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大石山區的執著堅守——來自革命老區的抗旱故事

時間:2010-04-28 15:04   來源:新華網

  河池是著名革命老區,具有擁軍優屬的光榮傳統,不管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留下了光輝業績和許多感人的故事。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擁軍優屬工作,全力支援地方武裝建設;駐河池部隊、武警官兵、消防部隊全力支援地方建設,在經濟建設、搶險救災、維護穩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藉此迎接自治區雙擁模範城驗收之際,本報特開設欄目,意在宣傳地方黨委政府支援武裝建設的相關工作,報道地方武裝心繫老區、造福群眾的典型,營造軍民共建的良好氣氛。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去年入秋以來,一場60年未遇的特大旱災襲擊河池美麗山川,天地龜裂,山塘乾涸,人畜叫渴,災情考驗著廣大軍民。

  在特旱區金城江,有這樣一幅感人的畫面:在盤旋著十八彎的小路上,一支由10名花季女民兵組成的“送水抗旱”馬幫隊,在一名上校軍官帶領下穿行在險峰峽谷間,為僅有12戶人家的瑤寨送水。畫面經央視多次反覆播出後,網上點擊率達百萬次,並贏得了中央軍委和總部首長的表揚。人們由此記住了那位上校軍官,他就是金城江區人武部政委侯憲國。

  旱災肆虐的時期,組織確定侯憲國為“轉業對象”。“真正的軍人,就是在軍旅生涯畫上句號了,也不能忘記自己是個軍人。”侯憲國表示,走與留是組織決定的事,自己不能把心思放在這上面。他很快調整心態,立即與部長劉自跡商量,帶領10個小組,第一時間對1532個自然屯全覆蓋排查,甚至連軍事地圖沒有標識的村落也被一一找到。第一次核查結果顯示,缺水的群眾是一些五保戶、困難戶、留守兒童及老弱病殘等特殊人群。

  侯憲國負責東江鎮的搜援工作。他深入偏遠山村木友村,發現這個村莊的511戶村民依山脈零星分佈而居,一山5戶、一坳10人,高度分散居住使這個村變成17個屯,造成官兵送水難,老百姓得到救援也難。侯憲國與戰友一道跋山越崖,察看地貌,調出當地地形圖實地按戶標繪,製作了一幅《木友村551戶送水住址分佈圖》。老百姓説,這是解放軍的一張愛民圖,有了這張愛民圖,民兵應急分隊送水進村更輕鬆了。

  3月7日,側嶺鄉塘子村洞老屯、竹坨屯17戶人家已兩天沒水喝。得知情況後,已兩天沒合眼的侯憲國指揮車輛前行105公里送水,通過百米懸崖,經過4個多小時的顛簸,車行距洞老屯5公里處,再也無法通行。運水車剛到,金城江區的10名女民兵早已牽著10匹騾馬等候接水。

  河池的青壯年勞力大都外出打工,留下的是老幼弱病殘人。侯憲國想到了山區的女民兵,於是便成立“馬幫送水隊”,由清一色女民兵組成。“馬是通人性的。”經過組織多次送水,侯憲國有了經驗。每次送水出發前,侯憲國都會帶著女民兵與10匹馬進行感情溝通,累了鼓勵、急了安慰。人馬溝通,路只等閒,“生命水”源源不斷用情傳遞。聽説侯憲國很快要脫下軍裝轉業,山寨的瑤胞心裏一時難以接受。侯憲國安慰他們説:“只要我沒有宣佈命令退出現役,我就是軍人,就會與女民兵為你們送水,共同戰勝旱災。”

  2006年1月,在南寧服役的侯憲國,調任鳳山縣人武部政委;2007年12月,侯憲國調任金城江區人武部政委。在4年多時間裏,不管走到哪,侯憲國總是在關鍵時刻發揮身先士卒和領導模範作用。在鳳山,發生礦山群體糾紛、水庫堤壩遇險,他總是第一個身影出現;在金城江,山林出現火情、車禍救人、村民聚眾群架、抗旱救災,他總是第一個現場趕到。他對身邊的戰友説:“真正的共産黨員,就是當你舉起右手宣誓的時候,就要明白無論到什麼地方工作都是為黨工作。”

  2010年的春節前夕,侯憲國答應妻子回家過個團圓年,但一次去一個村莊的路上,他又改變了想法。一位烈士的孤女時常在村口觀望盼有人送水,這一情景打消了侯憲國回家過年的念頭。這也是侯憲國到河池工作後,連續4年不回家過年。

  春節幾天假期,難得來探望的妻子也難覓侯憲國的身影。年初三,六圩下艾村缺水告急,有人直接打到人武部求救。值班的同志將資訊轉達給了鎮政府。侯憲國聞訊後立即糾正:“群眾有困難首先直接打電話給我們,證明他們相信我們,因為我們是解放軍,解放軍就是黨的形象。”於是,他硬是召集20人的民兵應急分隊,把12噸水扛進村寨。直至晚上十點才撤回。

  抗旱期間,在侯憲國的公務車後備箱裏,每天必須備好“八樣東西”:地形圖、指南針、迷彩服、解放鞋、戰備鎬、手電筒、軍水壺和速食麵。他把這“八樣東西”視為“八大裝備”,使自己全身心投入抗旱一線。身邊工作人員計算過,侯憲國最繁忙的一天,跑過3個鄉鎮18個山村,不間斷地指揮5支民兵分隊為缺水群眾送水。保平鄉長洞村村幹説:“自從有了侯政委為我們送水,老百姓家中不擔心鬧‘水荒’了!”

  六甲鎮坡維村有位60多歲的覃大娘,兒女外出打工,4畝多的甘蔗種植眼看著季節要過,急得直掉眼淚。侯憲國立即組織官兵、協調農業技師等30人到農田指導甘蔗種植。不到2小時,4畝多的甘蔗地很快種植整齊。當侯憲國帶著隊伍撤出時,覃大娘流著眼淚一個勁地握著他的手念叨:“解放軍好!解放軍好!”

  當侯憲國把笑臉和信心傳遞給受災群眾的時候,他卻把痛苦藏在心底。旱情發生時,侯憲國母親和岳父相繼去世,緊接著妻子病休在家,岳母又患重病,這些都等候侯憲國回家處理。他強忍著痛苦,電話安慰家人請求妻子原諒,將懷揣著打好的休假報告撕個粉碎,義無反顧投身到抗旱送水大軍中。

  得知侯憲國填表報轉業後,司機陳劍書十分動情地説:“我在武裝部開了15年車,陪了多位領導,給侯政委開車是最累的,但他的敬業精神我打心裏最敬重。”

  如今河池旱情仍未完全解除,侯憲國跋涉旱區的腳步沒有停止。這就是一名上校軍人、一名共産黨員、一名領導幹部對河池大石山區的承諾和執著堅守。( 伍家有 黃 毅 )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