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大旱走向大治——從抵抗罕見大旱看廣西水利建設

時間:2010-04-20 09:18   來源:廣西日報

  八桂大地罕見的夏、秋、冬、春四季連旱,顯現出廣西“豐水”與“缺水”的巨大反差——

  一方面,廣西的水資源比較豐富,據水利部門提供的正常年景資料:全區年水資源總量188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五位;每人平均佔有約4000立方米,居全國第六位。

  另一方面,這場大旱,全區109個縣(市、區),超過100個出現旱情;68個縣約300萬人口發生飲水困難,約60萬人口需要送水——每人每天20公斤。

  痛定思痛,這場大旱引發的水危機,已經成為廣西大治水的新契機。

  水利設施 緩解旱情顯效益

  多年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建成的水利設施,在抵抗這場罕見大旱中顯現了巨大效益。

  紅水河梯級水電開發,把豐富水能轉化成電能的同時,也一級級蓄起寶貴的水資源。今年4月上旬,與歷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全區主要江河來水普遍偏少2-9成,而建有龍灘大電站的紅水河天峨河段通過調度調節,水量不減反增;左江龍州河段也出現類似情況。

  縱觀八桂大地,持續大旱中,凡是建有大中型水庫的地方,當地居民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生産用水都不同程度得到保障。而工農業生産用水乃至居民生活用水出現困難的地方,往往也是水利設施薄弱之處。

  離開水便無法開展的春耕生産,雖然由於大旱導致進度較往年慢,但早稻浸播種基本完成,插秧面積大致可以搶回來。據自治區農業部門統計,截至4月16日,全區早稻浸播種2464.72萬公斤,佔應播種的98.84%;早稻插秧面積709.49萬畝,佔計劃的48.54%。自治區農業部門提出“重旱區少減産、中旱區不減産、輕旱區多增産”的目標,就是基於現有水利設施的有力支撐。

  地處左江旱區的扶綏縣,是廣西甘蔗、糧食作物主産區之一。去年秋冬季以來,全縣降雨量比往年偏少5成以上,大旱之時,扶綏新安水庫發揮了關鍵的調水作用。新安水庫總庫容1800多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7萬畝,是整個扶綏縣的第二大蓄水量水庫。在水庫蓄水量僅剩586萬立方米的嚴峻形勢下,為使寶貴的水資源發揮最大作用,水利部門從去年9月就停止利用水庫水發電,同時根據農民用水需要,統一調配放水,使灌區春耕生産用水基本得到保障。

  廣西水利電業集團把確保地方生活、生産用水安全置於企業利益之上,去年年底以來,集團所屬發電總公司的41座水電站相繼停止放水發電,全力保水、蓄水,最大限度地確保旱區人畜飲水和春灌生産用水需求。

  應急引水 臨時治標解近渴

  地處大石山區的南丹縣,遭遇1963年以來最嚴重乾旱,供水水源水量急劇減少,不靠近河流的縣城近6萬居民面臨集體缺水之危。

  廣西水利部門和南丹縣委、政府審時度勢,去年9月開始著手應急引水工作,11月動工興建總投資1568萬元的城區應急供水工程。經過3個月艱苦奮戰,工程於今年1月中旬正式完工並投入使用,及時保證了城區居民的基本供水。在之後3個月旱情持續發展時,本來很可能出現斷水的這座縣城有效防止了水荒。

  佔有河流之利的那坡縣,也遭遇1958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乾旱。流經縣城的東泉河水位下降,造成水源不足,城區兩個供水廠日供水量下降到不足需水量的30%,只好每天早上和中午各供水一小時、晚上供水兩小時,居民生活非常不便。

  那坡縣嚴重的旱情牽動各級領導的心,總投資305萬元的縣城應急供水工程今年3月20日開工建設。以縣城10公里外的河流為水源,建設一座3.5米高的攔水壩,把水引入輸水管道進廠凈化後,向縣城和周邊3.1萬居民供水。

  施工隊伍採取“5+2”、“白+黑”的非常措施,搶工期、保品質,經過夜以繼日的艱苦奮戰,應急供水工程于3月29日晚通水,比原計劃的10天提前1天竣工,那坡縣城迅速恢復自來水且日夜不斷。

  黨和政府更牽掛邊遠大石山區農村百姓。3月20日,自治區國土資源系統緊急派出8個抗旱找水打井工作組,深入桂西北特大乾旱區和嚴重乾旱區,“臨渴挖井”。截至3月31日,頭10天靖西、大化、鳳山等3縣(自治縣)就有新井出水。

  廣西第四地質隊在靖西縣龍臨鎮巴意村朝山屯成井1口並正式抽水,出水量為2.5噸/小時,按每人每天50公斤、牲畜每天30公斤估算,可解決1200人的飲水困難。

  廣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在大化瑤族自治縣古河鄉丹桂村地下溶洞發現一個地下水源點,經抽水試驗,出水量為20噸/小時,可解決9600人飲水或1.6萬頭大牲畜飲水問題。

  廣西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通過地面水文調查,在鳳山縣袍裏鄉庭社村地下河天窗發現一個可直接抽取的水源點,每秒流量達到1立方米。該隊組織人員全力架電線、裝水泵、鋪水管,3月31日開始給當地群眾供水。

  3月下旬,國土資源系統共有水文地質、物探技術、鑽探技術和鑽井施工人員451人奮戰在抗旱第一線,確定井位點91個,總進場施工鑽機37台套,累計鑽探進尺600米。

  4月,國土資源系統陸續新投入80多臺鑽機進場施工。

  打井,而且出動“正規部隊”,已經成為政府在大石山區緊急發起的又一大戰役。截至4月11日,包括國土資源系統、地礦部門、陸軍、空軍、武警部隊等在內的打井隊伍,在河池、百色、崇左、南寧等地打井137口、成井出水29口,解決1.8175萬人次飲水困難。

  啟動會戰 標本兼治化遠憂

  4月15日,我區30個縣(市、區)同時舉行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開工儀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用兩年時間,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解決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困難問題,實現溫家寶總理提出“有水存得住、旱時用得上”的目標。工程估算總投資約為23億元,將新解決飲水困難人口120萬人以上,恢復改善新增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50萬畝以上。

  這次大會戰的實施範圍是桂西北6市30個縣(市、區),分二期實施:第一期從2010年4月開始,2010年12月完成;第二期從2011年1月開始,2011年12月完成。大會戰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建設和改造家庭水櫃、地頭水櫃;二是清淤維修工程;三是水庫除險加固和新建工程;四是灌區配套、泵站改造維修和新建工程;五是加快水源工程建設;六是加強管網和集中供水工程建設;七是充分發揮水電站、水庫尤其是原設計有灌溉功能的大中型水庫、水電站的灌溉功能。根據初步調查,這次大會戰將新建家庭水櫃6萬個,新建擴網工程180多處,建設自流引水工程1500多處,建設提水工程650多處,建設引蓄結合工程500多處及地頭水櫃。

  這場規模空前的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正是廣西大旱之後標本兼治化遠憂的非常之舉。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