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人民日報:旱災暴露出巨災風險管理“缺位”

時間:2010-04-12 14:25   來源:人民日報

  “當前國內農業險存在保險覆蓋面不“嚴實”,巨災風險體系不健全,農險立法不及時等問題。面對極端氣象災害頻發的嚴峻現實,應以強有力的政策手段,儘快彌補農險發展的不足。”

  去年秋天以來,一場百年不遇的旱災席捲我國西南地區。面對乾裂的土地和農民焦灼的眼神,很多人想到了農業保險補償。遺憾的是,旱區的絕大部分作物並未投保,旱災再次暴露了我國農業保險的“軟肋”。

  首先是保險覆蓋面不“嚴實”。財政補貼保費,是用政府有限的資金“撬動”巨大的保險市場,在更大範圍內分散風險、籌集補償資金。根據現行政策,位於糧食主産區的省份都能得到中央財政的農險保費補貼,而其他地方則有變數——只有省裏提出申請並保證配套資金,中央財政才給補貼。然而,由於地方財力懸殊,支援農險的政策大都缺乏長效機制,補了“一陣子”,卻難保“一輩子”。政策引擎乏力,農民就不願投保,保險公司也不肯邊邊角角地開發市場。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提高中央及地方農險補貼政策的剛性,擴大農險業務的覆蓋面。

  其次,巨災風險體系不健全。如今各省的“巨災基金”大都自籌自用,一旦發生如西南旱災這樣的大面積絕收,省內的巨災基金也兜不了底兒。只有加快建立由中央政府督導、以商業化運作的巨災基金,才能在全國範圍內調撥賠償資金,“抽肥補瘦”,讓保險的保障功能最大化。此外,還應加快研究、探索發行巨災債券、應急準備金債券等,將風險分散到國際再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

  農業保險立法不及時同樣是個軟肋。政府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範圍、比例和運作辦法,以及農業保險稅費減免政策、農業保險的經營模式和組織體系,以及參與各方的職責與義務等問題,都須通過立法加以明確。眼下農業保險試點已遍地開花,而農險立法工作卻一唱三嘆、進展緩慢。

  農險條款費率也不精細。我國幅員遼闊,即使在各省區內,自然災害分佈也並不均衡。眼下農作物保險費率普遍存在省內“一刀切”的做法,使其經營公平性受到廣泛質疑——低風險地區的農戶始終為高風險地區的農戶做貢獻,這既有悖于保險經營的風險一致性原則,也嚴重影響了農民參保積極性。

  相比發達國家30%—50%的保險補償率,我國保險在大災後發揮的補償作用仍是杯水車薪。儘管此次大旱沒有發生在湖廣、蘇浙等魚米之鄉,造成更為重大的損失,但旱災暴露出的巨災風險管理“缺位”,著實令人擔憂。農業保險立法、巨災風險體系等事關農業保險發展的基礎性工作雖已籌劃,啟動已十余載,卻遲遲未有實質性的突破。面對嚴重乾旱、暴風雪、超強颱風、強降雨等極端氣象災害頻發的嚴峻現實,人們企盼有關部門能以“超常規”的態度和速度,以強有力的政策手段,儘快彌補農業保險發展的“軟肋”,使之為確保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真正發揮出作用。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