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人民利益高於一切

時間:2010-04-16 09:42   來源:貴州日報

  去年7月以來,我省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災區人民群眾生産生活遇到極大困難。面對肆虐的旱魔,駐守我省的武警貴州總隊萬餘官兵與災區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始終衝鋒在前、奉獻在前、吃苦在前,圍繞省委省政府“三保一防”戰略部署,承擔了大量急難險重任務,成為抗旱救災戰場上的生力軍和突擊隊。自投入抗旱救災保民生工作以來,該總隊已累計投入兵力近4萬人次,動用車輛4600台次,撲滅山火逾300起,參與修建和維護中小型水利工程80余項,為受災群眾送去飲用水1.8萬餘噸,輸送救災物資20000多噸,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高度讚揚。

  大旱當前,武警官兵用汗水書寫忠誠
  

  在罕見的特大乾旱中,武警部隊王建平司令員等領導先後10余次親自打電話了解貴州總隊參與抗旱救災情況,並對當前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隨著旱情迅的發展,武警總隊黨委不斷加大對抗旱救災工作力度。早在1、2月份,武警總隊及所屬部隊就先後出動1.6萬名兵力,撲滅山林大火200多起,疏散群眾3600余人,幫助群眾搶運各類物資6萬餘噸。2月28日元宵之夜,全省更是集中爆發火警400余起,近2000名武警官兵徹夜奮戰在火場,當晚撲滅山林大火82起。

  按照武警黨委《關於積極支援地方抗旱救災的通知》精神,總隊派出11個工作組深入抗旱一線,指導部隊參與救災行動。周愛民總隊長、張生枝政委多次深入抗旱救災最前線,實地部署救災任務,親自組織戰鬥動員,看望慰問一線官兵。周總隊長、張政委先後3次率領1500名官兵,奔赴嚴重受災的17個村寨為群眾送水、送物、送糧、送油,開展春耕保苗工作。黔西南支隊、安順支隊、六盤水支隊、一支隊等單位先後成立了抗旱救災保民生應急分隊,一支支橄欖綠的隊伍開進乾裂的田地、荒蕪的村寨,為焦慮的人們帶去絲絲清涼。

  3月初,以總隊長周愛民、政委張生枝兩位將軍為組長的武警貴州總隊抗旱救災工作領導小組緊急成立,武警總隊“抗旱救災應急指揮部”隨即開始高速運轉,總隊作戰指揮資訊系統全面服務於抗旱救災工作。全省各地武警部隊也相繼設立由各單位主官親自挂帥的指揮部(所),萬餘名武警官兵被全面動員起來,隨時執行各級黨委政府交給的抗旱救災任務。在旱情最重的黔西南州,當地武警支隊組織了17支“抗旱救災為民服務隊”,採取責任到人、分片包村的辦法,每天為興義市頂效開發區等30多個重災區義務送水,並送去了米麵糧食和蔬菜,確保災區困難群眾有水喝、有飯吃。該支隊政治處主任徐飛帶領的30人服務隊,在缺少運輸工具和邊遠村寨道路交通不便的情況下,20余天時間內堅持用肩挑背扛的方式為困難群眾運送生活用水1000余噸,開挖水渠5000余米。

  全力以赴,哪災情最重哪就有子弟兵
  

  興義市頂效開發區馬別村是重災區,持續的乾旱使該村54戶230名村民吃飯和飲水困難。3月28日上午,黔西南支隊政治處主任徐飛帶領20名官兵,裝載1000公斤大米、250公斤新鮮蔬菜和30噸水,驅車趕往馬別村。鄉親們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3月29日,畢節支隊大方縣中隊15名官兵,冒著生命危險為群眾尋找水源,經過5個多小時的探查,終於在地下600米的溶洞內找到了新的水源,為駐地長春村和樂法村4000余名群眾解除了絕水困境,有兩名戰士險些掉入暗河;

