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萬里送水”譜寫抗旱歌——貴州省軍區工兵團抗旱紀事

時間:2010-04-21 10:32   來源:貴州日報

  紫雲自治縣縣城到丙貢村,30公里的山路,送水車隊已經顛簸了兩個小時,雖然已連續10小時行車,但送水車隊早一分鐘到達,就能讓受旱的群眾早一分鐘喝上甘甜的飲用水。這是貴州省軍區工兵團送水車隊300個小時,10000余公里漫漫送水路歷程中的一個剪影。

  旱情就是命令,抗旱就是方向。由於罕見的秋冬春連旱,從去年11月份開始,省軍區工兵團就成立了抗旱指揮領導小組,組織制定抗旱應急預案,發動現役和預備役官兵5000余人次,在貴陽市各區縣市修繕水渠11公里,打井3口,撲滅山火5處,挽救森林面積1400余畝。3月19日,貴州省啟動一級抗旱應急響應,工兵團組織送水車隊,向受旱嚴重的紫雲縣出發,拉開了“萬里送水”的序幕。3月23日送水車隊赴盤縣英武、板橋等鄉鎮送水,全程900公里,歷時19個小時;3月24日赴普定月亮村、木耳村等地送水,全程400公里,歷時10個小時;3月26日赴開陽縣毛雲村等地送水,全程320公里,歷時12個小時……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裏,貴州省軍區工兵團官兵先後轉戰貴陽、畢節、安順、黔西南等地區,送去飲用水和生活用水,緩解旱區用水困難。

  涓涓愛心水,赤誠男兒心。清鎮市新店村村民劉啟新老人取水後留下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親人送來恩情水,民心一定不忘情。盡力加扶和諧政,公平正義萬古存”。

  一路送水,一路艱辛,工兵團送水車隊的官兵們幾乎每天都是在車上度過的,十七八個小時的車程,回到貴陽修文縣的駐地已經午夜時分。為了減輕災區政府和群眾的負擔,送水車隊定下“三條鐵律”:一是自帶乾糧、盒飯和水壺;二是車到每個點上,凡是有空巢、孤寡老人和小學生來取水的,必須幫助送到家中;三是在保證行車安全的前提下,送水不管有多晚,不留宿當地。工兵團政委費光明送水路上發燒39度,在盤縣白果的高溫天氣下,身體忽冷忽熱,他堅持披著大衣搬運飲用水,用沙啞的嗓音指揮車輛;四十多歲的預備役戰士段曉勇,患有慢性胃病,犯病時,忍著疼痛,一個人在駕駛室裏吃著胃藥。幹部王浩,家人去世,堅持送完水後才匆匆趕去奔喪。工兵團的官兵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軍人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的赤誠之情。

  送水進山區,抗旱保春耕。隨著雨季的到來,貴州部分地區旱情有所緩解,工兵團送水車隊在組織送水的同時,利用難得氣候條件,協助地方投入到春耕春種。

  送水車隊按照“關注偏僻,消滅盲點,避免死角”的原則,相續開進了石山區、喀斯特地區、海拔較高地區。從三月底到四月初,車隊分別前往白雲區靛山村、紫雲縣大雲鄉,晴隆縣蓮城鎮蔡家村等地送水6000桶,共計100余噸,給身處大山深處的受旱群眾送去希望之水。4月上旬,貴陽地區普降小到中雨,工兵團迅速行動,組織200台次送水車隊,想方設法增加水源供應,出動預備役官兵2000余人次,深入田間地頭,搶修水利設施,因地制宜對夏收作物進行抗旱保苗。

  據統計,到4月20日,貴州省軍區工兵團先後出動現役官兵760余人次,動用車輛473余臺次,輾轉1萬餘公里,為全省11個縣市108個鄉鎮和89所學校,34000余戶村民送去飲用水2000余噸。組織預備役官兵10000余次,採取人扛、馬背、車載、打井、引水相結合的方式,為當地受災群眾解決生活用水10000余噸。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