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西南旱區見聞:馱水馬幫穿越中國南方卡斯特之鄉

時間:2010-04-12 15: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荔波4月12日電(劉永強)從貴州的貴陽驅車前往世界自然遺産“中國南方卡斯特”之鄉荔波,沿途300余公里的道路兩旁,數十處的大片樹林帶旱死,或被不明火源燒焦,最大面積處約10畝,最小面積也不下2畝。

  就在記者一行人唏噓沿路樹林枯黃與綠蔭對照鮮明時,另一道“風景”讓人眼前一亮——人、馬、摩托車、農用三輪車成群結隊地穿行在崎嶇的田間小路上,木桶或塑膠桶三三兩兩地馱載在馬背上、摩托著后座上、三輪車車廂裏,人們同樣肩上挑著,手裏提著。不用問,桶裏一定是水!從人的疲憊狀判斷,他們駝水走的路一定不近!

  陪同記者採訪的荔波縣縣委宣傳部布依族副部長莫雄亮稱,這道“風景”是荔波的馱水“馬幫”。在80年一遇的特大旱災面前,荔波人沒有彎腰,群眾從自發到有組織地進行自救,已消失多年的“馬幫”走出了荔波人的從容抗旱之路。

  時間回溯到今年1月25日,當晚11時許,一聲淒厲的呼救聲響徹荔波的堯花村,“快來救救黎九爺!”黎九爺,一位年逾古稀的孤寡老人,已三天沒喝水的他,因身體極度缺水而栽倒在火炕邊上起不來。 

 

  莫雄亮介紹,堯花村是1000余漢、布依、瑤、水族人的世居地,堯花河則是堯花村及周邊10個村落數百年來的“母親河”。 旱情出現前,堯花河上處處可見泛舟、捕撈、垂釣、戲水的人;而今,堯花河的河床早已乾涸,河底的一條條裂縫像獅子張開的口,猙獰可怕。

  在黎九爺因沒水喝而昏倒的當晚,堯花村自發成立了一個以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為主的16人“黨員服務隊”,該服務隊的遵旨是:決不能讓一個人因為缺水“喊媽”!從此,一支馱水“馬幫”出現在堯花村,每到清晨,清脆的馬鈴聲便會在小山村裏久久回蕩。

  至今,該服務隊往返于村裏和水源地的行程已達3000余公里,正如他們當初所堅守的宗旨,堯花村1000余人,沒有一個人因缺水而生活困難!堯花村80歲的黎奶奶滿是感激地逢人便説:“要不是服務隊義務給我們供水,我們早就渴死了。”

  今年3月,當荔波縣領導了解到堯花村馱水“馬幫”的事跡後,縣裏各級黨組織隨即成立了90多個類似于堯花村“黨員服務隊”的工作組,組織了5000余名幹部職工,採取領導包鄉包村,黨員幹部包組包戶等形式,深入旱區一線送水、送物、送力、送錢、送抗旱保苗技術等。一個參與人數更多、規模更龐大的馱水“馬幫”在荔波誕生。。截至目前,荔波縣各部門共整合各類救災物資和資金115萬元,投入設備850台,臨時性地解決了1.8萬人、1.2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

  在馱水“馬幫”為百姓送“甘泉”的同時,荔波群眾也積極的展開了抗旱自救。荔波縣佳榮中學的張錦江老師,連續200個夜晚,共計400次孤身深入500米山洞為全校千余師生取水;丙外村52歲水族黨員潘啟標,用自己的拖拉機每天顛簸4小時、近20公里路程,連續兩個月免費為村民拉水;水堯鄉的7戶水族村民積極生産自救,將數十畝水田改種成食用菌……

  放眼旱情中的荔波,田野荒蕪,河水斷流。“面對嚴重旱情,一支支馱水‘馬幫’的出現,讓我們十分從容。”當地百姓告訴記者。

  據了解,荔波2007年因其特有的“中國南方卡斯特地貌”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産名錄,還曾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當地人自豪地告訴記者,荔波的卡斯特景區“小七孔”,如今山還是那麼青,水還是那麼秀,沒有一絲哀怨。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