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旱區小鎮奏響抗旱救災集結號

時間:2010-04-29 10:53   來源:新華網

  百年不遇的特大乾旱,大地龜裂,江河干涸。持續的旱情牽動著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領導的心。2010年3月20日上午,一輛中巴車緩緩駛進師宗縣葵山鎮峰龍潭村委會大麥地村,這一天,我們可親可敬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這裡視察抗旱救災工作,溫總理的到來不僅讓這個僻靜的、乾渴的小村子頓時沸騰了,更激發了當地各級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戰勝旱災的堅強信心和無窮力量,一個個抗旱救災的集結號漸次在葵山鎮山鄉大地奏響……

  葵山,一個有著“溫泉之鄉”美譽的小鎮,轄 10個村委會、46個村民小組,共40500人、10880頭大牲畜。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自2009年7月以來,正侵襲並迅速漫延到師宗,到葵山鎮的山鄉村寨。2009年10月初,葵山鎮峰龍潭、馬廠、山烏果等村相繼向鎮黨委報告,飲水困難的群眾在不斷增加,抗旱保民生和保穩定的重任擺在了眼前。為了群眾利益,為了一方百姓。鎮黨委及時召開專題會議統一思想:“旱情正在不斷加重,我們要做最壞的打算,做最早的準備,我們才能打贏這場抗旱救災保衛戰。”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在這危難時刻,鎮黨委沒有怠慢,沒有等、靠、要,而是高瞻遠矚、超前謀劃、積極應對,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團結帶領全鎮各族人民查水、節水、蓄水、找水、送水、管水,一場艱辛的抗旱救災保衛戰集結號角聲在乾涸的金馬河畔響起。

  “查清水量,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家底!”

  葵山鎮的水資源在平常年份相對於師宗縣其他鄉鎮來説較為豐富,全鎮共有20座水庫、2589個小水窖。但面對旱災嚴重的特殊年景,現存水量有多少、灌溉農田要多少、人畜飲水要多少,這些答案仍是未知數。為了深入做好抗旱救災工作,2009年10月中旬,鎮水務所迅速組織力量,對全鎮的水庫、壩塘、水窖的蓄水情況進行入村入戶普查測算。結果剛出來,水務所所長黃美良在第一時間趕到鎮黨委書記辦公室進行彙報:小二型龍潭沖和段家河水庫已乾涸;長田、小白得、寨上、納河4個小壩塘已乾涸;小馬廠、白馬村等4個泵站已無法提水;水窖能蓄4.8萬方,目前存水4000余方;竹箐河和大沖水庫若不能按期竣工蓄水,地利找等6個村委會的春耕生産用水沒有保障;金馬河源頭串花洞往年日出水量2.6萬方,今年只有0.45萬方……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不等黃美良彙報完,鎮黨委書記梁智林即刻安排辦公室通知鎮四班子領導召開緊急會研究抗旱工作。

  “要抗大旱,須儘早蓄水,而且要想盡一切辦法蓄!”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水。掌握蓄水情況後,鎮四班子領導充分認識到旱情的嚴重性和抗旱的緊迫性,每個人的心情都變得十分沉重。為搶抓時間,鎮黨委果斷做出決定:要抗大旱,必須儘早蓄水,並且要想盡一切辦法蓄!竹箐河和大沖水庫是葵山農業生産用水的主要水源點,庫容量550萬方,灌溉面積15000畝。為確保2010年5月春耕生産供水,在水庫除險加固過程中,鎮黨委提出“邊施工、邊蓄水”的策略,及早關閘蓄水。水務所黃美良每天都要到工地檢查工程品質並查看蓄水情況,鎮黨委書記梁智林更顯焦慮,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蓄水情況,幾乎每天都要問水務所同一個問題:“今天蓄了多少水?”。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為了心理踏實,他平均每兩天就要到水庫上查看蓄水情況,看看水位上升了多少。葵山分山區和壩區,山區是重旱區,群眾生産生活用水都是靠地窖來蓄水,為了讓有限的、珍貴的水少蒸發一點,鎮黨委宣傳發動群眾進行抗旱自救,採取挑、拉、攔、提、引的辦法,將各處閒置的水資源匯聚到家中和田間地窖,截止2010年3月初,全鎮水庫蓄水達540萬方,水窖蓄水達2萬餘方。

  “要自救,必須倡導節約用水!”

