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抗旱尖兵王祖信

時間:2010-04-29 13:34   來源:新華網

  歷史上,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而今,在抗旱重災區安龍縣龍廣鎮奮戰的官兵中,也有這樣一位幾次過家門而不入的好戰士,他就是成都軍區駐滇某裝甲旅榴炮三連二級士官王祖信。

  出生於安龍縣德臥鎮冗桑村布依山寨的王祖信,2003年12月赴成都軍區駐滇某裝甲旅榴炮三連服兵役。由於成績突出,2005年他沒有轉業回家,申請一級士官留在了部隊,2008年當上了二級士官。

  今年2月15日晚,年過六旬的父母電話告訴王祖信,家鄉出現了百年一遇的乾旱,吃水困難,種的小麥和油菜全部絕收。聽到這個消息後,王祖信心急如焚,恨不得當晚“飛”回家鄉,幫助父母搞生産自救,但部隊鐵的紀律,只能讓他把回家的念頭深埋心底,只能在電話裏叮囑已出嫁的兩個姐姐,多去照顧一下年邁的雙親,幫助父母解決生産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在王祖信的內心深處,期盼有一天能回到家鄉,與家鄉人民一起共同抗擊旱魔。

  “3月下旬的一天,連隊響應黨中央、國務院和部隊的號召,部隊官兵要到黔西南州支援抗旱救災,並且名單上有我的名字,當晚我興奮得一夜沒有睡好,因為我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到黔西南就能見到家鄉的人民,也能力所能及為家鄉人民做點實事了……”談起當時的感受,王祖信激動不已。就這樣,王祖信隨部隊輾轉,于4月1日到達安龍縣龍廣鎮,在龍廣一中原學生上課的教室裏住了下來。看到這裡的父老鄉親,聽到他們熟悉的鄉音,王祖信倍感親切,幹起事來總有一股使不完的勁。

  由於王祖信是隨部隊來的1000多名戰士中唯一的黔西南人,對黔西南的情況比其他戰士熟悉,連隊領導便給了他一個任務,要求他每天早上負責購買分佈在龍廣抗旱的58名戰士每天吃住所需的生活用品,中午隨同其他戰士到一線救災。按照領導的吩咐,王祖信每天都早早起床,趕往集市,購買好戰士每天的生活必須品,中午便投入到緊張的送水保苗工作中。

  4月4日,獲悉王祖信到龍廣參加抗旱的母親和姐姐,從10多公里外的德臥于上午10點趕到龍廣中學,期盼能儘快看到王祖信。當天,王祖信早早買好戰士所需的生活用品後,就同戰士們送水趕往20多公里外的簸箕寨村。原計劃是把水送在村裏統一修的水窖裏,由村民到水窖裏自個兒取。但當天來取水的村民,大多數是年邁的老人,居住的地點離村裏也較遠,於是他們改變了原來的計劃,將當時拉去的近100桶水送到了一家一戶。在一王姓老人家中,王祖信把她家所有裝水的工具都裝得滿滿的,老人連聲感激。回到駐地,已是下午3點過鐘,看到苦苦等待自己已5個多小時的母親和姐姐,王祖信激動得眼噙淚水,聲音哽咽,因為自己已有兩年多沒見到親人了。

  從龍廣至德臥之間,他先後在10多個村的救災點送水、抗旱保苗、傳授農技知識,圍著家門口轉了好幾圈,可一次都沒能回到家。榴炮三連連長郭永宏告訴筆者:“王祖信在參加抗旱救災工作中,雖然離家門口很近,但他從來沒有回過家,也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每天除了搞好採買外,還積極跟著戰士送水,為群眾抗旱保苗,真是一位難得的好同志。”

  在抗旱救災過程中,王祖信和他的戰友們每天往返要步行30公里左右。20多天來,他們已走了600多公里的山路,為簸箕寨、果約、花木等村的2000多鰥寡孤獨老人、生病和殘疾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及群眾送水800多桶。雖然腳板底磨起了泡,有時在崎嶇的山路上還扭傷了腳,但看到群眾們都有了水喝,他心裏十分欣慰。

  最近幾天,天空作美,下了一點小雨,該鎮在四輪碑整地30多畝育旱秧,王祖信每天總是積極參與整地育苗。按理説,白天這麼勞累了,晚上應該好好休息休息,但王祖信卻仍然堅持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到圖書館、農業網站查閱資料,結合工作實際慢慢摸索,補充自己的知識。開始,王祖信給一棵秧苗澆灌、施肥,需要約2分鐘的時間,現在他只要20秒。看著一棵棵秧苗綠油油的生長出來,他欣慰地笑了。此外,他走到那裏,就把自己所掌握的農技知識講到那裏、傳授到那裏。

  4月16日,是布依族隆重的“三月三”節日,頭一天晚上,父母就打電話給王祖信,説一家人好幾年沒有在一起過節了,現在離家這麼近,希望能回家團圓團圓。但王祖信嚴格遵守部隊紀律,依然堅守在抗旱第一線,只好讓父母“失望”了。王祖信説:“我長這麼大,從來沒遇到過持續這麼久的旱情;雖然家裏受災也很嚴重,但這裡的鄉親們更需要我們送水保苗,我的確沒有時間回家看望父母,但我相信父母會理解和支援我的。”

  回到家鄉20多天了,也沒能回一次家,但一想到這裡有更多的鄉親們需要幫助,王祖信就把回家的念頭深埋心裏,一心撲在抗旱救災工作中,直到抗旱救災這場硬仗取得全面勝利。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