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抗旱故事:一篇廣西消防官兵的抗旱日記

時間:2010-04-12 08:1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南寧4月9日電(記者閆祥嶺)盧世偉——廣西柳州消防抗旱突擊隊隊員,一個普通的消防戰士,如同他的戰友一樣,正衝鋒在抗旱救災的第一線。

  持續的旱災讓廣西東蘭縣各鄉鎮學校師生用水不斷告急,盧世偉3月31日的一篇送水日記,展示著在特大旱災面前,這些可愛的人,用無言大愛,澤潤著乾旱的南疆大地。

  日記全文如下:

  抗旱第五天:183個急彎87公里險路寄託846個希望——一次不平凡的送水記

  “不靠天,前進”

  6點20分,大早,東蘭的天灰濛濛,好像吝嗇的老天要發慈悲掉下悔恨的淚水,洗刷天下百姓對他的憤怒,戰友們看到這個場景,碰面的時候都興奮地相互鼓勵:“會下雨的,會下的!”

  6點43分,我收到了遠在柳州的戰友發來的短信“我們這下雨了,你們也應該快回來了吧?”。我看了看天,先前陰沉的天微亮微亮的,這是太陽出現的前兆,我嘆了嘆氣,短信也沒有回。

  6點50分,所有車輛例行安全檢測完畢,教導員立即集中全體突擊隊員下達當日任務。

  “今天我們要去東蘭路途最遠彎道最多最缺乏水源的金谷小學送水,87公里險路,183個急彎,海拔436米,路窄彎多,駕駛員同志要精神高度集中,時速不能超過20公里,一定要確保行車安全,你們要知道,學校846位師生的用水問題已經到了極度匱乏的地步,他們正等著我們的水。”教導員略顯疲憊的聲音有點低沉。

  山谷裏穿梭,險峰上爬行,抗旱以來,我們的車隊都是這樣過來的,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但聽了教導員的一番話,我們的心沉沉的,如臨大敵,突感任務異常艱巨,好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向日葵要等著我們的希望之水的澆灌才能破曉綻放。

  “早上我以為天會下雨,但事與願違,我們不能靠天,大家登車,前進!”話鋒一轉,教導員擲地有聲。

  “我聽到水流的聲音了”

  “終於到了!”下午1點13分,5輛車的駕駛員異口同聲地長嘆一聲,提到嗓子眼的心回歸原位。6個多小時的奔波,險象環生的183個急彎終於被他們遠遠地甩到了身後。

  “到了,他們到了!”這是金谷小學一群天真無邪、無比期待的聲音,和駕駛員的感嘆聲是多麼驚人的相似。兩種聲音完美的結合,不正是一曲和諧幸福、魚水情深的感人樂章嗎?

  據校長講,當地的人們平日的生活用水都是看天而獲得,自旱災發生後學校所在地的小河流、塘壩、家庭水櫃、地頭水櫃等均已乾涸,土地乾裂,只能到30公里外的天峨縣挑水,現在那邊也缺水,只能靠政府派小型農用車斷斷續續送水來維持。

  “師生們為了節約用水,已經20多天沒有洗澡了,只是弄濕毛巾擦擦身,有的同學還自發從家裏帶點水到學校分給同桌。”校長頗為無奈地説。

  在取水過程中,每當靠近800多名師生排隊的長龍,我也隱約聞到了一股汗酸味,這驗證了校長的話。但一股更濃的味道——愛心之味早已把酸味剔除得無影無蹤,隨著水流,愛心滿園飄蕩,浸香了每一本教科書。

  “你們快來聽呀,我聽到水流的聲音了!”不知什麼時候,一個驚訝的聲音從耳邊掠過,順著水帶通往水池的方向,我看見了20幾隻可愛的小耳朵貼在水帶上,靜靜地享受水流迸發出的音符。頓然,站在一旁的農海和我對了對眼,雙雙淚眼潸然。

  落日定格:敬禮、微笑

  卸完水,已經是下午3點15分,我們擔心天色晚影響行駛安全,沒有來得及吃午飯,便乘車返程了。孩子們跑呀叫呀,一直把我們送到村口,當車走遠,那些童聲仍回蕩耳邊,不標準的普通話及壯話夾雜一起匯成了一個美麗的音符:感謝子弟兵。

  由於長時間急轉急停,消防車的剎車片及輪胎磨損嚴重,途中在路邊的一個涼亭旁我們停車休息並趁機啃壓縮餅乾充饑。

  “這個小亭子叫‘恩公’亭,也叫積德亭。是為了方便過路人休息,當地一些熱心的村民自發修建的。”教導員告訴我們。

  休整期間,不時有背著鋤頭或拉車的村民路過,他們微笑滿滿向我們揮手致意,其中最感人的是一位蓬頭垢面收破爛的老人拿出廢報紙讓我們墊坐。

  “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一路上,我默默地細數這幾天來的一些事,回憶身邊拂過一些笑臉。稍作休整,我們踏著落日的余暉繼續返程,晚風涼涼,心裏極度的暢快。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