  數日來持續的乾旱,水資源在不斷減少,旱情在不斷加重。鎮黨委清醒的認識到:大旱之年要自救,必鬚髮動群眾節約用水!2009年11月底,為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救災工作,鎮黨委成立抗旱救災工作機構,制定抗旱救災應急預案,在全縣率先召開抗旱救災動員大會,號召廣大幹部、群眾、教師、學生爭當節約用水模範,為抗旱救災工作勇立新功。機關幹部走上街頭大力宣傳“珍惜水資源、節約每一滴水”,確保節水抗旱家喻戶曉、老少皆知;普通群眾也積極行動起來,在村幹部的組織下,紛紛帶上自家的農具到水渠上清淤,確保水渠暢通無阻,做到不浪費每一滴水,截止2009年12月15日,全鎮共清理溝渠120余公里,投工投勞11000個;鎮自來水廠也對集鎮供水時間作了調整,由原來的全天候供水改為每天早上8:30至晚上7:00;馬廠完小明確規定,任何教師不準在校內洗一件衣服;峰龍潭完小要求三個學生用一盆水洗臉,學生食具集中清洗。為降低農業生産耗水量,鎮農業中心宣傳動員群眾對3000畝農田實行“水”改“旱”,推廣運用節水農業科技,對2萬畝玉米實行地膜全覆蓋。

  “找到新水源,就找到了新的希望!”

  當2010年新年的鐘聲敲響之時,乾旱仍在持續漫延,飲水困難的人畜數字正呈直線上升,各村群眾生活用水頻頻告急。飲水困難的人畜已達1.5萬人、4273頭,災情涉及10個村委會24個村民小組,因乾旱直接造成經濟損失2500余萬元。“水是生命之源,民是國之根本”鎮黨委深知這句話的內涵。2010年1月中旬,黨委召開抗旱救災形勢分析會,熟悉水情的嚴工告訴大家:“如果找不到新的水源點補充水量,僅靠現有的庫存水是不能堅持到5月份的”。鋻於原定調水計劃無法實現,鎮黨委及時調整抗旱救災預案——尋找新水源。找到新水源,就找到了新的希望!但人在明處,水在暗處,要找到一個潔凈的水源,實屬不易。黨委號召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共同攜手尋找生命之源。山烏果村委會海子村小組長殷倫保,憑著勤勞的雙手和堅強的意志,帶著村中的20多個青壯年掏地找水。就是這幫過去鋤田種地的農民,用手中的鋤頭和鐵鍬鏟泥巴,用雙手、繩索和皮桶提泥巴,奮戰600多個工日,掏下46米深時,終於掏到了地河,找到了“救命水”。基層黨員幹部如此,那麼普通群眾在做什麼?老寨村莊稼漢李存柱也在四處尋找水源,不久前他經過山裏的落洞,突發奇想:這個落洞在低窪之處,往年的雨水都會流進去,現在還會不會有水?第二天早晨,他拿著礦燈和繩索來到洞口,將繩子拴在不遠處的石頭上,然後拉著繩子一點一點向下爬。由於落洞狹小,在他進退兩難之時,靜悄悄的洞裏傳來了“滴嗒、滴嗒”的水滴聲。他不顧危險,繼續在山洞裏摸爬了100余米,終於找到清澈見底的池塘。經水務部門勘測,洞裏的庫存水量約1萬方,日出水量為600方,可滿足2萬餘人和8000余頭大牲畜飲水。目前,葵山鎮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共找到7個新的水源,現已啟用6個,日出水量1078方,另外1個正在緊張施工中。

  “送水,是我們的義務,更是我們的責任!”

