后,今天就要歸來了。
4月1日下午4時,離飛船著陸還有50分鐘,記者跟隨地面搜索分隊,準時到達著陸場。不一會兒,天空傳來飛機的轟鳴聲,4架直升機按計劃到達著陸場上空,它們將從4個方位跟蹤、搜索穿過大氣層、降落到地面的飛船。
地面上,數十輛藍白相間的新型測控設備車在兩個無名高地上展開,各種跟蹤測量設備翹首以待,時刻準備捕獲目標。地面搜索分隊的車載儀器不斷接收著來自北京指揮控制中心的資訊,指揮人員密切監視著顯示屏上的飛船飛行狀態。
一張立體搜索網,在廣闊的天地間悄然展開。
“飛船調姿”、“軌道艙分離”、“制動開始”、“推進艙分離”、“再入大氣層”,遍佈各地的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依次發出了指令。
16時03分,“神舟”三號飛船開始按照設計的軌跡,經過一系列的太空動作,脫離軌道,向著自己的家園奔來。
飛船以驚人的速度與大氣層劇烈磨擦,猶如一個火球,船體外部産生電漿層,形成電磁屏,飛船進入黑障時,致使地面與飛船通信暫時中斷。著陸場霎時變得異常寂靜。飛船要在黑障區運作數分鐘。留給回收部隊捕獲目標的距離越來越短,時間越來越少。
時間一分一秒地向“零時”逼近,飛船與著陸區的距離越來越近。
“回收一號發現目標!”100公里外的前置雷達站傳來的報告打破了短暫的沉默,這個雷達站變被動搜索為主動搜索,採取了反射式跟蹤,在黑障區準確捕捉到了目標。這一技術不僅解決了我國航太器回收中的重大難題,也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指揮員們一陣欣喜,同時,心也縮得更緊了。
“神舟”三號在飛速下降……
“空中搜索開始”。
密碼下達,只見在搜索指揮車內顯示的電子地圖上,代表4架直升機的四色曲線開始向預報落點匯聚。指揮員拿著地圖,根據落點預報,不斷分析著落點範圍,研究著行車路線。車上的新裝備“搜索態勢系統”準確地顯示出空中分隊、地面分隊的行進情況以及地形、地貌等各種資訊,為指揮部的及時決策提供依據。
“回收二號發現目標”,根據前置雷達站提供的引導數據,著陸場測量站在第一待點準確捕獲目標。當飛船距地面30多公里時,測量站操作員果斷地向飛船發出“回收主電源接通”的重要指令,這又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神舟”三號的回收主電源能否在此時打開,直接關係到飛船能否順利著陸、回收。
人們又一次屏住了呼吸。
“主電源接通,回收著陸程式啟動。”
“跟蹤正常”,有關飛船的各種資訊數據源源不斷傳向空中和地面的搜索分隊,車載電腦顯示屏上,各種相關數據在不斷的跳動。
16時38分,晴空迸發一聲驚雷,標誌著飛船降落主傘已打開,大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空中。地面搜索分隊在急馳!搜索救生隊員在守望!
“回收三號發現目標!”,空中搜索分隊傳來令人激動的消息。只見在藍天白雲間出現了一個五彩的斑點,“神舟”三號張著巨大的降落傘,宛若一位身披彩衣的飛天女,在湛藍的穹頂踩著優美的弧線,輕盈地向地面飄來。
“神舟回來了!”。
伴著搜索車輛發動機的轟鳴,搜救隊員立即登車,按照北京中心通報的落點,迅速標定位置,熠熠生輝的橘紅車隊仿佛一條火龍風馳電掣般向飛船奔去。
2002年4月1日16時51分———一個永載中國航太史冊的時刻。
我國于3月25日從酒泉載人航太發射場發射升空的“神舟”三號飛船,遨遊太空6天18小時、在預定軌道上環繞地球運作108圈、巡天540余萬公里後,準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我國載人航太第三次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劉程 孫陽)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02年4月02日 (責任編輯:劉克)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