  4月1日,丹寨縣引水入城工程開工,為了讓縣城中的3萬缺水群眾早日喝上乾淨的自來水,黔東南支隊100余名官兵連續奮戰3天3夜,官兵肩破了,腰扭了,腳上磨起了血泡,卻沒有一人叫苦叫累。為了走捷徑引水,官兵們合力抱起幾百公斤重的管材,喊著號子跳入齊胸深的山澗溪水艱難前行,終於提前48小時完成了“引水入城”工程……

  廣大官兵用汗水補雨水,用青春補青苗,傾心竭力為群眾排憂解難。他們集中力量大事大抓,採取大規模、多梯次、面上幫的辦法送水、灌田保民生。在3月22日世界水日當天,該總隊派出5000余名兵力,為17個縣(區)、22個鄉鎮、34個村、3所小學送去生活用水1000余噸。3月中旬以來,為了及時將全國各地的愛心水、暖心糧送達災區,該總隊抽調精兵強將組織了一支200台車的龐大運輸隊,平均每天派出5支以上運輸隊運送糧食和水等救災物資,目前已累計運送各類物資3000余噸。黔西南、黔南、畢節等支隊連續奮戰30多天,每日派出50多支抗旱送水服務小分隊為83個村、142個組義務送水。六盤水支隊投入10萬餘元,為駐地農村修建了一個容積為200立方米的大蓄水池和10個小水窖。4月上旬,針對當前旱情發展形勢,武警總隊黨委決定,在前期已投入300余萬元的基礎上,再次投入100萬元,對德江縣合興鄉、黎平縣洪州鎮“八一希望小學”、安順市轎子山鎮“武警希望小學”等重點對象進行對口援助,通過打水井、修水渠、建水窖等方式,徹底解決村民和師生們的吃水難題。

  為黨分憂,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宣傳隊
  

  抗旱部隊走到哪,就把黨的溫暖帶到哪。災情發生後,該總隊在一線開設了11個現場指揮所,各級領導幹部親臨現場組織指揮。在送水的羊腸小道,在引水工程的險峻現場,在抗旱保苗的田壟土坎,處處都有橄欖綠的身影。官兵們每到一個村莊,都要首先與當地黨組織聯繫,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作用。他們指導當地群眾成立水源探尋隊、森林防火隊、春耕保苗灌溉隊等突擊隊伍,帶領群眾積極開展生産自救。興義市郊馬別社區74歲老人胡世民高興地説:“有共産黨,有這些當兵的,我們就什麼都不怕!”3月初,就在胡世民家的水缸見底的時候,武警官兵抬著清水走進了他家,還為他送來了慰問金和送水聯繫卡。自那以後,胡世民老人就再沒有為吃水犯過愁。

  一支送水隊就是一支工作隊,也是一支宣傳隊。當一輛輛挂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天災無情、人間有愛”、“人民武警為人民”等紅色標語的軍車穿行往來于災區時,他們帶給災區群眾的不僅是甘霖,更是黨的關懷以及戰勝天災的無窮力量和信心。4月5日,畢節支隊50余名官兵組成“保民生、保飲水、保生産”抗旱救災小分隊來到畢節市田壩橋鎮臭水村,幫助該村村民恢復春耕生産,同時帶來了3人宣講小分隊,既給群眾吃了“定心丸”,又舒緩了大家的緊張情緒,使村民們對未來更加樂觀。總隊修理所的官兵每次隨車隊前往災區,都會“順便”提前聯繫當地有關部門,利用車隊休整的間隙為當地維修拖拉機、裝載機、抽水機等抗旱機具以及其他農機具,確保它們安全高效投入抗旱保春耕工作,目前已修理維護農機具70余臺次,發放技術資料270份,使11個鄉鎮30多個村組的技術骨幹力量得到加強。其他抗旱救災部隊也抓住有利時機,為災區群眾送醫送藥送技術,先後發放各種防災抗災資料8000多份,張貼宣傳畫和標語2000多張,送醫送藥價值6萬多元,有效增強了災區群眾戰勝災害的能力和信心。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