  儘管找到了新的水源,但由於缺少運水工具,況且路途遙遠,很多群眾的生活用水依然困難。2010年3月,是抗旱救災的攻堅時期,不少群眾為了生活、生存,以每車80元的價格請人送水。此時此刻,鎮黨委沒有忘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各級黨員幹部更沒有忘記自己是人民群眾的“服務員”。按照“不因缺水而渴死一人和一頭大牲畜”的要求,鎮黨委及時發出倡議“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為群眾送水是我們的義務,更是我們的責任!旱區需要我們,請大家伸出援手,獻出愛心!”機關黨員幹部積極開展結對子送溫暖活動,為全鎮525個重災戶、特困戶、五保戶、孤寡老人和殘疾戶送水。各村黨總支積極響應,迅速組建由村組幹部、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大學生村官和農村黨員骨幹以及愛心群眾組成的抗旱先鋒送水隊,只要哪飲水有困難,就及時把清冽、甘甜的飲用水送到哪,並按照每人每天50公斤、每頭大牲畜每天25公斤的標準,以星期為單位印製水票發放給農戶,水票上印著戶主姓名、人口數量、大牲畜數量和本次取水數量,運水車開來後,農戶就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順序亮票取水,不僅避免了農戶取水時發生糾紛,又節省了工時。在各級黨員幹部的帶動下,部分普通群眾也主動加入到送水行列。在旱情持續的夜色中,兩束燈光在板橋河村的山路上若隱若現,它是一輛送水車,司機正是瓦葵村個體戶周紹忠。得知群眾運水困難,他放棄家中的生意,自籌資金把家裏的農用車改裝成水灌車,義務為板橋河村群眾運水。一個月來,他從未間斷過,少則每天兩車,多則每天四車。村民得知他是義務送水後,多次湊錢給他作油料費,都被他婉言謝絕。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説:“大旱面前,我們應該互幫互助,為群眾做點事,心裏踏實!”

  “要想不浪費水,必須管好水,科學用水!”

  大旱之年,水貴如油。抗旱時期,管水更重要。為了讓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鎮黨委採取有效措施,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統一使用,不浪費每一滴水。對冒水洞、馬廠、海子等集中供水點,實行專人管理,在維護拉水秩序,防止和化解用水矛盾糾紛的同時,宣傳引導群眾珍惜水資源。對竹箐河、大衝、溫泉等水庫的水,實行用水審批制,需要用水的做出用水計劃,經鎮黨委同意後報經縣水務局審批。2010年2月12日晚7:00(臘月29),正是賣魚的好時間,溫泉村一村民,未經同意,私自撬閘放水捕魚。鎮領導知道後,要求派出所認真調查,證據確鑿要嚴肅追究責任。2月20日,鎮黨委動員成技校在溫泉水庫上游承包的40畝水田,因水大無法栽種淺水藕,校長王建國向黨委請示同意後放水3公分,栽種淺水藕34畝,但還有6畝因水大仍無法栽種。彙報情況後,鎮黨委決定不再放水,不能因小失大,要求成技校改種其他農作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乾旱仍在持續,抗旱仍在行動。在沉著應對大旱面前,葵山鎮黨委,這個堅強的抗旱戰鬥堡壘不但沒有被旱魔攻破,反而在困境中築就得更加堅不可摧。是的,無論是從葵山鎮黨委帶領群眾抗旱救災的層面,還是從普通群眾積極生産自救的立場,確實有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一個個抗旱救災的鮮活典型繪製出了金馬河畔人民戰勝大旱的一幅幅動人的畫卷。抗旱救災,任重道遠。葵山鎮黨委將牢記溫總理葵山之行留下的囑託:“困難壓不倒我們,只要大家努力,就一定能渡過這個難關!”(完)(袁慧鵬 周保甲)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