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彝苗合力奏響鏖戰旱魔戰歌

時間:2010-04-28 15:20   來源:

  去年8月以來,黔西縣花溪彝族苗族鄉遭受了持續長久的特大乾旱,農作物受損失,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産和生活用水極為困難。面對無情的旱災,鄉黨委、政府把抗旱救災作為當前的頭等大事來抓,積極帶領全鄉廣大幹部群眾進行抗災救災,奏響了一曲曲鏖戰旱魔的戰歌。

  認識旱情:奏響進行曲

  花溪鄉位於黔西縣城東北部,全鄉總面積80.8平方公里,有耕地18274.2畝,其中田1998畝,土17274.2畝;轄10個村54個組17363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2432人,佔總人口的71.6%。進入2月,正值日春耕備耕時節,可延續5個月不閉一下眼的烈日依然炙烤著大地,農民們望穿雙眼還是盼不來滋潤莊稼的雨水。一時間,一個個往日裝滿水的山塘乾涸見底,一口口從未幹過的水井張著大口,痛苦地望著天空。全鄉除花溪、瓦房、挖攏、借魁4個村,其餘6個村的乾旱均達到中等甚至嚴重程度,而且受災範圍還在不斷地擴大,截至2月下旬止,全鄉已有6個山塘水庫、105口水井斷水;7600多人、8973頭(匹)大牲畜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19800畝,其中:小麥7000畝,成災6300畝,絕收5700畝、油菜7000畝,成災6200畝,絕收5600畝、馬鈴薯4510畝,成災5000畝,絕收4100畝。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182.4萬元,夏季糧食損失1000噸以上。

  這是花溪鄉近百年來遭遇的範圍最廣、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嚴重旱災!

  高度重視:奏響為民曲

  “嘟、嘟、嘟嘟”,隨作一聲聲清脆的喇叭聲,一輛裝滿清泉水的送水車來到了安作村,這是從13公里遠的花溪拉來供給安作村群眾的飲用水。早已等候在這裡的人們挑著一擔擔水桶、背著一個個盛水的塑膠桶,排著長隊依次接水。71歲的彝族老人李從喜説:“嚴重的旱災,我們這裡的水井早就斷水了,多虧鄉政府的送水車每天送水來,大家吃水才沒有問題,儘管是大旱之年,但心裏還是不慌!”象安作村這樣靠送水車送水的飲水困難群眾,目前已有近4000人。

  2月份以來,隨著飲水困難群眾的不斷增加,花溪鄉黨委、政府依託國家去年在該鄉借魁村水落洞人畜安全飲用水工程、挖攏村龍洞河人畜安全飲用水工程,設立了5個供水點,供花溪、瓦房、郭老、借魁、鍾山5個村群眾取水,解決了他們的飲用水問題;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尋找水源,共投工2300多個,找到馬鞍山、檢槽、渣口洞、癩革寶水井、映山紅坡5處地下水源,解決了挖攏、杉林、豐坪、沙壩村3500多人的飲水困難問題;採取送水的方式,確保群眾的生活用水,購置應急水桶100隻,配置送水專車1輛給飲水特別困難的安作、耿底兩個村群眾和安作小學、耿底小學校的師生送水,到目前已投入送水費用3萬多元;組建10支黨員抗旱服務隊,為五保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送水到府,安作村黨支部書高朝志、村民委員會主任高煥潔為五保老人王述林、空巢老人李光華每天各送水1桶,從2月中旬起一直到現在,從未間斷過。

  齊心協力:奏響凱歌曲

  為了幫助群眾渡過難關,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花溪鄉提出“小季損失大季補”的工作方針,2月初召開了抗旱救災工作會,提早安排春耕備耕工作;幹部駐村,著力抓好農業技術推廣和農資儲備調運工作,督促指導群眾製作營養坨,下大力氣確保春耕生産順利進行。

  備化肥、備良種;購疏通流水溝渠、架通抽水電線;將夏季絕收改種馬鈴薯;對嚴重缺水的安作、耿底2個村,鄉里拿出資金,專門用車拉水給群眾製作雜交玉米營養坨;花溪、瓦房、挖攏、借魁、鍾山村由黨員、民兵抗旱救災突擊隊幫助群眾搞好春耕;幹部駐村,責任到人,主要領導全面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駐村幹部一線抓、村幹部大力抓;把上級部門救災資金、救災物資和社會捐助用在刀刃上。到3月上旬,全鄉疏通流水溝渠7000多米,架通抽水電線3200多米,備足化肥3400噸,購買雜交水稻良種400公斤,雜交玉米良種12550公斤,改種馬鈴薯6500畝。截止4月11日止,鄉村幹部和學校教師及煤礦企業業主捐助資金21000多元;地區國稅局、縣直5個部門捐助63800元;民建中央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送來了800箱北極熊礦泉水……。

  人定勝天!有黨和政府的領導,有社會各界的支援,有上級部門的幫扶,有花溪鄉人民的幹勁,花溪鄉一定能夠全面打這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目前,全鄉正千方百計忙於雜交玉米營養坨移栽,到處一片春耕生産的繁忙景象。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